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江濡山
中國的改革應該設定一個改革期限及期限內的改革目標,使改革成為一個有開頭、有結尾的“創新發展”過程,然后進入到常態化的良性循環發展狀態。否則,就容易在改革這個問題上滋生投機心態及投機策略。
自1978年吹響改革的號角,中國改革已經延續38年了,這場曠日持久、跌宕起伏的改革到底什么時候結束呢?后續改革有沒有更具體的方向、目標和時間表?我們應當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改革的戰線拉得越長,就越傷國家元氣。
到底如何定義和定位中國的改革?改革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要達到什么目的?改革的歷程到底需要或者能夠持續多久?如果把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沒有徹底搞清楚,就盲目發動改革、盲目摸著石頭過河,注定是持久的無厘頭的“瞎折騰”。
好在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實踐,應該找到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根本癥結及病因,可以結束高成本的“瞎子過河摸石頭”的階段;至少應該明白:當下的中國改革到底處在什么狀態,剩下的改革任務還有多少、還有多艱巨?改革的剩余歷程還有多遠?人民對改革的耐心和期望值還有多大?對于諸多此類問題,的確需要靜心思考、審慎運籌。
改革不是革命。革命是短痛流血、改革則是長痛傷元氣。革命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統治階級)的你死我活的爭斗,主要表現在創新階層對守舊階層的“顛覆”,其最大的特征:是流血,是掉腦袋,當然,在日益文明的新的歷史時期,革命或許不會像上個世紀及以前的暴力革命那么血腥,但是,任何在位的被貼上“保守派”標簽的改革者,無論多么公為天下、義無反顧,都會擔心硬著陸而成為歷史清算的犧牲品,因而不敢掉以輕心掀起革命、甚至不敢推進過激的改革,“法國大革命”無疑是刺激很多轉型期國家政治集團神經的一個經典案例,王岐山曾嚴肅地向黨內干部推薦”法國大革命“一書,顯然是有寓意的。
改革則是溫和的變革,執政集團自己改善現有執政階層及其權力鏈條上的執政策略和執政方法,以提升國家治理的水準,協調好各階層利益矛盾,最大限度滿足社會各階層民眾的利益訴求。但是,改革的最大難題是:改革的發動者及主導者自身的利益與民眾的利益,在很多情況下會發生沖突;如要真改革,意味著改革者要大幅度主動舍棄自身利益,這無異于從自己身上“剜肉”---多疼呀!
全世界的每一種人群,無論進化的多么文明,都不會主動舍棄自身的既得利益。如果歐美日沒有法治保障,奧巴馬之類民主領袖,也會是超級大貪官。因此,維護利益的公平,只能靠有效的法治構架及公平透明的國家治理的制度體系。當下中國的改革,最需要的是:維護各階層民眾獲得精神及物質利益過程的公平、以及維護個人利益存在的安全,而這只能依賴于不受天外之手干預的法治體制。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如果改革持續的時間太久,國家的元氣釋放太多,改革就容易演變為革命。因此,中國既然選擇了改革而不是革命這條道路,就意味著,選擇了溫和的創新發展策略。那么創新發展就要來的實實在在。
中國的改革應該設定一個改革期限及期限內的改革目標,使改革成為一個有開頭、有結尾的“創新發展”過程,然后進入到常態化的良性循環發展狀態。否則,就容易在改革這個問題上滋生投機心態及投機策略。現階段,堆在執政集團及國人面前大量的困難、問題和矛盾,正是過去幾十年不徹底改革垃圾的積累。
展望未來,中國的改革歷程還要走多遠、還能走多遠?從目前情形看,國家治理的成本越來越大,各種利益糾葛、利益沖突日趨尖銳復雜,經濟結構及經濟循環、金融及財稅體系等領域新舊問題和困難日趨固化,各階層的民眾表面歡欣喜悅、內心怨言牢騷滿腹,等等跡象表明:中國的改革,回旋余地越來越少,的確到了過大關的分水嶺階段,到底怎么辦?
看來,當下的改革,單靠美麗的愿景、強勢的政策調整、激情的演講鼓動、鑼鼓喧天的運動及口號,已經無濟于事;開明的改革策略只能是:靜下心來刮骨療毒,把一件一件改革功課做實做透。
(本文作者介紹:香港環球經濟電訊社首席經濟學家、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高級研究員,政府及財團大型投資項目顧問,產業項目風險及可行性評估專家。)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