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金融e觀察(微信公眾號:sinaeguancha)專欄作家 嵇少峰
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現象,而不是一個行業,有可能已成為階段性的過去。金融的官方壟斷及小微信貸的困境,使中國互聯網金融占據了道德的高度、博取了廣大民眾的支持,體現出民間資本、民營企業反壟斷、反壓榨的精神。隨著監管政策的相續出臺,之前的監管套利已成為泡影,在互聯網金融的技術性創新沒有實質進步的情況下,監管套利帶來的想象空間消失,經營的環境受限,互聯網金融平臺的估值將大幅度降低。
隨著監管政策的陸續出臺,互聯網金融的未來走向漸漸明朗。盡管有關P2P、眾籌等具體監管規則還未出臺,但監管層的態度已很清晰。我們可以嘗試做一些總結與預測。
一、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現象,而不是一個行業,有可能已成為階段性的過去。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熱是在中國金融壟斷+中國式浮躁+資本泡沫的形勢下,被一步步催生起來的。其生長的基礎并非是中國互聯網經濟的規模,而是中國金融官方壟斷迫使民間金融資本尋找突破的另類結果,這是中國互聯網金融不同于其它發達國家的根本原因。
互聯網金融只是這種沖突的一種表現形式,體現為線下民間金融的線上化并突破傳統金融牌照的制約;ヂ摼W金融絕大部分產品并非是革命性的金融創新,而是簡單地模仿自傳統金融機構及民間金融市場。隨著監管牌照化的推進,種種套利行為將失去生存的土壤,隨著資本市場去泡沫化的進程,互聯網金融作為單獨行業存在的可能性基本消失,互聯網金融熱潮將逐漸消退。為數不多的真正具備互聯網基因或互聯網展業能力的類金融組織,將面臨估值下降與嚴格監管的考驗,傳統互聯網金融的概念有可能一去不復返。
二、金融的官方壟斷及小微信貸的困境,使中國互聯網金融占據了道德的高度、博取了廣大民眾的支持,體現出民間資本、民營企業反壟斷、反壓榨的精神。正是這個原因使得監管部門首施兩端、態度猶豫、監管動作滯后。這種滯后使得互聯網金融領域騙子橫行、民眾受難,增加了互聯網金融泡沫化的規模,同時使良性的金融創新被迫面對畸形的市場,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行業的生態。當下的監管行為是必須的,但監管的方法與細節值得商榷。參照傳統的監管手段實行牌照化管理有可能扼殺其創新能力,應該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將互聯網金融納入到傳統監管模式中去,雖然體現出監管部門的決心,但有可能失去一個充滿活力的市場。監管部門沒有利用互聯網金融作為推動傳統金融體制改革的外部催化力量,也可能是一種失策。失去后院起火之憂的傳統金融機構,其互聯網化及革新的步伐有可能放緩。
三、隨著監管政策的相續出臺,之前的監管套利已成為泡影,在互聯網金融的技術性創新沒有實質進步的情況下,監管套利帶來的想象空間消失,經營的環境受限,互聯網金融平臺的估值將大幅度降低。當下互聯網金融組織的盈利模式仍未清晰,真正體現出巨大價值還尚努力,而外部資本輸血能力的弱化將使仍在苦苦探索的機構生存空間更加狹窄,行業將迎來經營與資本的雙重壓力。
四、僅僅從市場與產品的角度看待互聯網金融是短視的,互聯網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金融體制改革的新生力量。中國官方金融在本次經濟下行中顯示出的無力,將引發又一輪金融改革失敗的質疑。中國金融體系的財政化本質有可能回歸,國企病在金融行業的重現,將使其多年市場化的努力失效。如今傳統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的對戰,很大程度上仍歸于國企與民企的利益之爭,只是互聯網金融甚至還不如民企來的合法。
關于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互聯網,基本可以不用再討論了。監管政策的出臺,已經將互聯網金融一詞消滅在歷史之中,未來肯定是基于傳統金融的互聯網化改造為主導。民間資本的金融革命已經失敗,或者說從未有過成功的可能。無論是第三方支付、互聯網保險,還是股權眾籌及P2P借貸,監管方向已經非常明確其邊緣的地位,就如之前的融資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一樣,僅是傳統金融系統的補充與輔助力量,根本未給你留下登堂入室之門。
現在的問題是,監管部門并未考慮監管成本大幅度提高后互聯網金融平臺如何生存的問題。金融風險發生的概率低了,但孩子似乎也隨臟水一起被潑了出去。種種限制與要求以及呼之欲出的嚴格牌照化管理,有可能將給目前并不清晰的互聯網金融盈利模式一記悶棍,大面積死亡就在不遠的將來。當然監管部門有充分的理由按現在的監管規則出手規范互聯網金融市場,只是過分嚴格的金融管制,會大大縮小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空間。監管部門應改變將宏觀的政策概念直接演變為微觀直接操縱的做法,努力營造自由、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才是監管部門需要努力的方向,而不是粗野地使用堵漏與砌墻的方式。
五、互聯網金融的幾種形式均將成為一種邊緣的生存。
1、第三方支付:央行[微博]《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再一次重申了傳統金融機構主渠道的作用。支付作為金融機構的重要手段與基礎功能,官方金融是當仁不讓的主力,非銀行支付機構只是傳統銀行支付體系的終端助手,只限于小額、快捷、便民支付。以此推論,非銀行支付機構產生有價值的流量、數據及積聚資金的能力將被嚴重削弱或基本喪失,當下可圈可點的盈利模式無法存在,其自身價值只限于提供有限的便捷功能,淪為提高客戶支付體驗的簡單工具。在這種情況下,絕大部分非銀行支付機構作為獨立商業機構的生存可能已幾近于零,只能成為一個附屬工具,活下來的機構將屈指可數。
2、P2P信貸:信貸機構(包括信貸中介)盈利的基礎除了效率與資源以外,更多的源自公眾存款與貸款的利差及風險定價能力。從P2P的當前狀態看,其營銷手段、獲客成本、服務方式及資源整合等互聯網本應具備的優勢并未能在資金與資產的兩端充分體現。
在資金端,幾乎所有的互聯網金融組織均無法獲得類公眾存款的資金成本,以高額的利息、剛性兌付的模仿來吸引投資人,使其無法在體系內消化風險成本,無法擺脫用資本金買單及龐氏騙局的陰影。在資產端, P2P選擇小微企業信貸作為重點方向有可能也是錯誤的。弱勢群體的信貸本身是高風險的,難以盈利的,在經濟上行期這一問題尚不明顯,但經濟下行期便成為機構殺手。P2P目前幾無盈利的可能,依靠燒錢支撐起來的交易量與客群,就信貸本質而言價值量極低。信貸客戶本身的低劣只會給平臺及合作伙伴帶來后續的風險,并不能象電商等互聯網平臺那樣讓客單的價值即時實現。
當下絕大部分P2P抓取客戶的方向錯了,真正的客戶不是投資人而應是借款人。借款人才是真正的消費者,投資人只是產品的提供方。試想淘寶上只展示幾款幾乎一樣的產品,而沒有消費者入口,這將是一種什么樣的場景?幾年下來,P2P平臺才意識到資產端的發現功能是最重要,但幾乎沒有幾家平臺有大規模發現資產并予以定價的能力。真的是因為中國的征信環境不行嗎?其實他們是掉入了小微企業融資的僵化思維中。真正適合互聯網的金融產品,應是簡單、可復制、風險定價清晰的。LC的主打產品是信用卡墊款,其首先完成的是資產端的客戶積累,投資人只是資金的生產商,信用卡欠款的客戶才是真正的消費者。
這就是說中國的P2P們把找錢當成了主要工作,把小微企業信貸當作了唯一的產品方向,這都是完全錯誤的選擇。P2P機構到目前為止仍是傳統信貸產品次級貸的線上化轉移,擬將出臺的監管政策將大大提高行業的門檻,也使得規范的P2P機構成本迅速上升,P2P的盈利可能更加渺茫。
3、眾籌本應是一個極其小眾的市場,全民眾籌本身就很可笑。中國股權投資的法律、經濟環境均不甚理想,傳統的股權投資行業就均在著諸多矛盾,因此一哄而上的眾籌活動在缺乏健全制度保障的情況下,很大可能會淪為騙子與無良者的溫床。無論是投資人與被投資人,我們均未做好足夠的心理建設,也不具備公平、透明、法制的交易環境。預計中的眾籌管理辦法也將會比較嚴厲以控制社會風險,無需多言。
六、傳統金融機構也紛紛發力互聯網,一些機構更是成立獨立的子公司,希望模仿或超越互聯網金融公司,然而這一切與社會的期望值差之甚遠。公眾之所以對互聯網金融予以厚望,本質上是期盼有另一股力量來打破金融的官方壟斷,從根本上解除體制的束縛,此間對技術與效率的種種要求僅僅只是表象。當下中國金融機構服務于政府的傾向遠遠大于服務實體經濟,央行屢次放水而最終收效甚微更是證明了這一點,這是所有制性質與官本位的治理結構所決定的,體制內的改良根本無法突破這一瓶頸,再高的效率、再尖端的科技均無濟于事。從這個角度理解,傳統金融機構的互聯網方向的任何努力都無法從根本上實現民眾的訴求。
總而言之,系列出臺的互聯網金融政策將相互作用,對中國金融體制及民間金融秩序造成巨大影響,結果難以預料。傳統的監管理念與新生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之間,官方金融資本與民營金融資本之間,甚至管理部門內部均會出現較大的沖突與思想的碰撞。經濟持續在底部徘徊,金融業承受巨大壓力,很多的傳統與經驗將會被顛覆,更多的創新與革命將會被證偽,無論是監管者還是從業者,均應有一顆思辨與包容之心,以直面當前的困境。
中國的金融業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果監管部門仍然認為任何金融行為的背后必須基于資本金的實力與官方的背景,一味歧視民間資本的力量、質疑民營資本的道德與動機,中國的金融業就不會浴火而重生。眼前局部風險的控制不表示系統性風險就不會發生,讓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走向融合,以法制超越所有制的藩籬,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使金融回歸服務實體的道路,我們的金融業才大有希望。
(本文作者介紹:16年金融監管經歷,后從事私募、融資擔保、小額信貸工作,全國小微信貸著名培訓師,小額信貸機構管理及風控專家,財經專欄作家,互聯網金融知名撰稿人。)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