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國泰君安固定收益部研究總監周文淵[微博]
中國的房地產資產持有者,不是開發商、也不是居民,房地產真正的所有者是政府與銀行。當前是不是到了一個地產資產持有者壯士斷腕,革自己命的時候?我們判斷,中國的地產行業暫時只會出現如2011-2012年期間的小調整,不太可能出現崩潰局面。
這兩天房地產行業紛爭四起,杭州業主又開始砸售樓處、銀行收緊地產相關融資,一切仿佛回到2008年之間,景象頗有點讓人恍如隔世。
房地產市場崩潰似乎成山雨欲來之勢,在崩潰之前我們有一個問題,就是想搞清楚目前中國龐大的房地產資產持有者是誰?有些朋友覺得這可能是一個廢話,房地產資產不是局面持有就是開發商的,還能有誰?實則不然,中國的房地產資產持有者,不是開發商、也不是居民,房地產真正的所有者是政府與銀行。
政府是地產最大的壟斷者。房子是附著在土地之上的建筑物,對于沒有通過招拍掛程序的土地,是地方政府的儲備資產;對于廣闊的集體土地,則是未來可以轉化為商業用地的潛在儲備資產;對于已經出售給地產商的土地,則是已經將70年使用權貨幣化的證券化資產,名義上所有的土地及其附著物都屬于政府,所以說政府是房地產資產最大的持有者。
另外一個房地產資產的持有者是銀行。名義上地方政府將土地70年的使用權賣給了開發商,開放商又轉手將使用權賣給了居民,中間通過轉手掙錢了。實際上,其間每一個流程都能看到銀行的影子。開發商買地是銀行出資,使用權實際上是開發商替銀行購買,開發商只不過是一個通道而已,這塊對應著銀行對開發商(企業)的貸款資產。房子建好之后,開發商將商品房出售給居民,購買方名義上是居民,但通過金融杠桿安排,銀行通過對居民提供按揭貸款,持有了70年土地的使用權。所以,總體來看,銀行是70年土地貨幣化資產真正的持有者。
搞清楚背后資產的真正持有者之后,再來看地產業的崩潰問題。歷史上地產崩潰的案例不少,包括日本、美國、香港、東南亞都有過驚心動魄的故事,特別是日本、美國的典故。但是與這些地區不同的是,中國地產的最大持有者也是宏觀金融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這就出現暴露出一個道德風險問題?簡單點說,一個理性的人不會制定對自己不利的政策。革自己的命,這聽起來有點無稽之談,但有時候也是迫不得已。所以,我們接下來要問的是,當前是不是到了一個地產資產持有者壯士斷腕,革自己命的時候了?
答案是否定的,房地產恐怕還沒有到坐在火山口的時機。一個最為有利的因素,是當前的物價還較為穩定,政策緊縮的壓力并不大。
其次,整個經濟為地產提供融資的現金流并未枯竭,一個是內在的經常賬戶盈利,帶來穩定的現金流;一個是資本流入,帶來的資本補充;這些問題都解決了中期的資產擴張對現金流的消耗;更未雨綢繆的是,從2010年開始蓄積的池子,這部分池子實際上一部分被影子銀行的擴張消耗,但很大一部分依然是現金流的戰略儲備。
其三,有沒有新的可替代資產,實現資產的多元化;目前看地方政府和銀行都沒有成功實現資產的多元化。因此,目前看地產崩潰可能性不大,進一步我們可以總結一些當前地產行業面臨的硬約束。一是,一國的物價水平,二是,國際收支賬戶惡化;三是,貨幣政策非獨立且空間小;對中國的實際情況還需要一個地產持有者資產多元化進程初步完成;因此,我們判斷,中國的地產行業暫時只會出現如2011-2012年期間的小調整,不太可能出現崩潰局面。
(本文作者介紹:國泰君安證券固定收益業務資管管理人、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