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經濟50人論壇 韓文秀
我國有13億多人口、9億勞動力、1.5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每年畢業大學生700多萬,其中約一半是理工科學生,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宏大人力資源,是我們發展的最大本錢。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貫徹落實“十三五”規劃《綱要》,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勝利,必須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
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放松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30多年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1978年—2015年,我國經濟總量從3645億元擴大到67.67萬億元,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人減少到557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0.7%下降到5.7%,10多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解決了溫飽問題,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正在向全面小康水平邁進。這些巨大變化,是多年來集中精力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的結果。
當前,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近8000美元,處于中等偏上收入階段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形成歷史性交匯,發展的任務更加艱巨。過去幾十年的世界經濟史顯示,有百余個國家實現了從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的轉變,但只有極少數國家實現了從中等收入國家到高收入國家的跨越。
今后幾年是我國邁過高收入國家門檻的關鍵時期,不能有任何懈怠和閃失。如果在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繼續明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匯率保持基本穩定,邁過高收入國家門檻就沒有懸念;否則,就要用更長時間達到高收入國家標準,或者長時間保持甚至可能重新拉大與高收入國家的差距。因此,無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都必須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
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經濟建設是中心。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這符合世界經濟發展規律,體現了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同時要認識到,現階段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題中應有之義,不僅十分必要,而且現實可行。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這一目標,今后5年年均經濟增長速度應保持在6.5%以上。
穩增長關系全局。如果經濟增速過低,滑出合理區間,就業、居民收入分配等民生保障問題和財政、金融等風險隱患都可能凸顯。但在世界經濟復蘇艱難、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6.5%以上的中高速增長必須經過艱苦努力才能實現。因此,短期宏觀調控要高度重視穩增長,綜合運用多種政策手段,確保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
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我們所追求的發展,是在提高質量和效益基礎上保持合理的增長速度。實現速度和質量效益相統一的發展,根本之道在于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
要堅持創新發展,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快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在繼續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追趕式發展的同時,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堅持協調發展,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實施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持續推進東、中、西、東北地區“四大板塊”協調發展,在縮小差距、促進協調中發揮發展潛力、增強發展動力。
堅持綠色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對能源資源消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和強度實行雙重有效控制,把節能環保產業培育發展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努力走出一條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贏之路。堅持開放發展,完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促進國內國際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打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以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國內深化改革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堅持共享發展,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打贏脫貧攻堅戰,縮小收入差距,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在持續提高總體發展水平、總體收入水平、總體生活水平的同時,持續增強發展的公平性、普惠性、包容性,使人民群眾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臨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的歷史機遇,也面臨多重困難和挑戰,集中體現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財政收支矛盾突出、金融風險隱患增多。這些困難和挑戰是總量問題和結構問題共同作用的結果。總量問題表現為需求不足,結構問題主要是供給方面存在缺陷。
從消費需求和出口需求的角度看,由于供給結構不能很好適應消費升級的需要,近年來國內部分消費需求轉而在海外購物中得到滿足。出口下降既受國際貿易萎縮的大環境影響,很大程度上也是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導致供給側傳統競爭優勢明顯弱化的結果。而投資需求是為消費和出口服務的,并受到消費和出口需求狀況的制約。
在部分行業生產能力嚴重過剩這一典型供給側問題較為突出的情況下,投資需求必然受到抑制。2015年我國投資增速明顯回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對我國經濟來說,結構問題是主要矛盾,而供給側的結構問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最大癥結所在。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從根本上克服困難、行穩致遠的必然要求,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上是調整結構,減少無效供給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增加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及其靈活性,使供給和需求協同促進經濟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去產能是一項艱巨任務,近期要以鋼鐵、煤炭等行業為重點,積極有效化解過剩產能,清理“僵尸企業”。要注重運用經濟、法律等手段和技術、安全等標準,鼓勵企業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
去庫存主要是逐步降低房地產庫存,完善住房消費政策,有效釋放住房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在城鎮棚戶區改造中提高貨幣化安置比例,以滿足新市民需求為主要出發點建立購租并舉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條件的外來人口逐步納入城鎮公租房供應范圍。我國一二三四線城市供需形勢差異很大,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化解房地產庫存、完善房地產調控。此外,糧食也有一個去庫存的問題。
去杠桿就是要降低國民經濟整體負債率特別是企業的負債率。在保持社會融資總規模合理增長的情況下,推動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調整融資結構,逐步降低債務融資比重,提高股本融資比重。受多種因素影響,去杠桿可能會經歷暫時加杠桿、停止加杠桿、逐步去杠桿的過程。要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置換工作,對債務總量實行限額管理。加強全方位金融監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降成本要從多方面入手,包括防止工資上漲超過勞動生產率提高,完善價格形成機制以降低企業用能(用電、用氣等)成本,清理規范各種涉企收費,研究精簡歸并降低社會保險和公積金費率等。補短板就是要彌補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培育發展新產業,加強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等。特別是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好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地區各行業和相關企業都要堅決貫徹中央的方針政策,結合自身實際,處理好當前和長遠的關系,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制定科學可行的規劃和年度進度安排。特別是在做“減法”時,要注重解決好“人”和“債”的問題,確保職工妥善安置、社會大局穩定;處理好債權債務關系,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在做好“三去一降一補”工作的同時,還要采取更多措施加力增效。要強化創新驅動,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潛能,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獲得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以“親”“清”為主要特征的新型政商關系,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形成各類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共同發展的局面。采取這些措施加力增效,就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完善需求管理統一起來。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的兩個基本方面。沒有需求,供給就無從實現;沒有供給,需求就無法滿足。新需求可以催生新供給,新供給可以創造新需求。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是調控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針對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搞好以需求管理為主要內容的短期調控,解決好總量問題,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管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
如同火箭由多級動力接續推動而進入預定軌道、生物由新陳代謝而不斷成長,經濟發展也需要動能的前后接續。當原有動能減弱時,就需要培育和壯大新動能,這樣才能使經濟以符合預期的合理速度持續發展。
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關鍵要加快發展新動能。應孕育催生壯大“無中生有”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做大做強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比如,支持發展和規范分享經濟,把全國乃至全球處于閑散或低效利用狀態的各類資源有效激活、組織起來,讓更多的人參與、讓更多的人受益;支持研究和開發虛擬現實技術和產品,以供給創新激發新的需求。
新動能的成長往往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過程,要善于識別新動能,精心呵護新動能,大力培育新動能,使新動能盡快進入加速成長軌道,盡可能彌補舊動能減弱帶來的缺口,并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實現新舊動能轉換,還要著力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應大力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生產經營方式改造傳統制造業、傳統服務業和傳統農業,推動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營銷方式發生革命性變革,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實現重大提升,使傳統產業脫胎換骨,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充分運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歷史性機遇。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蓬勃興起,信息網絡、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清潔能源、新材料與先進制造等領域正在孕育形成一批顛覆性技術,將催生重大產業變革。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的興起,將推動制造業由大批量集中式生產向定制化分布式生產轉變,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個性化多樣化需求。
特別是“互聯網+”迅猛發展,云計算、物聯網、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車聯網等新的網絡形態不斷涌現,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生活等新的應用技術不斷拓展,將全方位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商機以及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可能超出許多人的想象。
近年來,我國研發投入明顯增加,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在基礎科學、前沿科學和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研究成果,在某些領域與發達國家大體處在同一起跑線上。
尤其是我國擁有全球最多的互聯網用戶、覆蓋最廣的寬帶網絡、增長最快的信息消費市場,互聯網技術及其應用迅猛發展,在某些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面對新形勢,我們一定要抓住歷史性機遇,搭上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快車。要加強新一代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現代信息技術在各行業廣泛應用和深度融合,使“互聯網+”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加速器。
充分發揮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我國有13億多人口、9億勞動力、1.5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每年畢業大學生700多萬,其中約一半是理工科學生,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宏大人力資源,是我們發展的最大本錢。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在蓬勃興起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利于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和國際競爭新優勢,有利于擴大就業和調整收入分配結構,也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個人實現人生價值追求。
要進一步完善政策,繼續簡政放權,實施減稅讓利,加大融資支持,強化人才激勵,保護知識產權,優化創業創新服務,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臺及各類眾創空間,營造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創新環境,加強創業創新國際合作,使億萬高素質人才的創業創新創造潛力充分迸發出來,匯聚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力量。
(本文作者介紹: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