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金融e觀察(微信公眾號:sinaeguancha)專欄作家 趙鷂
第三方支付公司風險事件多發,央行近期注銷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當務之急要按照中央關于整治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總體要求,改革現有制度,建立集中化的客戶備付金存管體系,從根本上防范資金挪用及市場失序的風險。
據新華社消息,中國人民銀行[微博]于2016年1月7日對外宣布,依法注銷上海暢購企業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暢購),并將公司及相關責任人涉嫌犯罪線索移交司法部門立案偵查,追究刑事責任。在此之前,央行[微博]就注銷了浙江易士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浙江易士)、廣東益民旅游休閑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益民)兩家預付卡機構的支付業務許可證。究其原因,是因為央行在執法檢查中發現這些違法公司存在大量挪用客戶備付金、偽造財務賬冊和業務報表等嚴重違規行為,擾亂支付服務市場秩序,且造成重大損失,嚴重損害客戶合法權益,性質惡劣。
其實,更令人擔憂的是,讓支付機構鋌而走險背后是客戶備付金的巨大誘惑。盡管央行自2010年就頒發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并配套發布了《支付機構預付卡業務管理辦法》、《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中國人民銀行[微博]關于建立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信息核對校驗機制的通知》等一系列專項制度文件。與此同時,央行以這些制度為基礎建立信息化、實時化的非現場監管系統,并加強現場檢查,但仍有少數支付機構的資金根本未能合規進入備付金存管體系,還有些企業則隱瞞預付卡銷售真實記錄,多售少存,一些膽大的企業法人代表則攜帶財務公章直接取出備付金,并挪作放貸、投資、理財等他用,給社會造成較大損失,嚴重損害第三方支付行業聲譽!
熟悉第三方支付業務的人都知道,基于存管、收付、匯繳的三級賬戶功能建立起的客戶備付金存管體系、信息核對校驗機制是央行響應第三方支付行業呼聲,結合當時的支付清算設施現狀,平衡行業發展與監督管理的權衡之舉,促進了幾家大型支付機構的快速發展,使得第三方支付行業步入快車道,但支付機構的備付金銀行數量、賬戶都比較多也造成了銀行間的信息不對稱,激勵不相容以致“存管”有名無實,客觀上給那些經營不善甚至圖謀不軌的小型支付機構提供了挪用、占用客戶備付金的可趁之機并由此發生了不少風險事件甚至資金損失。因此,當務之急是按照中央關于整治互聯網金融風險的總體要求,改革現有制度,建立集中化的客戶備付金存管體系,從根本上防范資金挪用及市場失序的風險。
第一,要統一各方認識,現有的支付機構通過在銀行多頭開戶實現跨行清算的模式只能是暫時的。一是由于各銀行機構業務處理平臺標準和接口標準不一,造成多頭開發、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大,開發和管理難度也大,不利于社會資源的節約和處理效率的提高。二是部分支付機構系統安全性及風控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且缺乏配套的風險保障措施,已經有支付機構經營不善發生系統性風險或破產倒閉,累及銀行,對金融穩定產生了不利影響。三是這種清算模式有相對的封閉性,交易處理過程和交易信息透明度低,游離于監管部門的有效監管之外,已經產生監管死角。
第二,要為支付機構提供開放、公平、統一的跨行清算設施。該基礎設施可由央行提供或由接受央行監督管理的清算機構提供,能夠滿足零售支付市場快速發展與迭代創新的需求,促進網上支付、移動支付等新興網絡支付方式的普及應用。其目的是將支付機構的支付服務提供主體身份與轉接清算職能分離,確保各類型市場參與機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使得支付機構在業務處理、業務價格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能夠充分發揮面向終端用戶的業務創新優勢,形成價格和服務的差異化競爭,從而保障支付服務市場健康發展。
第三,要改革現有的客戶備付金存管制度,以跨行清算設施為技術基礎,建立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體系。該體系應實現客戶備付金的“集中清算、集中存管、集中監督”。“集中清算”即是客戶備付金收付應集中于統一的跨行清算系統進行清算。“集中存管”是指支付機構的客戶備付金應完整地存放于同一存管銀行或賬戶,在白名單制度下,由該銀行代為支付機構發起跨行支付指令,轉移客戶備付金。“集中監督”則是將清算平臺、存管銀行、支付機構所涉及的客戶備付金流轉信息集中于統一的非現場監管系統,形成實時、完整、可追溯的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信息視圖。值得一提的是,只有這“三大集中”完成后,諸如保險公司、信托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市場化的風險管理機構才能為支付機構的客戶備付金提供全面風險管理服務,從而徹底化解客戶備付金挪用風險,有效維護市場秩序,防范金融風險。
隨著國家普惠金融規劃的實施,社會各界特別是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都意識到支付清算對于實現普惠金融的“扼喉作用”,在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政府部門只有遵循國際慣例與監管原則,將客戶備付金集中存管改革放在普惠金融發展的大局中,引導清算機構、商業銀行、支付機構各歸其位,各履其職,徹底扭轉支付服務市場失序的現狀,才能保證普惠金融落到實處,惠及民生。
(本文作者介紹:銀行從業人員兼任政法大學金融創新與互聯網金融法治研究中心副秘書長、新浪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