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任澤平
TPP協議達成后,中國往北美出口紡織服裝、電子產品等中低端制造品面臨越南、馬來西亞、墨西哥的競爭替代性增強,中國往東南亞出口半導體、計算機、機械設備、移動電話等高端制造品面臨日本、美國的擠壓。短期影響有限,長期不容忽視。
10月5日,美國等12國經貿部長發表聯合聲明,宣布歷時5年多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談判結束,達成基本協議。
此次TPP達成實質性進展,未來從完成談判到各國國會的最終批準、執行還有一段時間。美國主導TPP既是經濟戰略也是外交戰略。世界經濟重心正從環大西洋地區向環太平洋地區轉移,面對中國在亞太地區日益崛起的影響力,近年奧巴馬政府采取戰略東移和一體兩翼兩翼張開(TPP、TTIP)戰略,從軍事和貿易上擠壓中國外部發展空間,擴大其在亞太的政經利益,重奪主導權。
TPP本質是區域自由貿易一體化協議,不僅旨在消除貿易壁壘,而且涵蓋環境保護、政府采購、知識產權、投資等貿易條款,是更高標準的貿易協議。目前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文萊、秘魯、智利等12個成員國,覆蓋世界40%的經濟規模。
TPP對中國的可能造成的影響:
第一,由于成員國間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降低,長期趨于零關稅,引發貿易轉移效應,具體影響幅度取決于中國和其他TPP成員出口產品間的競爭性及相互替代性。中國往北美出口紡織服裝、電子產品等中低端制造品面臨越南、馬來西亞、墨西哥的競爭替代性增強,中國往東南亞出口半導體、計算機、機械設備、移動電話等高端制造品面臨日本、美國的擠壓,前有強敵后有追兵形勢趨于嚴峻。短期影響有限,長期不容忽視;
第二,伴隨著成員國間成本降低和貿易轉移,FDI也可能隨之轉移,但依托中國龐大市場和強大制造能力配套的產業鏈條受影響較小;
第三,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和話語權被削弱。
中國未來的可能應對:加快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東亞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談判;加快一路一帶、亞投行、上海自貿區等的建設和發揮作用;加快中美投資協定(BIT)談判,9月11日雙方交換了各自的負面清單改進出價,但仍存在不少分歧,中國希望美國在高科技制造業領域對中國加大投資,美方認為中國應該加大服務業對美開放力度。
危中有機,沒有中國加入的TPP談判達成基本協議將增加國內改革開放的緊迫感。最大的改革是開放,以開放促改革,如果說過去三十年的成功是制造業開放的成功,未來三十年的成功將是服務業開放的成功。開放既包括對外國際資本的開放,更包括對內民營資本的開放,引入競爭機制。
中國在高技術領域進口的巨額貿易逆差和出境游日益增長的購買力表明,國內缺的不是需求,而是有效供給。未來將進一步開放的服務業領域包括:金融、醫療、通信、互聯網、軍轉民、教育、傳媒等。
(本文作者介紹: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分析師,中國金融40人論壇特邀研究員、中國新供給50人論壇成員、中國人民大學兼職研究員等。曾擔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室副主任。)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