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經濟50人論壇 宋曉梧
必須要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必須要摒棄地方政府的GDP競爭,如果我們的去產能研究只停留在財政、金融、環保標準這些方面,不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產能過剩可能會死灰復燃。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去產能問題是這幾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取得一定的成績。現在,我們應該反思一下,中國的產能過剩是如何形成的?中國的產能過剩和一般發達國家有什么區別?我們的工作重點應該在哪里?從數據來看,我國的產能過剩問題比較嚴重。對過剩產能如何界定,到底產能利用率多高,算產能過剩了,在學術上還有不同的爭論。借鑒美國的定義,大致上85%左右。
國際上發達國家經歷的產能過剩一般分為三類,我們現在也在經歷。一是投資消費失衡型產能過剩,我們國家投資和消費,這個比例曾經長期的失衡。十八大以后,投資和消費的比例發生很大變化,但總體來說我們還是投資消費失衡的情況沒有改變。
第二,是經濟發展階段的產能過剩。這十幾年,大規模的基礎建設,高速公路、鐵路,高樓大廈,包括海口大家看看這一帶的水泥鋼鐵要用多少,發展很快。但是隨著這一階段的結束,就出現產能過剩。這個產能過剩和一般的經濟波動的產能過剩性質不一樣,并不是說經濟周期性以后,鋼鐵、水泥企業還能繼續上漲。
根據日本的經驗,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再也上不去了,而且還會下降。進一步的經濟發展,要求的是經濟結構的大調整,是新經濟形態的發展,是服務業經濟的發展,而不是繼續發展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這不是周期性的,這是階段性的,中國也在經歷。
第三,就是資源環境型的產能過剩。當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資源環境不能支持產業發展的時候,就會制約了鋼鐵、水泥產能的發展,這種情況國外也經歷過。
以上三種類型的產能過剩,其他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都不同程度的經歷過,那么照搬他們的相關政策,就可以解決我們的產能過剩問題呢?我們去年做了一年的研究課題,證明中國有自己的特殊性。幾個研究報告都提出來,中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沒有理順,尤其是地方政府間的GDP競爭,大大加劇了上述三種產能過剩,是去產能研究中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其實2004年,我還在發改委工作的時候,就在抓這個產能過剩問題。
2004年之后,根據統計,國務院以及相關部門出臺了上百個防止產能過剩的文件,結果產能依然在進一步的過剩。那么我想為什么,我想舉自己親身經歷的三個例子,我有時候覺得案例分析能夠把事情更根本的原因找出來,比統計分析還管用。
比如東北沿海五個城市,當年都提出來要發展30萬噸的造船廠,要建設成航運中心。我提出,離得這么近會有重復建設的問題,能不能由一個城市搞一個統一規劃。但現實很難做到,因為每個城市要考核自己的GDP,到年底要評比,這是第一個例子。第二個例子是廣東的例子,某個市要上2000萬噸的鋼鐵項目,因為一旦這個鋼鐵企業營業,可以讓市里的GDP翻一番。而且現在已經130多億搞基礎建設,投資方也投了50多億。第三個為實現東北振興某地資源枯竭性城市要上汽車項目,要和哈爾濱的汽車制造廠聯系,只要在我任期間不過剩就好。
所以我國的這些特殊問題,是我們經濟運行中的深層次的干部體制,考核體制問題。中國式產能過剩,就是前些地方許多地方以行政手段的方式分解指標,末位淘汰,強迫壓迫各級機構招商引資。除此之外,他要投資,對于一些僵尸企業盡量保護。現在去產能有一定的基礎,鋼鐵壓了1億多,水泥壓了3億多。
未來去產能要看到我們深層次經濟運行的方式,必須要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必須要摒棄地方政府的GDP競爭,如果我們的去產能研究只停留在財政、金融、環保標準這些方面,不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產能過剩可能會死灰復燃。
(作者在第83屆中國改革國際論壇暨2017新興經濟體智庫年會上的演講)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