文/中國經濟50人論壇 汪同三
在新常態下,化解經濟下行壓力必須堅定不移地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把市場起到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和發揮好政府作用作為突破口,在推進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為核心內容的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實現宏觀經濟的中高速增長。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既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也是有效引領新常態的突破口。在新常態下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抓住經濟體制改革的這個核心問題,切實把市場和政府的優勢都充分發揮出來。
市場經濟中政府的作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在現代市場經濟中,政府的經濟活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維護市場秩序。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市場參與者之間主要存在兩類關系:一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供求交換關系,二是生產者特別是同行業領域內生產者之間的競爭關系。政府維護市場秩序,主要是著力維系這兩類關系的平衡。具體來說,就是要促進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保障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實現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誠信守法、監管有力的現代市場體系,進行權責明確、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場監管。
其二,提供公共產品。公共產品或服務的特點是,每個人消費這種產品或服務都不會導致別人對該種產品或服務消費的減少。國防、外交、治安是最典型的公共產品或服務。基礎教育、基礎科研、公共衛生、公共福利等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必要保障,也屬于公共產品或服務。提供這些公共產品或服務是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必備條件,承擔組織和保障這些公共產品或服務有效供給職能的只能是政府。在我國,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還涉及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政府職能轉變、構建公共財政收支框架、推進非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等諸多重要領域。
其三,調節收入分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在合理調節居民收入分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參與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與再分配,促進國民收入在各部門、各地區、各單位以及社會成員之間合理分配,縮小收入差距,體現社會公平。在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政府應在初次分配領域和再分配領域同時發力,發揮積極作用。特別是在再分配領域,應著力加大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加大對低收入和貧困人口的轉移支付力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縮小保障水平差距;積極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扶貧力度,確保到2020年全面脫貧。
其四,調控宏觀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需要發揮宏觀調控作用的原因有四個方面:一是由于存在總供給與總需求不一致的矛盾,市場配置資源會導致經濟運行波動,嚴重時會發生經濟危機。這就需要政府進行干預,通過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手段調節社會消費和投資,促使總供給和總需求趨于平衡,保持經濟平穩運行。
二是由于生產者追求生產利潤最大化、消費者追求消費效益最大化,市場機制發生作用具有一定的自發性和盲目性,使得市場主體的個體利益可能與社會總體利益存在沖突。這就需要政府通過宏觀調控促使市場主體的個體利益和社會總體利益協調平衡。
三是由于存在壟斷、外部影響、非對稱信息、公共產品不足等問題,可能導致某段時期或某個領域出現市場失靈。這就需要政府通過適當的調控措施對市場失靈狀態進行矯正。四是由于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政府進行宏觀調控,減少市場調節的盲目性,可以使市場對資源的配置與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趨于吻合。
改革實質是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改革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逐步深化,破解了許多制約和影響發展的重大難題,但是還有許多遺留和新產生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尚未得到有效的根本解決。目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老問題與新問題相互交織,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相互影響,要處理的問題遠比以往更困難和復雜,要完成的任務遠比以往更繁重和艱巨。
進一步深化改革必須加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在諸多改革任務中,如何抓住牛鼻子,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以經濟體制改革為先導,發揮經濟體制改革對統籌推進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等各領域改革的牽引作用,正是這一顛撲不破真理的具體體現。在經濟體制改革中又必須抓住最重要的核心問題。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現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市場化程度有了明顯提高,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需克服的系列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現為如何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告訴我們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如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市場規律的內涵,即市場通過價值規律、競爭規律、供求規律等規律的作用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如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一方面,當前我國仍然存在市場體系不完善、市場規則不統一、市場競爭不充分的問題,政府要毫不動搖地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進一步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另一方面,政府要圍繞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切實解決政府職能越位、缺位、錯位問題,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著力提高宏觀調控和科學管理水平,讓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關鍵在政府。
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是市場經濟框架一體的“兩只手”,它們不是相互隔絕各行其是,而是優勢互補協同發力。既要劃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政府不能越界,更要統籌把握有機結合,政府必須盡職盡責。只有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發揮好政府作用,才能真正體現和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色和優勢。
新常態下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
當前,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們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這個大邏輯,積極適應發展新常態,增速調整、結構優化、動力轉向都取得了來之不易的積極成果。
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創新驅動已經表現出勃勃生機,將在中長期中顯現出更加明顯的成效。經濟增速向中高速轉變目前面臨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的問題,以及需要高度重視的相關領域存在的風險隱患。
在新常態下,化解經濟下行壓力必須堅定不移地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把市場起到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和發揮好政府作用作為突破口,在推進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為核心內容的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實現宏觀經濟的中高速增長。當前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方面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供給側存在的問題,一方面表現在產品供給能力及品質跟不上變化了的需求,不能充分滿足不斷提升的居民消費需求,更難以有效引導和創造消費需求。另一方面表現在產能過剩問題嚴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在眉睫,必須認真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通過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把“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落到實處。
第二,創新宏觀調控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一直在探索宏觀調控方式和政策工具創新,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實施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取得較好效果。在當前經濟新常態下,我們需要繼續創新宏觀調控方式,統籌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以及產業、投資、價格等政策工具,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在宏觀調控創新中,只有抓住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這個把手,使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通過市場機制發揮作用,才能實現宏觀調控創新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良好宏觀環境的目標。
第三,適度擴大總需求。我們在重點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不可忽視需求側問題。總供給和總需求是市場經濟框架的兩個基本矛盾方面,也是政府發揮宏觀經濟調控作用的著力點。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需要適度擴大總需求,特別是國內需求。在內需中重點是擴大消費需求,同時不能忽視投資的作用。
第四,加速深化國企改革。國有企業改革是關系堅持和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事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這進一步明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都應在市場經濟中通過競爭求生存求發展,政府應為其公平競爭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博導,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原所長)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