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趙建
隨著近二十年來中國金融體系的不斷發展和深化,基本的金融需求已經滿足,但是面向人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中國的金融發展也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做出了一個歷史性判斷: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正在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不平衡和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意味著人們從過去基本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升級為更高品質的物質需求和更高階的精神文化需求。但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當前為人民大眾創造美好生活的生產力還相對落后。中國金融業應該直面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初心,提供面向美好生活的“美好金融”。
一、美好生活的新時代含義
社會文明的進步,從宏觀層面上表現為經濟產出的增長、社會結構的優化、政治體系的穩定等,從微觀層面上則表現為個人效用的提高和物質及精神需求的滿足。對于個人需求,經典的解釋框架為馬斯洛需求理論,當一個人的低階需求滿足后,會自然而然的向高階需求躍遷。當這種需求升級與現實的供給水平產生缺口的時候,就會構成社會的主要矛盾。而供需缺口和矛盾沖突,恰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原始動力。
過去三十年,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供需缺口主要集中在經濟和物質層面,是基本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與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當這一矛盾得到較大程度的緩和之后,新的矛盾自然而然就會產生。人們從對溫飽生活的希冀,升級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么什么是美好生活?其內涵和外延都包括了什么?只有對美好生活的概念有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才能把握好中國社會經濟未來的走向。
筆者認為,“美好生活”至少包含了以下幾層含義:
第一,物質消費的品質要求上升。不再是簡單的以數量為主的消費需求,而是更加關注消費品的安全、質量與品味,并且有更高的品牌、體驗和場景感要求,物質產品消費的背后需要更深的符號和文化意義。
第二,文化消費的品味要求上升。從過去注重流行、通俗、大眾化的文化消費,向更高品味的消費水平升級。更多的閑暇使人們的休閑娛樂活動走向縱深體驗,音樂會、劇場演藝、畫展、藝術品鑒賞、體驗式運動等具有審美深度的文化消費形式正在推廣和普及。
第三,社會關系的身份訴求上升。越來越注重社會存在感,越來越關注公共事務,越來越積極參與到社區、單位和公共機構的治理中,越來越關注自身社會權益的維護。過去主要關注效率和經濟利益,現在對公平、正義和程序合法性的要求越來越高。
然而,與上述需求升級形成對比的是,在供給水平方面,無論是物質消費的品質感,還是精神文化消費的多元化和精致化,以及社會價值的構建和塑造,提升的速度都相對滯后。這一矛盾成為決定未來十幾年社會經濟走向的主要動力。
二、當前中國金融體系的主要矛盾
與社會經濟總體走勢相對應,中國的金融發展走向也受到主要矛盾的驅使。如果說過去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與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那么這一時期中國金融發展的主要矛盾也是人們不斷增長的金融需求與相對落后的金融供給之間的矛盾。隨著近二十年來中國金融體系的不斷發展和深化,基本的金融需求已經滿足,但是面向人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中國的金融發展也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中國金融領域存在的主要矛盾,可以概括為人們不斷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的優質金融服務需求,與金融深化程度不夠、金融結構優化不足之間的矛盾。具體來說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是金融資產規??焖僭鲩L與金融資產質量逐漸下降之間的矛盾。近二十年以來,中國的金融資產總規模(表內+表外)以兩位數的復合增長率增長,當前商業銀行的總資產已經超過240萬億,非銀金融機構管理的資產也超過100萬億元。但在資產規??焖贁U張的同時,資產質量卻在下降,這種背離將會逐漸制約金融機構服務人們美好生活的能力。
其次是金融服務需求的多元化與金融結構單一之間的矛盾。隨著可支配收入的逐年提高并迅速積累,中國已經從收入流量時代步入財富存量時代,居民對金融資產配置和投資組合管理的需求越來越高,金融服務越來越多元。對于企業來說,由于杠桿率已經增長到一定程度,單一的債務融資需求受到抑制,特別需要一套基于穩定杠桿率和管理資產負債表的綜合金融服務方案。但是當前我國的金融結構依然以商業銀行和間接融資為主,資本市場和投資銀行的服務能力相對不足,這就形成了金融服務缺口和供需結構性矛盾。
第三是金融服務需求的普遍化與金融資源過度集中之間的矛盾。經濟的快速增長與產業鏈的廣泛延伸,帶來了普遍的金融服務需求。尤其是經濟增長過程中興起的中小企業,對GDP和就業的貢獻較大,但是卻很難享受到金融發展帶來的成果。與此同時,大量的信貸資源和資本市場融資機會卻過度集中在國有大型企業和龍頭企業,這些企業享受了 量和價兩方面的優惠,并閑置了大量的金融資源。甚至有些國有企業利用國家背書的信用優勢,廉價獲得銀行資金后直接購買銀行理財或者轉手借給其他企業,賺取利差收入,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形成擠出,造成金融空轉和脫實向虛。這個矛盾也是中國金融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第四是金融發展速度與經濟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當前在局部領域,金融擴張的速度呈現過快的勢頭,比如影子銀行的野蠻生長。經濟決定金融,金融的擴張速度需要實體經濟的承載和支撐。如果金融增長速度過快,呈現出過度金融化的趨勢,那么就會產生系統性風險的隱患。這也構成了當前金融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
三、面向“美好生活”的金融服務
上述金融發展中的主要矛盾,決定了新時代中國金融發展的總體趨勢。中國金融體系主要矛盾的緩釋過程, 實際上就是為實現美好生活提供支撐的金融深化過程。面向美好生活的金融服務至少包括三方面:
一是面向新經濟、新產業的金融服務。從美好生活的概念中我們已經看到,要實現美好生活必須進行產業升級,為人們提供更加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生活升級需要產業升級,實際上就是新經濟、新產業蓬勃發展的過程。這些新經濟、新產業的發展,迫切需要金融的支持,尤其需要創新型金融服務方案,需要各個金融品類通過金融科技整合在一起,形成新型的金融服務業態。
二是更加品質化、人性化的金融服務。實際上,美好生活本身也包含著美好的金融生活,即人們在金融消費過程中獲得更有品質的服務和體驗。這需要金融機構對金融消費者的個體尊重,金融消費場景的技術優化,以及金融服務效率的提升等,為人們提供更加品質化和人性化的金融服務。
三是更加普惠化、社會化的金融服務。美好生活不是一部分人的美好生活,需要讓最大多數人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這就需要金融機構承擔起社會責任,支持小微企業、低收入人群、農民和進城務工人員、貧困和殘疾人口等群體提高收入。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形成社會效益和商業效益的統一,通過金融手段幫助更多的人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作者介紹:青島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山東省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山東大學碩士生導師,聞道智庫學術顧問,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青年學者)
責任編輯:張彥如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