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李稻葵[微博]
按道理說,美聯儲依據其國內經濟形勢制定政策無可厚非,但它好像忘記了重要一點,那就是美聯儲雖說是美國的金融機構,但美元卻是國際貨幣。從這個角度講,美聯儲理應更多地承擔起責任。實際上,美聯儲加息預期已經嚴重影響全球金融市場穩定。
本輪全球金融動蕩源于三個因素
最近這輪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主要源于三個因素:一是美聯儲加息預期。因為美聯儲的政策基點主要是國內經濟表現,而現在美國經濟看起來不錯,因此加息一直都有箭在弦上之勢。按道理說,美聯儲依據其國內經濟形勢制定政策無可厚非,但它好像忘記了重要一點,那就是美聯儲雖說是美國的金融機構,但美元卻是國際貨幣。從這個角度講,美聯儲理應更多地承擔起責任。實際上,美聯儲加息預期已經嚴重影響全球金融市場穩定,這一點在新興市場國家體現得尤其明顯。
二是國際市場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前景不甚明朗。自從6月12日中國股市暴跌開始,國際市場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就已受到影響。在我看來,到今年年底或最晚明年年初,中國經濟本輪下行態勢就將見底,原因主要在于房地產投資開發速度將有所回升,前階段已推出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也將逐步落地。盡管如此,當前階段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確實還未得到有效緩解,經濟企穩跡象還不明顯。這在某種程度上引發了國內金融市場波動,并對全球金融市場具有一定傳導作用。
三是貿易全球化在開倒車,這是一個更大而且無可否認的背景因素。最近一兩年來,國際貿易增速低于經濟增速,這在40年來尚屬首次。在貿易全球化的倒退中,首當其沖的就是新興市場國家,因為新興經濟體過去主要依靠全球貿易和跨國投資來促進經濟增長,實現對發達經濟體的追趕。當前貿易全球化開倒車則導致很多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受挫,這當然會傳遞到金融市場,進而影響整個世界經濟。
如果不能妥善加以管控,本輪全球金融市場動蕩的風險很可能會傳導到實體經濟中。對于發達經濟體而言,這種風險尤為嚴峻。因為發達經濟體的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聯系更為緊密,很多金融機構與實體經濟企業都是交叉持股,一旦金融市場出現問題,實體經濟部門很難逃脫被波及的命運。
這就好比同在一個班級,如果一個學生得了感冒,其他同學會很容易受到傳染。可以想見,本輪全球金融動蕩如果繼續蔓延下去,將不可避免地引發全球金融資產價值縮水,進而通過信貸等渠道沖擊實體經濟。如此一來,過去七八年來全球經濟的復蘇努力和成果都會出現倒退,甚至付諸東流。
不會引發新一輪金融或經濟危機
當前世界經濟格局已明顯“板塊化”:第一個板塊是以英美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得益于之前靈活的危機應對措施,這些國家經濟正在穩健恢復。第二個板塊是同屬發達經濟體的歐洲和日本,兩者仍在疲于應對危機,比如希臘危機仍在困擾歐元區,日本也還沒能擺脫通縮和財政赤字的包袱。
第三個板塊是新興經濟體中的中國和印度,兩國相對而言改革力度較大,經濟表現客觀而言不錯。第四個板塊是俄羅斯、巴西等以能源和原材料出口為主的新興經濟體,因為之前經濟基本面就不太好,所以現在面臨較大困難。這四個經濟板塊處在不斷碰撞之中,其焦點是新一輪全球化規則的制定和主導權。這種爭奪加上類似本輪金融市場動蕩這樣的其他因素,難免會給世界經濟帶來風險。
盡管世界經濟確實處在多事之秋,但我并不贊同本輪金融動蕩將引發新一輪金融甚至經濟危機的說法,因為目前全球金融市場或世界經濟的形勢與2008年時的美國截然不同,畢竟還有中美這兩個相對穩健的經濟體作為支點。
現在中美兩國經濟總的體量超過30萬億美元,約占全球經濟的40%。其中,中國經濟雖然面臨下行壓力但仍維持在7%左右,明顯高于其他經濟體。同時,美國經濟也在穩步復蘇,雖然這種復蘇并不完美,比如就業數據等仍然有待改善,但其對世界經濟的支撐作用毋庸置疑。
同2008年形勢不同的另一點是,現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政策制定者都在嚴陣以待,密切觀測和跟進金融市場和整體經濟走勢,隨時可以采取應對措施,而且主要經濟體手里的武器和彈藥都較充足。比如美國,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對加息予以推遲,實在不行甚至還可以搞新一輪量寬。再如中國,當前利率仍有下調空間,同時還有大量儲蓄,廣義財政也很充足。更何況,財政部還有三四萬億元人民幣的未盤活資產存在央行[微博]賬戶,這些資產在必要時隨時可資調用。
中美兩國應各盡其責
面對最近這輪金融動蕩,作為世界經濟增長主要動力的中美兩國應當加強合作、各盡其責,共同維持全球金融市場乃至世界經濟的穩定。對美國而言,如果美聯儲最終決定加息或做出其他財政政策調整,那它必須要考慮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影響,而不僅僅基于失業率等國內經濟指標。畢竟,美國的貨幣政策變動一定會引發國際金融市場波動,而這種波動反過來又會投射到美國國內,形成“回旋標效應”。因此,美國采取更負責任的做法不僅僅是為別人好,也是為自己好。
就中國而言,我們顯然已在金融市場穩定和完善方面采取措施,同時也在繼續推進整體經濟的轉型和發展。針對本周以來國內金融市場動蕩,央行剛剛宣布了新的降息降準舉措。但我認為,這次與6月份時的救市在目的和方法上均應有所不同。當時的主要目的在于阻止股市自由落體趨勢,嚴防股市下跌影響實體經濟。
現在的問題則更多是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前景看不清楚,信心不足。在此背景下,僅僅依靠降息降準恐怕不夠,還需有針對性地推出一籃子措施。當然,這些措施不能再是大規模漫灌式刺激,那樣反倒可能形成“超調”,而應是類似針灸的點穴式刺激。具體說來:
首先,需要大幅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除了“雙降”,還要打開基礎設施建設長期融資渠道,不要再讓基礎設施建設占用過多銀行資源,如貸款等。其次,已經出臺或獲得批復的基礎設施投資必須盡快落實。某些地方政府之前出于各種原因或顧慮對這些項目推進較慢,現在不能再拖了。再者,已由中央確定推行的改革措施必須加快,比如國企改革,這個改革規劃已經吊足大家胃口,但實際推進速度并未達到公眾預期。再如營改增和稅制減免等稅收政策,也須盡快出臺。
來源:環球時報
(本文作者介紹: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金融系主任,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原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
文章關鍵詞: 李稻葵美聯儲加息全球金融中國經濟股市宏觀投資國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