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施訓鵬
既要去產能,又要抑制煤價上漲,不管什么速度,都違背了市場經濟基本原理。發改委出臺這些明顯既不合理、又違背大政方針的政策,讓人懷疑其是否有難言之隱,甚至言不由衷。
這幾天,圍觀煤炭行業去產能的吃瓜群眾眼珠掉了一地。
據新浪財經報道, 9月8日,發改委召開會議,啟動穩定煤炭供應、抑制煤價過快上漲的預案。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據此向神華集團等煤炭企業發文,允許有條件增產。
然而僅僅一個月前的8月11日,國家發改委才發布《關于煤炭去產能專項執法行動開展情況的通報》,批評煤炭行業去產能明顯滯后于時間進度,于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差距很大,要求在11月底完成全年任務。
這種短期內180度大轉彎的政策變調,簡直讓行業無所適從,也讓煤炭價格躺槍。
此次政策掉頭的導火線是煤炭價格上漲過快。然而,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在需求一定的情況下,去產能必然導致價格上漲。如果按照8月份發改委的文件精神,此輪煤炭價格上漲很可能標志著去產能政策執行得比較到位,本來應該是可喜可賀的事情。沒想到現在成了問題。
既要去產能,又要抑制煤價上漲,不管什么速度,都違背了市場經濟基本原理。
發改委為了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在9月份的預案中,提出參考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對去產能政策進行調整。有媒體報道說,發改委運行調節局有關負責人認為可以通過調節“減量生產和治理違法違規建設”控制的10億噸產能來調節市場。
這種方法有兩個令人擔憂之處:一是發改委介入企業微觀運營。二是調節市場的手段竟然包括“違法違規建設”的產能。
希望通過反復調整政策、標準,及其執行力度等方式來實現產能的優勝劣汰,不僅對行業損害很大,還會傷害政府的公信力。
產能畢竟不是自來水,用開關就可以控制。歷史證明,即便是決策英明、決定果斷,生產決策和投資過程的時間跨度和復雜性,也會導致政策進退失據,事與愿違。這一點,在過去20年里,煤炭和電力行業都吃過很多虧。一個典型例子是,過去二十年以來,對小煤礦的政策就經過這樣反復調整,不斷提高標準,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損害了投資環境,也讓國有企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這種基于價格水平的產業政策無法可依。一個可參考理由或許是市場經濟國家政府的調控目標——將就業和通脹維持在合理的水平。但是,什么樣的煤炭價格是合理水平?應該沒有先例。如果我們還遵循市場經濟的基本原理,就應該讓市場來發現價格,而不是固定價格來發現“市場”。
公共政策出爾反爾,不僅勞民傷財,而且違背了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確定的還原能源的商品屬性、讓市場配置資源的基本精神。這樣的政策也會讓企業無所適從、進退失據。在當前的大環境下,企業最后只能對經濟規律視而不見,只有唯命是從。
打著供給側改革的旗號去產能,實際是復辟計劃經濟的手段。
從馬桶蓋到高端手表,中國消費者確實不滿足于中國的供應。但這個問題不能通過以結構不合理為由關閉“落后”產能來解決。三鹿奶粉被查處已經這么多年,哪個國內奶粉企業成功打造了高端品牌?
“中國制造”的產品質量可以高得出眾,也可以低得沒譜。高端供應有問題,主要在于消費者對我們的高端產品沒信心。給需求側信心,才可能完成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不能只是供給側唱獨角戲。
煤炭作為大宗能源商品,是否適合直接作為供給側改革的對象,值得商榷。如果煤炭作為中間產品也要被改革,那么這個改革就可以無限細分到每一個環節。那是改革開放前的做法。
有專家認為,煤炭去產能是依據“機械化程度、資源利用率,安全指標,能耗和環保、產品質量”等指標,保留的是先進產能,但這并不能說明去產能的政策是合適的。
要改善這些指標,應該是頒發國家標準,并加強執法,或者通過財政、稅收等手段來調整。強行給企業下指標、給煤礦劃成分,甚至對企業經營指手畫腳,既不公平,也沒效率。
有關報道還提到要關閉無效供給。如果真的是對供給沒有影響的無效供給,那關閉了也沒什么意義,而且關閉與否應該是企業自主決定。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適度產能過剩是必要的和必然的,過剩是市場競爭的基本條件。沒有過剩的產能,不僅會面臨著短缺的可能,而且很可能會導致市場供應緊張,價格畸高。
發改委出臺這些明顯既不合理、又違背大政方針的政策,讓人懷疑其是否有難言之隱,甚至言不由衷。如果產業政策之外,還有部門協調問題,甚至更高層面考慮,那我等吃瓜群眾就更不安了。
(本文作者介紹:新加坡國立大學能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黃詩儒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