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莫開偉
從現實看,目前我國存款區域分布圖釋放了四種信號:首先,地區經濟發展依然存在嚴重不平衡,中央政府須加快政策調整以縮小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上面說過,存款總量不是單純的資金指標,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綜合勢力。
媒體記者通過研究全國各省份過去10年來資金存量的變化發現,廣東、北京、江蘇等省遙遙領先,資金存量均超10萬億元,其中廣東超過了16萬億元,位居榜首;同時,發現相比10年前,資金存量增長最快的省份大多是中西部地區,而山西、遼寧、黑龍江等能源重化省份則增長最為緩慢(9月7日《第一財經日報》)。
眾所周知,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是一個地區居民儲蓄及政府、企事業單位的存款總和,也稱資金總量,它不僅是一個地區經濟運行優劣狀況的“晴雨表”,更是反映一個地區經濟運行動力強弱及經濟擴張能力高低的重要參考指標。在中國,一個地區資金總量反映的不僅是該區域GDP總量,更反映該地區的經濟區域輻射力及參與分享經濟發展的能力。總之,在很大程度上,存款總量就是區分區域經濟發達與落后的重要依據。
就目前我國存款區域分布圖看,它基本符合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實際,即存款總量大的省份基本都屬經濟發達地區,如北京、上海、廣東等省無論經濟發展水平還是經濟總量都名列全國之前;存款總量小的省份經濟發展水平大都處于劣勢地位,或因實體企業少,經濟增幅小;或因產業結構調整導致鋼鐵、煤炭等產能大量過剩,如山西、遼寧、黑龍江省份存款總量下降、增幅降低都是因為能源枯竭、產能過剩及工業發展落后、引進資金困難等因素造成。
同時,這種存款區域分布的不均衡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又會成為誘發區域存款總量差距拉大的內在動因,即越是存款資金總量大的地區、投資環境越好、資金成本越低,對資本吸引力越強,會成為吸引域外資金的“磁場”;反之亦然。當然,這也是資本逐利本身使然,符合市場經濟規律。所以,當前我國存款區域分布結構圖,從某種方面說是市場規律的自發安排,無可厚非,更不值得大驚小怪。
但并不是說,我們對這種存款區域分布現狀無動于衷,或者說面對這種存款區域分布不合理狀況無能為力。我們應從這種存款區域分布中發現不正常經濟因素,尤其要注意這種存款區域分布釋放的各種經濟信號;針對信號采取相應經濟政策,盡量避免存款區域分布差距過度拉大,使各區域經濟發展能獲得相應資金支持,從而縮小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距,使不同地區能均等分享經濟發展與改革成果,提高全民幸福指數。
從現實看,目前我國存款區域分布圖釋放了四種信號:首先,地區經濟發展依然存在嚴重不平衡,中央政府須加快政策調整以縮小地區間經濟發展差距。上面說過,存款總量不是單純的資金指標,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綜合勢力。存款總量小,增幅慢,說明該地區經濟落后,民眾收入水平不高,財政公共投入能力弱;反映到金融部門則是信貸投放能力受限,支持經濟發展的資金勢力脆弱。反之亦然。從存量問題上看,最高省份16萬億元與最少省份存款總量差距高達五、六倍,與一般省份也相差三、四倍。
如果這種現狀繼續延續或不斷拉大,中國經濟就會在地區之間形成更大的不平衡,這對一個國家并非好現象。其結果只會加劇經濟落后地區各種資源要素向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涌入,使落后地區經濟、民生等方面更加凋敝。
因此,當前中央政府除繼續給予經濟落后地區財政轉移支付之外,更應結合營改增及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等政策,大幅降低落后地區企業與民眾稅賦,給予金融機構特殊政策鼓勵銀行機構加大對企業信貸投入,并切實降低資金成本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支持當地企業發展并對經濟發達地區企業形成較強的投資吸引力。
其次,中西部地區存款總量增幅較大,表明產業經濟結構有重心西移傾向,應積極引導好、發揮好這種積極經濟因素。從資金增速看,過去10年來,資金存量增速超過400%的省份共有14個,超過450%的省份有9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其中西藏、青海和貴州高居前三。
形成這一格局,第一得益于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第二得益于我國產業布局和調整做得較好,產業結構均衡,吸引了珠三角、長三角大量企業尤其是電子巨頭轉移落地。但要看到,盡管中西部發展較快,但與東部沿海存款總量大省相比,依然不在同一檔次上,差距懸殊,為形成后發趕超優勢,中西部各級政府一定要因勢利導,解放思想,形成開放包容心態,創造更加有利的投資環境,為我國產業結構布局更加科學合理及承載更多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創造條件,增強經濟發展勢力,也等于增強了存款總量的聚集能力。
而且,中西部存款增幅快,符合我國經濟戰略重心調整,中央政府應加快“一帶一路”等戰略實施,為推動中西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及存款總量快速上升奠定基礎。當然,也要在經濟發達地區,適當控制土地、人力成本漲幅過快,避免這些省份的不少產業紛紛轉移到中西部以及東南亞等地區,使發達地區經濟陷入停滯不前狀態。
再次,資源枯竭、能源過剩和重化工業省份存款總額與增幅雙下降,表明區域經濟面臨轉型巨大壓力,需尋找新的經濟發展之路。從存款總量分布看,重化工業省份:黑龍江在過去10年的資金存量增速為242.5%,位列倒數第一;遼寧增速也只有299%,為倒數第二;山西只有300.5%;此外吉林10年增速也只有327%,位居倒數第五。形成主要原因是,在經濟新常態下,能源經濟下行,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的地區受到較大沖擊。此外,這些地方以國有經濟為主,市場化程度不高,產業轉型結構調整的難度也更大。
對此,當前所在地各級政府應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政府“調結構、去產能”政策,抱定壯士斷腕決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戰略轉型步伐,加大淘汰僵尸企業力度,與舊的產業經濟結構模式徹底決裂,才能重新煥發經濟發展新機。而為增強這些地方政府順利實施調結構、去產能信心,中央政府應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為企業下崗人員安置及銀行不良信貸資產消化創造條件,以減輕所在地方政府阻力和壓力。
同時,加快國有企業改制改革,按中央政府最近確定的有關國企改革制度設計,大膽進行兼并重組和產權設置等方面改革,鼓勵民營資本積極參與國企改革,打破國企壟斷局面,提高國企市場化程度,以適應經濟發展變化及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需要。
最后,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依然具有人口虹吸效應,未來存款總量會更高,對此應采取政策加以引導。因為資金的聚集,除了地區經濟增長本身因素之外,還與人口流入尤其是社會富裕階層的流入,更是資金總量聚集的一個重要因素;經濟發達、城市基礎設施完善先進,是吸引人口涌入和資金聚集的重要因素。
落后地區由于城市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很難留住本地居民尤其是有產富裕階層。當前,存款總量區域分布由中西部向東南遞增,很大程度上就是這個原因。從目前看,盡管國家財政對中西部重點轉移支付,但由于就業門路、相關基礎設施等差異,未來經濟欠發達省份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動趨勢不可扭轉,資金還會由經濟發欠達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地區,落后地區存款總量還會減少,增幅也會放慢,這不僅會影響當地金融機構存款總量增加,也會直接影響當地銀行金融機構信貸投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更會加劇區域間存款總量分布的不平衡。
對此,為促使存款資金在地區之間重新分布并趨向合理均衡,國家應加大醫療、養老等各類保險基金全國統籌力度,力爭實現全民享受福利待遇盡量公平;同時,進一步加大中西部及經濟落后地區教育、醫療、交通等公共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縮小與經濟發達地區之間差距,使這些地區能留住本地居民,并適當利用環境優勢形成宜住城市,對發達地區居民遷入產生吸引力,并打造投資洼地,使當地存款總量能保持上升趨勢。
(本文作者介紹:知名財經評論人、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琛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