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姜伯靜
如果時間的長河中有一座碑銘,那么,這十年里,我們就應該必須永遠銘記這些企業。他們,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推動了中國商業社會波瀾壯闊的向前發展,不管他們如今在或者不在,不管他們如今發展的如何。
時間,是個很奇妙的東西。
莊子說,“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72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不知道,他們的一些改變得用多少年。
但我們人類,無需那么久,十年的時間就能夠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回首十年之前,再看十年之后的今天,中國商業社會的大變革讓人驚嘆。驚嘆之余,我們必須要感謝一些人,記住一些事,記住他們如何推動著我們前行。
如果時間的長河中有一座碑銘,那么,這十年里,我們就應該必須永遠銘記這些企業。他們,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推動了中國商業社會波瀾壯闊的向前發展,不管他們如今在或者不在,不管他們如今發展的如何。
他們是誰呢?這里列舉幾家,或許有遺漏,但不會有忘記。
一,徹底改變了我們購物方式的阿里巴巴
如果評選最大程度改變了我們生活方式、改變了傳統商業模式的企業,那非阿里巴巴莫屬。
雖然,也有京東、蘇寧、國美以及一些已經消失了的電商企業,但是,我認為他們無一例外是后來者。
2007年的阿里巴巴,是什么樣子呢?它非但遠不如今天強大,甚至在當時還并不被看好。
2007年,一度被稱作IT行業的冬天。
那一年,阿里巴巴經歷了大起大落,它的B2B部門在香港上市。B2B部門在香港上市時,上市的新聞報道是這樣的: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以13.5元的招股價在香港掛牌上市。在上市當天,阿里巴巴開盤即到30元,盤間一度漲到40元以上。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的放緩和全球股市的不景氣,阿里巴巴股價連續下挫,市值不斷縮水,10月9日,阿里巴巴的收盤價僅為5.75港幣。”
隨后,阿里巴巴開始“過冬”。
盡管如此,2007年的阿里巴巴在經營上依然不錯。我們不妨回憶一下阿里巴巴的2007年財報。
財報說:2007年,營業收入21.628億元人民幣,比2006年的13.639億元人民幣提高58.6%;毛利18.826億元人民幣,比2006年的11.262億元人民幣上升67.2%;營業利潤8.043億元人民幣,比2006年的 2.685億元人民幣上升199.6%;營業利潤率由2006年的19.7%上升至2007年的37.2%;凈利潤9.678億元人民幣,比2006年的2.199億元人民幣上升340.0%。
但是,香港資本并不認可阿里巴巴。2008年10月28日,阿里股價一度跌到3.605港幣。
挫敗讓人奮起!現在看來,也許正是香港股市的挫敗感刺激了馬云和阿里,但也正是這種挫敗感,間接的成就了日后的阿里巴巴帝國。
從那以后,阿里開始變革。阿里巴巴體系中,B2B業務逐漸將主角讓給了C2C、B2C。阿里開始改變,而隨后,中國人的購物習慣、生活習慣也隨之開始改變。我想,阿里最大的改變莫過于,從那時起真正的將目光對準了普通人的生活。
之后的2012年,阿里從香港退市。
而當成功的解決了雅虎這只“過氣之虎”的問題之后,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開盤價92.7美元,與發行價相比上漲超過36%。當日收盤時,阿里巴巴股價報93.89美元,阿里市值達2314.39億美元,超越Facebook,成為當時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聯網公司。
于是,一個新的傳奇就此誕生。
到了2017年,根據阿里集團官網的財報信息,“集團2017財年全年收入總計達1,582.73億元,同比增長56%,這一增幅仍高于集團上調后的全年收入增長指引53%。中國零售平臺全年GMV(商品交易額)增長22%至37,670億元,其中天貓GMV同比增長29%至15,650億元。”“按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2017財年全年,集團盈利同比增長35%至578.71億元,攤薄后每股盈利增長40%至23.44元;全年自由現金流達687.90億元,較2016財年的512.79億元增加34%。”
到2017年6月30日止這一財季,“阿里巴巴集團收入同比增長56%至501.84億元,中國零售平臺收入同比增加57%至367.12億元。”
阿里的壯大過程,實際上也是中國網民、確切的說是中國人消費習慣改變的過程,更是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
網購,成了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2007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規模為561億元。
到了2016年,《2016年中國電子商務報告》稱:“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2016年全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6.1萬億元,同比增長19.8%;網上零售交易總額達5.16萬億元,同比增長26.2%;農村網絡零售交易額8945.4億元,已占全國網絡零售額的17.4%;移動購物在網絡購物交易規模中占比達到70.7%;電子商務及相關產業直接和間接帶動就業人數已達3700萬。”
另外,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還顯示,“2016年新增快遞業務收入已經占到全國郵政新增業務收入的89.9%;規模以上包裝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長22.0%。”
而到了2017年,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上半年我國網絡零售交易額達到3.1萬億元,同比增長33.4%,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5.2個百分點。
從城市到農村,阿里,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
二,改變了我們出行方式的滴滴
中國人所謂的“衣食住行”中,“行”是最難的。所以,“行路難”并非一句詩。
在我所說的這些企業里面,滴滴無疑是最年輕的。甚至,它只是出生在上十個年頭的中葉。
滴滴,并不是中國第一個打車軟件,但它卻是中國最為成功的打車軟件。
這里,滴滴不只是單指滴滴這一家企業,而是代表了那些與滴滴同生卻未能與滴滴共富貴的企業。他們,或者早早地夭亡,或者被滴滴兼并。也許,再過幾年,除了一些專業人士,那些名字很難被人記起,但是,他們的功績,不應該被忘記。
滴滴們最大的功績,就是改變了中國出租車在出行市場一家獨大的局面,重新定義了什么叫出行。而之前,除了私家車、正規出租車,就是黑車;除了步行、騎行、自駕車出行,就是打出租車。而滴滴們出現后,漸漸的,一個新的產物誕生了,那就是網約車;一種新的出行方式誕生了,那就是網絡出行。
這,是不多的自發產生的改變原有商業生態的商業現象之一。
盡管,今天看來,初衷是以共享經濟為出發點的網約車已經改變了它最初的軌道,但是它依然改變了甚至差一點就完全顛覆了我們的出行。而今天的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共享經濟現象,又大多師承于滴滴們。
經過與對手的博弈,經過與傳統出租車的博弈,終于,滴滴催生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的誕生。
雖然與最初的設想有些遠離,但不管如何,滴滴們有了“名分”。
“合法”后的滴滴們依然在發展,我們的出行方式,終于開始多元化。這,是商業機構的勝利,又何嘗不是庶民的勝利?
而滴滴,在這種改變中也繼續壯大。2017年4月28日,滴滴出行宣布完成新一輪超過55億美元融資,此輪融資后滴滴估值超過500億美元。
路仍遠,未來仍不確定,不知道,滴滴們會繼續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改變呢?
三,定義了“中國質造”的華為
我們一直在說改變,那華為改變了什么?
它改變了很多。最基本的,它改變了中國的制造。今天,我們,已經不再提“中國制造”。取而代之的,則是“中國質造”。其實,能代表“中國質造”的企業還有幾家,我們不能一一列數,這里,就讓華為代表吧!
在2007年的時候,華為經歷了多事之秋。這些事情,有喜有憂。
那一年,有讓人震驚的華為辭職門事件。但那一年,也有值得紀念的幾件事情。
2007年,華為實際銷售收入達到125.6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48%,超過收入109.5億美元的北電網絡,位列思科、愛立信、阿爾卡特朗訊、諾基亞西門子之后,成為全球第五大設備商。
2007年,華為正式進入世界主流設備商行列,全球前50家頂級運營商中,有35家成為華為的客戶。
2007年,華為PCT國際專利申請數達到1365件,位居世界第四位。
2007年,華為成為GSM全球市場前三位的供應商。
總之,從2007年開始,華為開始以另外一種姿態面對世界。
有人說,華為由土狼變成了獅子,我深以為然。
但是,這種成績之下,華為依然不敢放松。2007年,任正非說:“活下去,仍然是我們唯一的目標。今天IT業日新月異的發展,以及世界巨頭快速的進步,我們仍不能有一刻的松懈。我們一天不進步,就可能出局。我們要向‘獅子’學習,學習與借鑒別人的做法,還要想著如何與‘獅子’共渡難關,甚至向‘羚羊’學習如何跑步。無論多大的公司,無論在哪個階段,管理者都要清醒地認識到生存是唯一的理由。每個管理者,需要不斷挑戰自己,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努力,跟公司一起奮斗著、活下去”。
其實,不是活下去,而是換一種方式活下去。按我理解,原有的那種野蠻粗放型活法,必須要改變。華為,開始新一輪的征程。工匠精神、技術創新,數年間,一部中國質造的教科書慢慢寫成。
2010年,華為超越了諾基亞西門子和阿爾卡特朗訊,位列愛立信之后,成為全球第二大通信設備商。
2014年,華為公布2013年財報,根據2013年財報數據,華為終于超越老對手愛立信成為全球第一大通信設備商。
到了2017年,一個新的華為站在我們目前。
根據華為2017年上半年度經營業績財報顯示,2017年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283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5%,營業利潤率11%。
未來的5G時代,華為會帶給我們什么值得期待。
四,在新能源車領域有先見之明的比亞迪
吉利、比亞迪、奇瑞,有時我就想,如果沒有這批中國自主汽車品牌,我們今天的汽車行業會是什么樣子?
這個未知的結果,目前誰都不敢說。
但有了他們的結果是,至少在今天,汽車,已經駛入無數尋常百姓之家;家庭汽車已經不是奢侈品,而成了生活必備品。
感謝這些車企,感謝他們幾十年的付出。
但是,如果談及最近十年的意義,這里,我還是以比亞迪為代表吧。
在我看來,比亞迪汽車,至少有兩個功績。第一,是讓中國汽車更加便宜;第二,是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不斷追求。前者,可能有些爭議;但后者,卻不得不讓人佩服。
2007年,是中國汽車自主品牌奮起的一年。那一年,奇瑞奇瑞第一百萬輛汽車下線。那一年,自主車企投資300多億,展開了又一輪轟轟烈烈的造車運動。
造車運動的功過是非,今天應該已有定論。
但是,比亞迪在那之后的動作,在今天看來實屬有先見之明。
2006年,比亞迪汽車成功扭虧。
2008年,股神巴菲特入股比亞迪。隨后,比亞迪以近2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半導體制造企業———寧波中緯。比亞迪有關人士表示,此舉意欲整合電動汽車上游產業鏈,加速電動車商業化步伐。
比亞迪新能源汽車之夢就此開始。
現在看,比亞迪在傳統能源汽車方面的優勢自那時起并沒有太大的改觀,但是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優勢卻從那時打下了基礎。
2017年,歐洲一些國家相繼給出傳統能源汽車退出的時間表之后,中國也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前不久,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出席活動時表示,“全球汽車產業正加速向智能化、電動化方向轉變,為搶占新一輪制高點,把握產業發展趨勢和機遇,中國已啟動研究傳統燃油車的退出時間表。雙積分管理辦法即將發布實施”。
中國的這一表態,最大的意義在于,中國可能會邁過傳統能源汽車并不占優勢的技術基礎,直接挺進到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先進行列。
現在看比亞迪當年的舉措,只能說比亞迪有先見之明。
新能源汽車是未來的趨勢,在我們被董明珠的造車夢吸引時,切不可忘了比亞迪這個造車夢的引領者。
五,改變了物流運輸速度的順豐
《水滸》里有位神行太保戴宗,號稱日行八百、夜行千里。
這,只是我們對速度的一個夢想。
但今天,這個夢想不但實現了,而且速度大大的提高。即便是神行太保在世,他也得望快遞興嘆!
前面說過,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商企業改變了中國人購物的方式,并且隨之促進了一批行業的發展。而快遞行業,就是受網購影響最深遠的行業之一。
有賣買,就得有取送。當互聯網購物方式在2006年至2007年為起點開始蓬勃發展的時候,中國快遞行業在民營快遞企業軍團的刺激下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中國的這支快遞軍團,讓我們的購物感受甚至生活質量發生著巨大的改變。這支軍團的代表,有順豐、圓通、申通、韻達等等。我這里要說的是順豐,就讓順豐,作為快遞物流行業的代表吧!
作為中國最大的民營快遞企業,順豐給中國快遞物流行業帶來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網絡購物過程中,除了商品質量,運輸的快捷與安全是網民最關注的兩個點,而人們首先關注的往往是速度。
在筆者看來,順豐給中國快遞行業帶來的最大改變就是:以航空運輸推動快遞物流速度的提升。
在中國網絡購物大發展的前夜,2009年,順豐航空公司成立。中國民營快遞,從此進入航空時代。
在順豐的帶動下,國內其他主要快遞公司開始跟進。
到2015年,中國快遞行業擁有3家自主航空公司,自有貨機超過78架,快件占國內貨郵吞吐量比例已超過一半。而到了2016年,國內快遞自有專用貨機達到81架。順豐,以39架自有全貨機(按照順豐2017年半年報數據)引領群雄。
而到了2017年6月,順豐物流無人機示范運行區空域申請以及首次業務運營飛行的成功,讓我們對無人機快遞充滿遐想。
創立于1993年的順豐,2010年銷售額為120億元。而到2017年上半年,順豐實現快遞件量13.73 億票,同比增長20.54%;營業收入321.61 億元,同比增長 23.28%,其中速運物流營業收入320.03 億元,同比增長23.25%。
隨之而來的,是中國快遞業務的突飛猛進。中國快遞業務總量,在2007年還是12億件,2015年突破200億件,2016年突破300億件。2017 年上半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173.2億件,同比增長30.7%;業務收入累計完成2181.2 億元,同比增長 27.2%。
快遞行業,之前改變了中國人的購物速度。但我相信,未來,快遞行業還會保證中國人的購物質量,比如冷鏈技術。
未來,快遞行業的聚變,還在繼續。
六,引領了“廣廈千萬間”的萬科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居住,這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的夙愿!
我們討論今天的萬科,更多的是那個充滿話題性的萬科,而卻很少觸及它的意義。
這里,我不想過多的談萬科蓋了多少房子,賣了多少錢。我只是想說一下他的企業文化和反思精神。
過去十年里的萬科,以一個引路者的身份,改變著我們的空間,創造著我們的空間,甚至引導著我們的空間。
2000年,中國福利分房徹底終結,貨幣化分房方案取而代之。
2007年,中國房地產市場達到一個新高峰。從那一年,政策的介入開始進入到實質性階段。
而也是從那時起,中國房地產開始了大規模的躍進。而在這個躍進的過程中,萬科,是先鋒,是頭馬!
那時的萬科,已經是全國甚至全球最大的房地產企業,與它的締造者王石一樣,正接近成熟,更兼有奮斗時的浪漫。
今天,我們不妨打開萬科2007年的年報,這是我們會發現,連年報都有著詩意,更充滿著反思和前瞻。
萬科2007年財報致股東中這樣寫道:“市場情緒有如天氣,起伏變幻本來難免。但如此劇烈的陰晴交替,卻依然足以令人動容。在這一近乎悖論的巨大反差背后,行業前景的天平究竟將向何方傾斜?投身或投資于這一領域的我們,又該作出怎樣的判斷和選擇?”
這是萬科的問題,又何嘗不是當時整個房地產市場的疑問?又何嘗不是今天整個房地產市場的疑問?
在2007年的財報中,萬科重拾其2004年的一個觀點,那就是:“消費者的有效需求才是一個市場存在的理由。政策是市場環境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它的出發點,只會是防范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而不可能是憑空創造或者消除一個自我演進的真實市場。”
而這個關于消費者需求與政策的論斷,在今天看來,沒有絲毫過時,甚至還恰如其分。沒有消費者的需求,就沒有市場存在的基礎;而政策,始終是護航者的身份。
那一年,萬科說:“類似中國正在經歷的高速現代化、城市化發展進程,在每個國家的歷史上恐怕都只有一次機會。”
這個唯一的機會,我們已經經歷,并且正在經歷。
那一年,萬科說:“憑借一筆先得的資源就可以坐收利潤的時代已經結束,未來只有那些真正創造價值的企業才能在這個充滿競爭的行業中長存;只有那些轉化資源效率最高、能以最低消耗創造最高性價比產品的企業才能最終贏得勝利者的桂冠。”
這一點上,萬科一度是楷模。
在2011年某媒體“15年來影響中國商業進程的15位人物”的評選中,入圍的王石有這樣幾條理由:“他為公司確立了一些與同行大相徑庭的經營原則,比如‘不行賄’;‘不賺超過25%的利潤’。他建立專業化團隊,并打造了萬科的企業文化(簡單不復雜、規范不權謀、透明不黑箱、責任不放任),更是影響了大量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這是王石的原則,更是萬科的文化。
再回到今天,萬科雖然不再是國內最大的房企,萬科雖然已經不再是當年的萬科,但是,它的思考,它的疑問,對今天的中國依然有著巨大的意義。
七,暫時不再輝煌但曾經帶給我們無數希望的樂視
今后,也許就沒有樂視網了。
因為就在筆者寫作此文時,有消息稱,樂視網即將更名。
樂視網在9月27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擬更名為新樂視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中文名稱變更前為樂視網信息技術(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不管以后樂視網如何發展,但我們忘記不了賈躍亭和樂視帶給我們的那些遐想。
那就是,樂視生態。
有人說樂視生態就是一個騙局,我不想反駁。但樂視生態的設想真的很不錯。
某一年,樂視全球年會上賈躍亭唱的一首歌,讓我記憶猶新。那首歌,叫《野子》。
歌里唱到:“怎么大風越狠,我心越蕩;幻如一絲塵土,隨風自由的在狂舞;我要握緊手中堅定,卻又飄散的勇氣;我會變成巨人,踏著力氣,踩著夢!”
這,何嘗不是賈躍亭的寫照?
中國人講究勝者王侯敗者賊的。盡管我也一直批判賈躍亭,但我始終認為,樂視生態是一個了不起的夢想。只不過,賈躍亭敗了!
今時,樂視的內容生態、大屏生態、手機生態、體育生態、汽車生態、互聯網金融生態這七大生態淪為笑柄;而許久之后的彼時,誰又知道會不會有人繼續效仿呢?
這里,我再回憶一下樂視巔峰的2015年。2015年初,賈躍亭在題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心在最顛覆》的新年信中說:“2014年結束了。這個冬天很冷,像必先的磨難;這個冬天也很暖,有樂迷、股民和團隊風雨同舟、不離不棄。”
而2017年,這個冬天也注定很冷。2017年,樂視也正經歷著磨難。賈躍亭,你會回來嗎?你還會和你的樂迷、股民和團隊風雨同舟、不離不棄嗎?
八,用基因改變我們生活的華大
“基因科技造福人類”!這是華大基因的愿景。
衣食住行,生老病死。
前面,我們基本涵蓋了衣食住行。而這里的生老病死,怕是要由華大基因來代理了。
基因,是一個我們普通人很難理解的東西。但是,它恰恰卻是我們每個人都離不了的東西。
2007年和2017年,是華大基因兩個最有代表性的年份。
2007年,華大基因搬離北京,來到深圳;2017年,華大基因登陸資本市場。
2007年,華大做了什么?
2007年,華大來到了深圳,開始了自己的又一次創業。
在寂寞中,苦苦的堅持。這,值得佩服。
根據報道,2007年,華大基因只用半年,不到3000萬人民幣就完成了“第一個中國人基因圖譜”。而1990年由美、英、日、德、法及中國六國科學家啟動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用10年時間、耗費30億美元才完成了一個人的基因組測序。
2013年3月18日,華大控股以1.176億美元全額收購CG。
此后,華大基因一發不可收拾。
2015年10月,華大推出了自主研發的桌面型測序儀BGISEQ-500。
目前,華大基因已經是全球最大基因組研究中心。
根據財報,截至2017年6月30日,華大基因已完成超過220萬例無創產前基因檢測,檢出率和特異性均大于99%。
前段時間,對華大的關注更多是在資本層面,那種關注可能在短期內會讓人失望。但是,未來,如果華大真的兌現其“對聲明負責”的諾言的話,那我們會真正認識基因的力量。
結語:當然,過去十年,還有無數企業值得我們銘記。只是,我們無法一一列數。而未來,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企業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們感謝過去,我們憧憬未來。十年之后,我們再見!
(本文作者介紹:專欄作者,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最佳新聞評論獎得主,iDoNews 簽約專欄作者。)
責任編輯:鄭洋洋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