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金融e觀察(微信公眾號:sinaeguancha)專欄作家 莫開偉
顯然,目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控至關重要,它不僅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更關系到中央與地方、財政與金融、政府部門與社會主體、當前地方經濟增長和國家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利益調整與平衡。
近日,國務院發布了《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簡稱《預案》),對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做出了總體部署和系統性安排;《預案》明確提出,要牢牢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切實防范和化解財政金融風險,維護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
《預案》具體內容是我國將建立地方性債務風險分級響應機制,實施債務高風險地區財政重整。地方政府依法承擔地方政府債券的全部償還責任,中央實行不救助原則,各級政府對本地區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負總責,省以下地方各級政府按照屬地原則各負其責。
從目前地方政府債務現狀看,出臺《預案》不僅及時,也非常必要:一方面,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較大,潛在風險不容忽視。據財政部、審計署資料,2014年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余額15.4萬億元。2015年5月地方政府置換債發行以來,截至2016年10月末,地方政府置換債發行總額約7.5萬億元;事實上,據有關專家預測,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總額可能在15萬億元到18萬億元之間。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存量債務風險相對較大。據審計署審計報告顯示,部分地方政府債務融資渠道復雜,融資成本較高,且存在“短借長投”現象。再一方面,我國不少省(市)局部地區償債能力有所弱化,個別地區債務率超出警戒標準,違法違規融資擔保現象時有發生,一些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存在不規范現象等,潛藏著一定債務違約風險。
顯然,目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防控至關重要,它不僅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更關系到中央與地方、財政與金融、政府部門與社會主體、當前地方經濟增長和國家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利益調整與平衡。因此,《預案》出臺,建立健全應急處置工作機制,不僅是控制地方政府債務膨脹、提高地方政府履政職責和確保政府良好社會形象的需要,更是防范化解財政金融風險、確保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迫切愿望。
而且,《預案》出臺對地方政府、金融部門及民眾能起到敲警鐘作用:可讓地方政府完善科學舉債機制,把握好舉債尺度和節奏,并提高預防債務風險能力,避免債務膨脹引發債務危機;也能消除銀行及民眾認為地方政府債務無風險的模糊認識,謹慎放貸和理性購買地方政府債券。具體來看,可發揮四方面作用:首先,可督促地方政府通過建立債務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建立健全應急處置工作機制,明確主管部門職責,健全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做到風險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進一步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以可控方式和節奏主動釋放風險,不斷提高財政金融風險防控能力。
其次,可督促地方政府保持理性舉債行為,在舉借債務時既考慮項目投資收益、回收期限與債務償還能力,又注重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合理搭配債務期限結構,消除盲目攀比和急功近利行為,避免債務過度膨脹或債臺高筑現象發生。
尤其,《預案》明確了地方債的償還責任和分級模式,真正確立了“誰借誰還”的責任主體,使各級政府在舉債時始終堅守“有多大腿縫多大褲子”的底線,消除“寅吃卯糧”的不負責任舉債行為,為地方政府舉債良性循環創造條件。再次,可督促銀行及民眾對地方政府舉債進行客觀的風險評價,不盲目參與,自覺防范風險發生。《預案》明確對地方債不救助、不兜底,強調誰借誰還、風險自擔的原則,意味著地方政府債務并非投資“保險箱”,無疑給商業銀行、廣大投資者認為政府不會“破產”一擊響亮“耳光”,使商業銀行放貸和民資購買政府債券更趨理性;同時,也給地方政府舉債僥幸心里打了一劑“預防針”,讓其在制定舉債規劃時更趨冷靜和守信。同時,對決策失誤造成地方債猛增影響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官員進行責任追究與問責,更會遏制地方政府亂舉債現象蔓延,催促地方政府科學規劃舉債,把舉債得來的錢用好、用活、用出效益。
最后,可督促地方政府守住風險防范底線,全力防范不發生債務違約風險。《預案》規定按照政府性債務風險事件的性質、影響范圍和危害程度等情況,劃分出I-IV級風險事件級別,規定了分級響應和應急處置措施,并依法實施地方政府財政重整計劃,加強風險事件應對保障措施等等,可促使地方政府從源頭上把握住債務風險防范底線,不致陷入債務違約漩渦。
(本文作者介紹:知名財經評論人、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琛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