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尋找走出“陰影”的動力
在未來的十年里,借著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市場,中芯國際會快速接近臺積電,市場占有量達到第三名或者第二名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文|李曉光 石丹
在確認被列入實體清單一個多月后,中芯國際(688981.SH)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
根據最新財報顯示,中芯國際第三季度營收10.8億美元,同比大增32.6%,高于市場預估的9.948億美元,這也是自成立以來中芯國際單季度營收首次突破10億美元大關。
在技術層面,14nm芯片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發布第三季度財報后的電話會議上,被業界譽為“芯片狂人”的中芯國際聯合CEO梁孟松表示,目前14nm量產良率已達業界量產水準。
但是,中芯國際面臨的局面依然不容樂觀。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梁孟松坦陳,“雖然我們在先進工藝的研發和運營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們距離世界一流企業,還有一定技術差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要知道,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芯片代工企業,臺積電已經實現了7nm芯片的量產,并且成為其第一大營收來源,而中芯國際的營收更多依靠55nm以下的芯片。
更為關鍵的是,中芯國際已經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
在2020年10月4日,中芯國際發布公告稱,經過多日與供應商進行咨詢和討論后,公司知悉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已根據美國出口管制條例向部分供應商發出信函,對于向中芯國際出口的部分美國設備、配件及原物料會受到美國出口管制規定的進一步限制,須事前申請出口許可證,才能向中芯國際繼續供貨。
禁令之下,不僅會導致中芯國際購買來自美國和部分國際公司的設備材料以及備品備件時遇到阻礙或者斷貨的可能,而且也使得中芯國際與部分國際客戶的合作受到嚴重影響。
這樣的環境之下,中芯國際還有望成為下一個臺積電嗎?
從紐交所到科創板
2000年,中芯國際在上海成立,創始人張汝京曾在得州儀器工作了20年,先后在美國、新加坡、日本、中國臺灣等地建造并管理近20座晶圓工廠。
在張汝京的帶領下,2003年,中芯國際的營收為3.65億美元,雖然與行業龍頭的差距甚遠,但高達6.3倍的年營收增長率,使其成為全球成長力道最驚人的晶圓制造公司。
2004年3月在中國香港和美國兩地掛牌上市時,根據研究機構IDC的研究報告,在2004年第三季度,中芯國際產值已經超越新加坡特許半導體,晉身為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一時風光無兩。
沒有想到的是,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中芯國際也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2019年5月24日,中芯國際突然宣布要從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出,撤銷其在美國預托證券股份和相關普通股的注冊。
在公告中,關于退市原因,中芯國際方面解釋稱,此次主動申請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有多種原因,其中包括:與全球交易量相比,中芯國際ADS交易量相對有限,以及維持ADS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將帶來較重的行政負擔和較高的成本等。
而從紐交所退市一周年之際,中芯國際瞄準了剛剛設立的科創板。2020年5月5日,中芯國際發布公告稱,正式提交申請回歸A股上市。
7月16日,中芯國際正式登陸A股科創板,開盤價為95元/股,較發行價漲幅達246%,市值為6780億元,不僅成為科創板最大的IPO,也是A股10年來最大規模的IPO。
第一手機界研究院院長孫燕飆在接受《商學院》記者采訪時表示,中芯國際之所以會備受資本市場關注,一是因為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排名第一的晶圓體代工廠商,二是中國具有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消費市場,中芯國際未來發展可期,三是中芯國際的技術迭代比較迅速。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則告訴記者,目前在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并進入到科技與金融領域后,體現政府意志的國產替代刺激了市場情緒的極度亢奮,使得對半導體板塊的整體估值推高到無以復加的高度,中芯國際遇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營收創新高后的“陰影”
最新財報顯示,中芯國際在2020年第三季度收入、凈利潤均創下歷史新高。其中,該季度營收達到10.8億美元,同比大增32.6%,高于市場預估的9.948億美元,歸母凈利潤同創歷史新高至2.56億美元,環比增長85.8%,同比增長122.7%。
產能利用率也增長顯著。在第三季度中芯國際銷售晶圓數量共計約1.44億片8英寸晶圓,同比增長9.5%。整體產能利用率高達97.8%,同比增加0.8個百分點。
中芯國際方面稱,第三季度營收增加主要由于需求強勁、平均售價上升和其他收入增加所致。
從收入細分看,按應用分類,第三季度,中芯國際在智能手機、智能家居和消費電子領域的收入比例分別為46.1%、20.5%、17%。去年同期,三者的比例分別為42.3%、17%和22.2%。中芯國際在消費電子領域的營收占比正在逐漸擴大。
按照技術節點分類,第三季度,最先進的14/28nm晶圓收入占比上升至14.6%。今年第二季度,該比例為9.1%;去年同期該比例為4.3%。目前公司收入的主流仍是40/45nm和55/65nm晶圓,第三季度收入占比分別為17.2%和25.8%。
出于財報的利好,在11月12日的第三季度電話財報會議上,中芯國際甚至還上調了2020年收入目標,預計全年可實現增長為24%~26%。
在電話會上,中芯國際還回應了華為禁令以及美國出口管制給自身帶來的影響。“中芯國際只為民用終端用戶提供產品和服務,沒有任何軍事終端用戶。”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在電話會上強調。
關于8英寸和12英寸設備是否會因為出口管制持續而短缺,并進一步影響到公司生產,趙海軍指出,短期內公司還不會面臨這樣的問題,但從長遠來看,公司會與第二供應商以及其他供應商合作,找到解決此類問題的辦法。
而中芯國際已經將資本開支從457億元下調到約402億元,主要是由于美國出口管制使部分機臺供貨期延長或有不確定性,以及物流原因導致部分機臺到貨延遲。與此同時,預期第四季度收入環比減少10%~12%。
會成為下一個臺積電嗎?
芯片是中國最大的進口單項產品之一,比能源進口額還高,而且是屬于“卡脖子”的關鍵性產品。在美國的一系列禁令之下,芯片更為必須要突破的核心產業。
為此,中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芯片產業的發展。
除了“兩免三減半”(針對芯片企業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稅率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并享受至期滿為止。)外,2020年9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等四部門昨日聯合印發了《關于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 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增長極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快基礎材料、關鍵芯片核心技術攻關。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也提出,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在孫燕飆看來,現在中芯國際面臨的大環境非常利好的。集邦咨詢旗下拓墣產業研究院公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排名,其中,臺積電穩居第一,中芯國際排名第五,市場占有率為4.8%。
沈萌向《商學院》記者表示,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地區唯一一家大型晶圓代工企業,在國內的制程技術也是最領先的,但是其資金需求以及制程技術都是短板。
那么中芯國際有望超越臺積電嗎?
根據TrendForce公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預測排名。其中,臺積電穩居第一,三星、格芯排名二三,聯電第四,中芯國際排名第五。
根據10月15日臺積電披露了各大芯片制程工藝的營收占比狀況,7nm工藝仍是第一大收入來源,占比為35%,今年一度投產的5nm工藝貢獻了近10億美元,占比8%。
此外,16nm工藝占比為18%、20nm工藝為1%、28nm工藝為12%,其他工藝為26%。在第三季度,臺積電的營收也達到121.4億美元,創下新高。
從營收來比,臺積電大概是中芯國際當期的10倍,差距不小。更大的是技術差距,臺積電7nm已經占比銷售額的35%,但是中芯國際主要的收入都集中在55nm及以下,代際差異明顯。
對于已經實現量產的14nm芯片,中芯國際沒有公布其具體占比狀況。
一個無法忽略的事實是,中芯國際也在加大對技術的投入。2017年~ 2019年,中芯國際的研發費用分別為35.76億元、44.71億元、47.44億元,占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16.72%、19.42%、21.55%,且占同期凈利潤的比例分別為287.24%、598.29%、264.5%。
在孫燕飆看來,隨著美國管制升級、臺積電赴美建廠,華為芯片很可能遭遇斷供,中芯國際與華為的合作會越來越緊密,迎來一個較好機遇窗口期。
沈萌表示,中芯國際在經營管理和生產體制上,并不落后臺積電很多,但問題在于制程技術,臺積電利用先進的工藝積累和設備采購形成了中芯國際的代差優勢,所以短時間內中芯國際很難趕上臺積電。
孫燕飆則分析,在未來的十年里,借著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市場,中芯國際會快速接近臺積電,市場占有量達到第三名或者第二名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責任編輯:李思陽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