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金融e觀察(微信公眾號:sinaeguancha)專欄作家 李庚南
“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迎面互聯網的風口浪尖,成為會飛的那只“豬”或許是眾多中小銀行的夢想。在大銀行與互聯網的夾縫中,如何為自己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在互聯網的天空下好好活下去,是眾多中小銀行面臨的一道必答題。
“只要站在風口,豬也能飛起來”。迎面互聯網的風口浪尖,成為會飛的那只“豬”或許是眾多中小銀行的夢想。在大銀行與互聯網的夾縫中,如何為自己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在互聯網的天空下好好活下去,是眾多中小銀行面臨的一道必答題。
互聯網金融的對面一定是銀行嗎?
當互聯網金融挾風雷之勢頭席卷而來,業內外一片驚呼“互聯網金融將顛覆傳統金融”的時候,或許我們已陷入一種悖論而不自知。
其實,互聯網金融并非傳統金融的對立面。按照金融達爾文主義的觀點,“市場的演變好比一個個新物種形成的過程,一如新型金融機構的不斷涌現,——這正是在一個真正進化著的金融體系中預期會出現的現象”。因此,作為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的結果,互聯網金融應該算是內生與金融的一種漸進的業態進化結果,或者說是被互聯網喚醒的金融進化基因。
前不久,人民銀行[微博]等十部委聯合出臺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以下統稱從業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意見》的出臺,在概念上消除了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的絕對對立,也結束了“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的文字游戲。傳統金融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以及互聯網企業借助信息技術向金融的延伸,都將催生了互聯網金融這種新型金融業務模式。傳統金融+互聯網與互聯網企業+金融,都是互聯網金融的子民!
因此,與其說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業形成了挑戰,不如說傳統銀行業自身的進化需求被互聯網刺激、喚醒、激活。換言之,傳統銀行所面臨的互聯網金融挑戰恰恰來自自身金融進化的需要。
碰撞:互聯網刺痛了中小銀行那根神經?
正如達爾文所斷言的,“每個新物種的出現和維持,都是因為它們較其競爭對手具備某種優勢。”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相比,在資源的開放性、成本集約性、用戶體驗性等方面所具有的獨特優勢,使之從資產、負債、中間業務等多方位形成對傳統銀行的沖擊,讓傳統銀行感受到陣陣刺痛。
這種“刺痛”的強度因大小銀行業務結構的差異而不同。對大型銀行而言,在中間業務特別是支付結算業務方面所受的影響更大;而中小銀行因其在資產規模、資金渠道、網點分布等方面處于劣勢,面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更加明顯,面臨的壓力更多來自于資金來源端的存款壓力(包括理財類業務),以及資產端的小微企業貸款業務。
首先是負債端的存款業務受到侵蝕。對于中小銀行來說,真正感受到來自互聯網金融刺痛的記憶應該從支付寶[微博]推出余額寶[微博]開始。繼2013年6月13日支付寶推出余額寶之后,微信的理財通、百度[微博]的百付寶等平臺也相繼面世。這類“寶寶”類產品一石激起千層浪,以其遠高于銀行活期利率的優勢,掀起了一股“寶寶熱”,大量銀行存款被分流、落入“寶寶”口袋。可以說,來自互聯網金融的沖撞首先以“寶寶”打架的形式出現。盡管醒悟過來的傳統銀行隨后以銀行類“寶寶”奮起抵御,并最終推動“寶寶”價格趨于平穩,但對于資管能力相對較弱的中小銀行,在負債端受的侵蝕甚至是雙重的,既有互聯網金融的沖擊,同時也受到大型銀行的擠壓。
其次是資產端的信貸業務受到沖擊。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的互聯網融資模式,包括P2P網貸和股權眾籌,其客戶對象與中小銀行重疊度相對較大,即以小微企業和個人投資者為主,對中小銀行的沖擊相對明顯。以人人貸、宜信為代表的P2P網絡借貸平臺,為資金需求者與資金供給方搭建了直接交易的平臺,實現小額資金投資理財欲望與小額借款者融資困境的直接匹配,從小微信貸客戶層面對中小銀行的小微企業貸款形成擠壓。而眾籌融資模式的興起,在支持消費者利用消費者剩余進行投資的同時,也從資產端削弱一些中小融資項目對銀行的依賴。
再次是中間業務受到影響。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中間業務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傳統銀行支付業務的沖擊,這種沖擊正逐步向代理基金、保險等金融領域滲透。隨著支付寶、財付通、微信支付等在線支付方式的應運而生,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以其價格更低、操作更便捷等優勢,直接擠壓銀行卡支付及網上銀行業務,并通過鋪設POS網絡和代收付費系統等方式,在線下與傳統銀行形成競爭,直接動搖了傳統銀行在全社會支付體系中的相對壟斷地位。同時,第三方支付平臺通過獲取代各種代理業務資格,從簡單的代收代付業務,到代理基金銷售、保險與信托等,以較低價格與銀行開展直接競爭。傳統銀行作為各種公用事業代收代付業務的壟斷地位,以及金融產品主要分銷渠道的局面正逐漸被打破,使中小銀行業務轉型的步伐更加艱難。
必須清楚的是,上述種種皆為表象。互聯網金融真正刺痛中小銀行的,或許不是我們看到的表面,存款的流失、業務被分流、市場被擠占,而是對銀行傳統理念及業務模式的沖擊,這才是深層次的。碰撞的背后,反映的實際上是傳統銀行的短板:存款分流、中間業務受擠壓,恰恰反映了利率市場化背景下中小銀行利率定價能力偏弱、服務效率偏低;部分小微信貸業務被“搶”走,某種程度上則反映了中小銀行營銷模式及風險管理理念的落后。
連接:什么妨礙了中小銀行“觸網”?
“適者生存”是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也是互聯網向傳統銀行敲響的警鐘。為適應互聯網金融新趨勢,中小銀行已紛紛開始“觸網”,銀行體系的互聯網潛能被大大激活,圍繞“銀行+互聯網”的創新正蓬勃興起。
目前,中小銀行開展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林林總總,大致可分為五種模式:
一是業務流程的智能化升級。即在傳統業務流程中引入智能元素,如借助移動pad開展客戶營銷,或為親臨網點的客戶提供服務,提高客戶體驗度。
二是網上銀行的轉型升級。通過引入互聯網思維,實現線下業務線上化、線上線下同步化,打造在線綜合金融服務平臺,推動網上銀行從封閉式向開放式轉變;
三是打造移動金融服務平臺。推出手機銀行,推動傳統網上銀行移動化;推出移動金融APP,開展跨界合作,融合金融服務、消費、娛樂等場景,構建移動金融生態;推出微信銀行、微博銀行,開發社交平臺,借助社交平臺的便捷性及龐大客戶群,豐富產品宣傳和品牌傳播渠道,提升與客戶的互動性。
四是建立直銷銀行,以余額理財為核心,開展跨區域理財營銷,應對客戶和業務分流;繼恒豐銀行直銷銀行“一貫”上線之后,全國陸續已有20多家銀行推出了直銷銀行。
五是圍繞大數據,搭建電商平臺,開設網上商城,開發線上供應鏈金融,通過電商平臺連接上下游企業,形成完整的供應鏈或產業鏈,進而改變傳統金融客戶業務模式,積累交易數據。
盡管中小銀行在“銀行+互聯網”方面已做了許多有益探索,但總體尚處于部分的、淺層次的、模仿式的,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或者說還僅僅是用穿上了互聯網的外衣,而沒有練成互聯網的肌肉、生成互聯網的血液!特別是在用戶體驗上,盡管中小銀行已經建立互聯網渠道和移動APP渠道,但更多地只是將網點的流程電子化、網絡化,而且流程管理的設計仍主要從金融機構自身出發,而非從客戶需求和便利的角度出發。
由于傳統銀行業相對壟斷性、中心化等特征與互聯網的開放性、用戶體驗性要求存在差距,中小銀行在互聯網化的過程中還將面臨跨界融合的陣痛和發展瓶頸:
一是制度瓶頸。表現為現行監管制度的不對等,使中小銀行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比較成本較高。中小銀行基于“互聯網+”的創新受到現行法規的約束,表現為銀行與互聯網企業在開展同一類互聯網金融業務時所面臨的監管明顯不對等。盡管前不久人民銀行等十部委出臺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監管責任,但具體監管規制尚未出臺,實際上在制度上將傳統銀行與互聯網企業在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方面置于一嚴一松的不對等的地位。目前監管要求商業銀行銷售理財產品必須親見親簽,第一次購買要簽署協議;而互聯網企業與金融機構合作開展理財業務則不受監管制約。這種不對等的監管,大大提高了商業銀行拓展互聯網金融的成本。
二是理念瓶頸。表現為傳統金融文化理念與互聯網金融理念的差異產生“相斥反應”,制約中小銀行向互聯網金融的進化。
一方面,傳統銀行的信貸文化理念與互聯網的互聯網“自由、平等、開放、創新”理念形成一定的相斥性,過于審慎的信貸文化難以適應互聯網速度快、反應快、效率高、周期短的顯著特點,使其在業務授權、產品開發和事后監督等環節牽制較多,在速度、節奏上難以適應互聯網行業的快捷、便利要求。如傳統銀行的在線貸款業務,線上功能往往還停留在提供線上申請貸款階段,授信調查、貸款審批等環節仍依賴傳統的線下處理流程,過程復雜、速度較慢、資源消耗多,也使得網上銀行的轉型步伐緩慢。
另一方面,傳統銀行與互聯網企業的價值理念存在較大差異。互聯網崇尚客戶至上理念,注重客戶體驗、粘性和增值服務,以客戶為中心、追求客戶價值最大化,而傳統銀行仍難以突破以銀行自身為中心、以追求銀行自身價值最大化為目標。這就使得中小銀行在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設計、定價及營銷模式方面難以融入互聯網的精神,
三是管理瓶頸。表現中小銀行風險管理水平與互聯網金融風險的復雜性、多樣性和快速傳導性不適應。高風險性的銀行與涉眾性的互聯網融合,使金融風險更具涉眾性、多樣性、傳染性。除了傳統的客戶資金的安全性風險,涉及客戶的權益、客戶信息安全、系統連續性等風險問題在互聯網領域更加凸顯,傳統銀行在這種新的風險情勢下顯得力不從心。
1)信息披露有效性不足。互聯網技術的運用使投資者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的流程大大簡化,對產品投資運作相關信息的披露也相對簡單,風險揭示不夠,對投資者形成誤導。
2)對合作風險缺乏有效控制 。近年來,中小銀行在與第三方平臺、P2P網貸等平臺合作逐漸擴大,但互聯網金融企業風險也在逐步暴露,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設計詐騙、非法集資,第三方賬戶資金被挪用,特別是P2P網貸頻繁出現的資金鏈斷裂、平臺跑路風險等,使與其合作的銀行存在聲譽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等風險傳染的問題。
3)技術安全風險難測。互聯網金融運行高度依賴互聯網,其運行具有高度虛擬性,各互聯網金融企業之間也難以完全做到物理隔離,容易受到惡意攻擊、爆發系統性故障。隨著中小銀行紛紛推出APP等移動金融平臺,不法分子通過偽基站、惡意軟件、釣魚網站等手段獲取客戶金融信息,危害銀行客戶資金安全。
四是數據瓶頸。表現為銀行數據管理與應用水平與互聯網業態下數據爆炸式增長不相適應。傳統銀行機構雖坐擁海量的數據,但在數據采集、存儲、整合、分析方面尚缺乏相應的制度安排。盡管銀監會推出小企業“六項機制”后,圍繞建立風險定價機制,就要求銀行機構做好客戶數據積累和分析,建立客戶數據庫,但實踐中沒有多少銀行真正重視這一塊數據的積累,建立起客戶數據庫的則更少。面對互聯網金融企業對交易數據的“壟斷”,銀行機構無法掌握客戶行為數據和交易數據,不能對客戶信用狀況、消費者行為和偏好、市場變動趨勢進行分析,其互聯網化的價值也很難得到體現。
合作:中小銀行如何以優勢換劣勢?
當所謂互聯網顛覆銀行的論調逐漸為理性所拋棄的時候,銀行與互聯網平臺深化合作的時代就已經到來。互聯網是一個包容的、競合的生態系統。互聯網企業與傳統銀行在金融領域的相互合作與競爭共同推動金融生態的良性循環與持續發展。
中小銀行在“觸網”的路上面臨上述種種困難與瓶頸,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沒有很好地融入互聯網的理念。但理念的轉變是一個漸進的、漫長的過程;中小銀行要加快這一進程,除了推進自身體制機制的轉變,特別是基于股東、高管自身利益追求調整的考核激勵機制的改革與完善外,還需要引入外部介質的催化功能,最好的渠道就是開展與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合作。
必須清楚的是,銀行與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合作,絕非一廂情愿的事情。無論是銀行還是互聯網金融平臺基于自身在互聯網金融方面的優劣勢,都有開展合作的內在激勵,相互之間通過優勢與劣勢的互換,實現合作共贏。在互聯網的浪潮中,中小銀行需要保持應有的定力,既要清晰認識自身的優劣勢,也要明白:互聯網不是萬能的!互聯網金融的劣勢或許正是傳統銀行的優勢所在。
那么,中小銀行拿什么優勢來吸引互聯網金融平臺的“鐘愛”?目測中小銀行最拿得出手的“聘禮”清單:
首先,是銀行牌照本身所擁有的特許權,即吸收公眾存款、直接發放貸款。盡管互聯網金融平臺通過各種模式和渠道對傳統銀行的存款、貸款形成一定程度的沖擊,但畢竟是游走在監管的邊緣,空間狹小、不可測性強。正因為這方面的束縛,互聯網金融平臺只能在《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框定的空間內運行。突破這個運行空間顯然是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共同愿望。因此,與銀行合作,互聯網金融平臺或能從中分取一杯羹。
其次,是傳統銀行的資信。盡管中小銀行在銀行體系中的資信區位參差不齊,但作為正規金融的分子,其雄厚的資本實力,長期的信用積累,特別是大多數銀行具有的國資股東背景,實際上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公信力。而這恰恰是互聯網金融的劣勢,信用背書的不足是互聯網金融平臺發展的一大硬傷。特別是P2P平臺,在中國現有的信用體系和狀況下,如果沒有適當的信用做背書,勢必失去其根基。盡管從監管層面看,去擔保化是還P2P網貸以本原、推動P2P行業穩健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在當下的社會誠信環境下,如果完全沒有擔保,風險全部由投資人自行承擔的模式恐怕很難走遠。
再次,是銀行的風險控制技術與人才。實際上,目前大多數P2P網貸平臺,特別是傳統金融機構旗下的P2P平臺,如背靠平安集團的陸金所、背靠廣發證券的投哪網、背靠國開行的金開貸等,其風控技術幾乎就是對銀行風控技術的復制。既說明了傳統銀行風控技術的魅力,也說明互聯網金融平臺對掌握銀行風控技術的渴求。而銀行系統的管理人才、特別是擅長資管方面的人才更是為互聯網金融平臺所“鐘愛”。目前互聯網涉入金融的業務領域,總體上尚局限在簡單的金融業務,或者說局限在傳統銀行業務的范疇,尚無法進入到需要專業風險管理能力和產品創新能力的復雜業務領域,而這將是一個更具發展空間和誘惑力的領域。
對于中小銀行而言,開展與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合作,用自身的優勢來換取在互聯網平臺對自身劣勢的彌補,進而推進互聯網化進程,無疑是一筆比較合算的“生意”;但在與平臺開展合作過程中,仍須保持一份定力,除了找好與互聯網金融連接的最適點外,更需重視對擬合作平臺資質的考量,盡可能避免成為合作平臺的背書。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在互聯網金融這塊誘人的蛋糕前,中小銀行應始終明晰自身的市場定位,拋棄“散戶”盲目跟風思維。關鍵是要把握好客戶這一發展根基,用互聯網的思維,改造業務流程,在業務流程中融入對客戶的關愛,實現銀行自我為中心向客戶為中心、銀行自身價值最大化向客戶價值最大化轉變。
(本文作者介紹:先后供職于工商銀行、人民銀行,現為銀行監管部門人士,長期負責小企業金融服務推進工作,潛心研究小企業金融服務問題。)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