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金融e觀察(微信公眾號:sinaeguancha)專欄作家 董崢
如果銀行成為“卡組織”,就要有其它銀行作為會員加入到這個模式中,那么同等類型的銀行會不會加入?既然規模相仿,為何要把自己的數據信息委身于競爭對手,與其如此,不如自己也成立一個“卡組織”。
距離2015年4月22日《國務院關于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準入管理的決定》頒布將近一年了;2015年7月份,《銀行卡清算機構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也已經出臺。在11月的支付清算協會年度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表示,央行在與中國銀監會協商,對相關規定進行進一步完善,爭取早日發布。
幾家卡組織對該決定,也在第一時間進行了表態:
Visa的聲音
Visa表達了將對決定予以研究,并且期待相關監管機構能夠頒布進一步的實施細則。一月份Visa首席執行官Scharf再次訪華時也提到:Visa一旦拿到在中國本土人民幣業務的銀行卡清算營業執照后,將推出面向中國市場的解決方案。2月底,Visa與中國銀聯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兩大卡組織選擇了握手合作。
萬事達卡的聲音
萬事達卡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彭安杰在2015年4月底的一次分析師電話會上表達了該公司對在中國市場上發展機會的“渴望”,并表示可能會在2016年底以前在中國開始進行運營方面的建設。萬事達卡中國區總裁常青在國務院下發《決定》后表示,萬事達卡將會申請牌照,從事中國境內的人民幣清算業務。
中國銀聯的聲音
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2015年初在內部講話中提到“如果那山不向我們走來,我們就向大山走去”。之后我們看到的是中國銀聯“挽起袖子”,先是大力推廣閃付,接著推出云閃付,年底又將萬眾期待的Apple Pay攬入囊中。時文朝接手中國銀聯后,中國銀聯走向開放的態度是非常明顯的,這種態度在2015年表現出強烈的爭奪市場的決心。
去年《決定》甫一公布,我們看到了來自媒體的各類解讀隨之而出,其中有一部分內容雖然分析的比較膚淺,但是還算比較理性地進行分析,但是有一部分媒體的解讀就是相當離譜了,如果是從加強國內轉接清算市場競爭的角度來寫,多少還算沾點邊,多數評論純屬胡扯八道了:有學者提出轉接清算機構開放的門檻太高,阻礙了有心加入的第三方支付企業參與;有的媒體還提出了所謂的分別由北京市政府和深圳市政府與當地央行相關部門聯合主導設立“南聯”、“北聯”之說,搞出了“南北戰爭”;甚至連農信銀、城信銀都要發展成“卡組織”。
這些嘈雜的聲音,混淆了對支付機構與轉接清算機構的認識與理解,以為一只貓養到足夠大就會成了“虎”,但是貓就是貓,永遠成不了虎。
還有媒體更是推出了“某大行要建卡組織”的解讀,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有記者問過此事,筆者對此是持否定態度的,但是采訪者提到這是模仿美國運通模式。
筆者告知,如果提到美國運通模式,那就應該先認真了解美國運通模式形成的背景,不能簡單地認為一個銀行學了美國運通就能成立“卡組織”,也有人提到Visa和萬事達卡最初都是由銀行成立的,用來作為今天銀行能夠成立卡組織的理由。殊不知,這些提法都忽視了“時代”這個重要的概念。
首先,美國運通模式并非刻意形成,是由它特殊的時代背景和企業背景所決定的。1958年運通發卡,距離大來信用卡面世八年,美國信用卡市場正處于初創階段,很多模式并未成型,后來以卡組織主導形成的“四方模式”尚未出現,已經進入市場的發卡機構采用的都是“三方模式”,即便到了Visa、萬事達卡出現之后的很長時間里,三方模式都是占據著信用卡的主導地位。
盡管之后Visa、萬事達卡都開始轉為四方模式后,美國運通依舊繼續秉持著三方模式,直到90年代逐漸開放與銀行的合作后開始在保持著原有模式的同時涉足四方模式。美國運通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和不計其數的成本開拓市場才打造了今天的局面,這個局面并非事先設計出來的,而是在市場發展中不斷地調整而形成。
與美國運通模式相仿的美國發現卡,盡管在信用卡市場有一席之地,但是規模也很難做大。在今天已然成熟的信用卡市場中,如果還想去嘗試美國運通的模式,可以說已經幾乎不可能的。
其次,盡管Visa、萬事達卡都是由銀行牽頭發展而來,Visa由美國銀行主導成立,萬事達由原伊利諾伊州的五家銀行于1964年組建的中西部銀行卡協會經過合并重組形成的。但是無論從美國銀行的一支獨大,還是從萬事達卡早期的數家銀行聯合,最終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聯合與開放”。
這個問題在Visa首任CEO迪伊·霍克的書中有著精彩的描述,他在說服作為創始機構的美國銀行放棄對Visa這樣一個新組織的控制力那個片段極為精彩,為Visa走向開放奠定了基礎。他說道:
基于控制的管理方式必然會導致新組織的失敗——因為它與我們精心研討出來的所有原則相矛盾,而我們對這些原則深信不疑。如果丟棄這些原則,新組織將沒有生命、沒有靈魂。真正誠實的人將不會在這種受控制的條件下工作,授權架構將不會強制合作的行為,各授權銀行決不會將自主權讓渡給只受一家銀行控制的組織。
重新構思產品和組織,將信用卡市場擴大到遠遠超出我們想象的規模,美國銀行從這個市場所占的份額中獲得的利益,將會遠遠超過從目前市場獲得的授權費用的收入,美國銀行應該是運動的領導者,而不是機構的指揮者。
實際上從中國銀聯的成立,就是由國家主導,由數十家銀行參股投資,建成的開放的轉接清算平臺模式,也就是四方模式。這種模式,在前不久中國銀聯和Visa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中得到了雙方的又一次重申。
從這兩個角度就可以看出,卡組織的本質是開放的,在今天再由銀行來主導成立“卡組織”走回封閉的道路,已經很難走得通。
其次,如果銀行成為“卡組織”,就要有其它銀行作為會員加入到這個模式中,那么同等類型的銀行會不會加入?既然規模相仿,為何要把自己的數據信息委身于競爭對手,與其如此,不如自己也成立一個“卡組織”。
一個卡組織的建立絕非是靠頭腦發熱就能實現的,這已經被美國在六十年代的事實證明過。除了前面提到的美國銀行放棄了對后來Visa組織的控制權的案例外,花旗銀行也曾憑借自身實力推出了花旗銀行Everythink卡,希冀成為一個“卡組織”,最后也不得不放棄,而加入了萬事達卡。
2016年,或許將是中國轉接清算市場走向開放的“元年”,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但是市場更需要規范和有序競爭,而不是那些亂七八糟的嘈雜之音。
(本文作者介紹:我愛卡網主編,信用卡市場資深研究人士。專注于信用卡行業發展、服務營銷領域研究多年,從事信用卡產品及服務營銷的策劃及市場工作。)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責任編輯:鄒楓 SF168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