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連平
雖然經濟增長的潛力和空間依然較大,但并不意味著盲目追求經濟高增速的做法可取。更重要的是堅持推進結構轉型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以釋放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從2016年四季度以來,多數經濟指標趨向改善,有些指標的表現好于預期,生產和需求都有回暖,短期內總體運行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從中長期看,需要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并使之落到實處,以釋放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一、培育新動能需要深度推進改革和轉型
2016年我國城鎮化率為57.35%,處于城鎮化較快發展進程中,能夠在較長的時期內釋放投資和消費需求。我國區域之間差距很大,中西部地區發展空間廣闊,經濟回旋余地較大。
雖然經濟增長的潛力和空間依然較大,但并不意味著盲目追求經濟高增速的做法可取。更重要的是在充分挖掘經濟增長潛能的基礎上,推進結構轉型升級和增長方式轉變,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充分挖掘經濟增長的潛力。我國城市化道路還很長,要扎實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撬動內需增長潛力。應加快步伐推進大中小各類別城市群規劃建設,在深化發展初步形成的12個國家級城市群的同時,加快區域性城市群和中小城鎮發展。推進城市群之間和城鄉之間聯動發展,實現跨區域城市群間產業分工、基礎設施、環境治理協調聯動。
適度加快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縮小東中西部區域差異。確保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逐年提升,釋放消費需求增長空間。加強人力資本投入,在公共教育和健康方面加大資源支持力度,培育新人口紅利,提升單位勞動生產率是提高人均GDP的關鍵。
全面推進增長結構優化提升。一是產業結構優化提升。在去產能的背景下,適當容忍第二產業增速下降。確保第三產業保持較快增長,提升第三產業占比,增長動能向第三產業轉變。
二是工業結構優化提升。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的去產能工作,不只是鋼鐵、煤炭行業,也包括水泥、電解鋁、有色金屬等大量高能耗高污染行業,促進中低端工業產業向能源資源節約型、提升附加值以及自主創新的方向升級。
三是服務業增長質量優化提升。改革措施更多地著眼于服務業,推進金融、運輸、教育、文娛、醫療、養老等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服務業產出能力和質量提升。很多服務業的準入限制依然嚴重,要加快服務業對內和對外開放。
四是區域結構優化提升。推進經濟增長極梯度轉移,東部領先發展地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同時為中西部地區提供更好的政策條件。
深化改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深化市場化改革,包括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土地和戶籍制度改革、國企國資改革等多方面,消除制約經濟增長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業及工薪階層稅費負擔、要素價格成本等,降低國民經濟的生產和運營成本。
為適應消費升級步伐的加快而開展各項關鍵性改革,消除消費的體制機制障礙,通過市場化力量提供與居民消費需求升級相匹配的商品和服務的供給。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營造不同投資主體一視同仁的公平投資環境。打破行政性壟斷,深化重點領域的市場化改革,提升競爭水平。明確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指引,強化制度性保障,讓民營企業看得清方向、看得著前景,重拾投資信心,促進市場投資主體由政府向民間轉移。
加強創新提升內生增長動力。隨著各類要素成本快速上漲,依靠要素投入驅動的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而依靠創新的增長模式還未形成。創新驅動包括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三個維度。技術進步與創新方面我國已積累了一定的基礎,但仍有很大發展空間。2016年國家知識產權局共受理發明專利申請133.9萬件,同比增長21.5%,創新水平處于快速提升時期。
進一步加快培育創新主體,集聚創新資源,打造創新平臺,完善創新體系,優化創新環境,推動科技創新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機結合,依靠創新驅動實體經濟發展。制度創新的重點是加強產權保護制度建設,激勵創業創新創富,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
鼓勵民間資本主導的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保護國產技術與品牌。管理創新要引入吸納國際上優秀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特別是完善創新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機制,培養優秀管理人才和科技人員、技術人員組成的技術創新群體。
二、釋放新動能需要在薄弱環節上下功夫
我國經濟至少長期存在三方面薄弱環節,解決這些問題有助于釋放經濟新動能。
1.實質性地推進農村土地改革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土地制度改革滯后成為制約經濟增長新動能難以有效釋放的重要因素。農村部分宅基地及農房利用粗放、退出不暢,不但導致城市化發展面臨土地使用障礙,而且嚴重束縛了農村大量勞動力轉移,影響城鄉一體化發展。
以農村土地改革為突破口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保護農民權利、堅守耕地紅線的前提下,要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市場化機制。
一是完善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將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變遷為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和土地經營權三元產權結構,能夠更有效地發揮集體土地經濟效用,也能更好地提升社會保障功能。在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中存在著諸多難題,需要探索制度創新,完善相關法規,健全配套機制。
二是突破“兩權”改革障礙。突破體制障礙和法律障礙,落實農村土地的用益物權,推進集體所有耕地使用權和宅基地使用權“兩權”改革試點,有效盤活農村資源和資產。
三是實現宅基地有償退出和轉讓。目前土地的城鎮化快于人口的城鎮化,要將農村人口從農村土地上釋放出來,形成新的生產力??梢蕴剿魍茝V地票制度,促進進城落戶人員自愿有償退出宅基地。
四是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建立制度盤活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村辦企業、工廠等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權同價。
2.發展社區金融激活經濟增長潛力
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實質是小微企業、弱勢群體融資難和貴。小微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帶動消費的中堅力量,融資難融資貴必定會影響就業、抑制消費。脫實向虛表面上是金融業沒有服務好實體經濟,深層次原因是金融體制存在缺陷,金融資源錯配導致大中型企業負債過多將資金投向非實體經濟領域,而小微企業和雙創企業卻難以獲取充足的金融支持。在雙創迅速展開的情況下,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進一步發展。
發展社區金融,打造金融體系的“毛細血管”,有效促進金融血液流到經濟體的各個微觀部分,可以成為解決金融資源錯配的重要途徑。這將有助于實質性提升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抑制脫實向虛,激活經濟增長潛力。
發展社區金融并不僅僅是傳統銀行機構到社區設點,不是簡單的便民金融服務,而是通過金融體制創新,實現金融服務下沉入社區,引導和推動金融資源流向小微、個體經營者和居民個人。
社區金融應該具備“五小”特點。資產小,業務規模自然有限,難以“傍大款”;資本小,主要由社區小微企業和居民的資金作為經營資本;區域小,在一定的社區內經營,嚴禁跨區域;客戶小,主要服務對象為小微企業、個體經營戶和居民;業務小,只做小筆儲蓄、小微貸款。
未來可以通過小貸公司轉型、網貸機構轉化、收購大型銀行網點和新建機構等形式逐步建立一大批小型商業銀行。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推動業務創新,以市場化原則開展經營。與此同時,政策應支持和規范社區金融發展。
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形成法制化框架;發揮財政在信用支持、稅收優惠和風險補償等方面的作用;貨幣當局在存準率、再貸款、再貼現等方面實行差異化政策;完善信用擔保機制,建立監管評估體系,實行存款保險制度全覆蓋,保障社區金融創新發展。
3.盤活巨額財政存量資金
隨著經濟增速的逐漸下降,財政收入增速也隨之放緩。2016年財政收入增速放緩至4.5%,其中稅收收入增速4.3%,非稅收收入增速5%。2016年營改增全面推行后,營業稅和增值稅兩者之和累計同比增速從2016年5月的18%下降至2016年末的3.55%。
盡管財政支出效率和結構較過去已經有所優化,但財政資金管理和使用粗放問題依然存在。機關團體存款在M1中占比不斷增加,已由次貸危機前的10-15%的占比水平提升至50%左右。截止2017年2月末,政府性賬戶上活期存款已超過27.8萬億元,其中機關團體類存款23.7萬億元,財政性存款4.1萬億元。
國務院曾要求做好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工作,但目前來看效果并不理想,財政撥款資金依然大量沉淀,在賬上睡大覺。這是積極財政政策持續推行但成效并不理想的真實寫照。按照每年盤活政府性賬戶上活期存款余額的10%計算,可用資金額度為2.78萬億元,已經超過當前年度財政赤字額度(2017年計劃財政赤字2.38萬億元)。
如果能有效盤活這些資金,必將會使積極財政政策如虎添翼,也可以減輕財政收入增長放緩的壓力。建議國務院組成專門的團隊,在政府部門和銀行的支持配合下全面清理政府性賬戶。針對機關團體類存款余額不斷增長的現狀,加大排查范圍和力度,找出機關團體類存款使用中存在的癥結問題。
創新各類別機關團體賬戶管理,加快計劃資金使用進度,提升使用效率。撤并清理不合理的賬戶項目,大力度上收不合理的資金撥款,根據需要重新分配使用。
(本文作者介紹: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金融40人論壇成員和理事。)
責任編輯:馮夢雪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