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機構專欄 盤古智庫 作者 葉青(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稅學院教授) 本文原載于新華網
貫徹落實“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原則,保障農民工群體收入的不斷提高。盡管有農民工經過努力成為企業家,但是,絕大多數還是依靠工資性收入生活,再依靠貸款的支持,買到小房子。因此,農民工群體能否按時拿到工資、獎金,就成為一個普惠性的問題。
農民工也是中等收入群體的來源之一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強調,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其中,在提高低收入群眾收入方面,農民工群體是一個必須關注的人群,肯吃苦、會經營的農民工,也是中等收入群體的來源之一。
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的歷史證明,農民工群體,是一個特別能吃苦的群體,從中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企業家,壯大了我們的企業家隊伍。
30多年來,中國產生了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周群飛”。1970年,周群飛出生在湖南省湘鄉市壺天鎮一個小山村。上世紀80年代末期,父親領著全家南下廣東謀生。周群飛來到深圳,在深圳大學旁找了份工作,白天在手表玻璃加工廠打工,晚上去讀夜校。周群飛學過會計,經常幫會計貼發票、抄流水賬。為了盡量多掌握謀生技能,周群飛考過報關員,還考過駕照。
1990年,周群飛接管了打工的手表玻璃加工廠。這個工廠在周群飛手上做起來,成為公司效益最好的廠。1993年3月18日,周群飛和姐姐、姐夫、哥哥、嫂子、3個堂姐妹,8個人在深圳寶安區租了套三室一廳的民房,靠2萬元啟動資金,開始了獨立的創業之路,搞的還是絲網印刷。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席卷而來。周群飛購買了幾臺研磨機、仿形機,在寶安區另找了個小廠房,將玻璃切割、修邊、拋光、絲印、鍍膜等工藝打通,形成手表玻璃完整的生產線。周群飛也從單純為手表玻璃進行絲網印刷,“升級”為手表玻璃供應商。隨著國內鐘表業的興起,周群飛的玻璃表殼生意越來越好。2003年,周群飛以技術和設備入股與人合伙,在深圳成立藍思科技公司,專注手機防護視窗玻璃的研發、生產和銷售。2006年,藍思科技在湖南瀏陽建廠,2009年投產。周群飛也成了當之無愧的“全球手機玻璃女王”和“中國女首富”。
我再講一個身邊的“周群飛”。我還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作時,一對剛結婚的小夫妻就在大學的首義校區開了一個發廊,小兩口艱苦工作,開始有了積累。后來搬到了老師們住的竹苑小區,買了門面,繼續開發廊。十年前就擁有自己的住房與門面。有的農民工通過起早貪黑、辛辛苦苦地經營集貿市場里的菜攤,有人也購買了不貴的房子。一般來說,只要不是拿固定工資,而可以從早到晚辛苦賺錢的,比如發廊、便利店、菜攤等,就有可能獲得比一般拿工資更多的收益。因此,農民工群體,是一個非常吃苦耐勞的群體,不論是上班,還是自主就業,只要給一點陽光,他們就會燦爛無比。
怎樣增加農民工的收入?
要穩定農民工群體,并從中培育出一部分中等收入群體,不斷增加他們的財產性收入,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貫徹落實“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原則,保障農民工群體收入的不斷提高。
盡管有農民工經過努力成為企業家,但是,絕大多數還是依靠工資性收入生活,再依靠貸款的支持,買到小房子。因此,農民工群體能否按時拿到工資、獎金,就成為一個普惠性的問題。在一個企業中,農民工群體是一個在管理層、本地工人之后的一個弱勢群體,一旦企業遇到困難,首先被欠薪的可能就是農民工群體。除了保障工資發放之外,就是改善工作環境,減少職業病對農民工的傷害。
2、打通農民工等社會底層群眾的上升通道,在“社會大學”中,提高農民工群體的發展能力與發展動力。
在農民工群體中,有各種各樣的人才,有的兢兢業業,吃苦耐勞,在生產線上一絲不茍。有的喜歡鉆研技術,琢磨各種問題,成為技術能手。有的對管理企業很感興趣,具有企業家的潛質。有的則是綜合性人才,集技術、管理、營銷于一身,比如周群飛。因此,建議企業家們對農民工群體進行分類培養,分類使用。
一是要從農民工群體中培育技術能手與管理人才,給他們更多的鍛煉與發展的機會。
二是在企業的內部創業活動中多給與支持與肯定,多給與農民工群體獨當一面的機會。海爾集團就是一個內部創業非常成功的企業。海爾集團已經有2.1多萬員工進入180多個創客小微公司,有500多個項目,其中營業收入超過一億的就有100多個創客小微公司,給市場都來了小帥影院、雷神電腦、互聯網冰箱等出色的產品。這其中肯定有廣大農民工群體的貢獻。
三是大企業要成為培育小企業家的沃土,對希望出去創業的農民工,要堅決支持,熱心幫助。2011年5月8日,富士康首家“萬馬奔騰”3C商店在深圳龍華廠內低調開張,成為郭臺銘龐大渠道計劃中的“種子商店”。富士康鼓勵公司5年以上工齡的員工回鄉創業,在內地的小城鎮鋪開零售網絡。
3、農民工群體的創業具有特殊的韌性,有利于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
一是農民工群體在大中城市,依靠自己的雙手,找到生存的空間,有的也創業成功。如果在故鄉有好的創業機會,則更容易成功。這是中國城鎮化的新動力。
一是“返鄉創業”。各地基層政府努力推動大學生、農民工、退伍軍人等群體“返鄉創業”,這就極具吸引力。不論怎么說,在老家,熟人多,幫忙的人多,創業也容易成功。周群飛把公司總部放在老家,一方面是為家鄉發展做貢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十分熟悉這一片土地。在城市經濟中摸爬滾打,取得一些經驗的農民工回鄉創業,如果像大學生創業一樣,有2-20萬的資金支持,可能比大學生、退伍軍人更有優勢。因此,在安徽、江西,十年前就有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在湖北的當陽,也在五年前開辟了“返鄉創業園”,相當于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孵化器。
二是大力參與電商創業。最近幾年,阿里、京東、蘇寧等互聯網電商企業,都在做一件大事:大力發展農村電商。除了需要一些技術條件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電商人才。阿里強調,農村電商的成功需要“三網”——天網(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地網(網速等硬件)、人網(一大批電商人才)。不僅阿里有淘寶學院,蘇寧最近也成立了農村電商學院,今年至少培養700期、10萬電商人才。
三是從事綠色農業開發。在鄉鎮,具備發展綠色農業的基本條件,比如土地,如果加上“互聯網+”,則有新的發展機會。“林下經濟”成為許多地方農民精準脫貧致富的途徑。發展“林下經濟”,既有林木經濟的收入,又有林下種植、養殖的收入,也給城市增加綠色生態的農副產品。
(本文作者介紹:盤古智庫是由中外知名學者組成的公共政策研究機構。秉持客觀、開放、包容的宗旨,推行經世致用、和諧共生的理念,促進社會共識,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努力打造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新智庫。)
責任編輯:郝美津 SF173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