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規模是去年的4.3倍 “固收+”基金為何突然火了
作者: 郭璐慶
“固收+”產品成為今年基金市場的又一類爆款。
Wind統計顯示,截至目前,今年已經發行的“固收+”產品數量突破160只,募集規模向3000億大關逼近。而在去年全年,該類產品發行數量為70只,募集總規模為690億元。也就是說,今年以來“固收+”產品新發規模將至少是去年的4.3倍。
就在上個月底,某頭部公募發行的一只“固收+”產品引來近200億資金的瘋狂追捧,再一次印證了“固收+”的魅力和火爆。
隨著“固收+”產品的火爆,多家頭部公募基金也紛紛加碼布局這一領域。本周內,包括富國、銀華、平安、廣發等在內的多家頭部機構將發行10多只偏債混合產品和二級債基。
“固收+”站上風口
當權益類基金頻出“爆款”成為常態時,以偏債混合和二級債基為主的“固收+”基金也站上風口,成為今年基金行業的另一類“爆款”。
最新公告顯示,11月27日成立的某“固收+”基金首發規模達到198.51億元,成為今年單只新產品規模發行的第七名。而前六名為偏股混合型基金或普通混合型基金。根據公告,該基金在短短三天引來近200億資金的追捧,募集有效認購總戶數達到17.55萬戶,戶均認購11.31萬元。
第一財經也注意到,近來多只“固收+”基金發布提前結束募集的公告,比如某“固收+”產品更是一度兩次調整募集截止日。
一方面是市場的火爆,另一方面則是機構對該領域的認可已經成為行業共識,基金公司更是開足火力加碼布局。
今年以來,“固收+”的數量和規模都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截至目前,今年來成立的偏債混合基金和二級債基已經達到165只,規模近3000億。而在2019年全年,“固收+”產品的發行數量僅為70只,規模690億。
“‘固收+’有點混合型基金的性質,可能是未來的一個新領域。我們從公司層面到部門層面都很重視。”一家頭部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
據第一財經了解,不僅公募基金,銀行、銀行理財子公司都把“固收+”作為未來的一個重點發展方向。
比如工銀理財副總裁劉勁松曾表示,當前銀行理財子公司投資仍以固收類資產為投資主體,但正在加速向“固收+”拓展。另外,交銀理財、興銀理財等也紛紛表示,“固收+”將成為未來理財子公司的主要發力方向。
東方財富Choice統計顯示,本周將有安信穩健回報6個月混合、廣發恒譽、博時恒旭、易方達悅通、富國天興回報、銀華招利一年持有、博時恒康、平安穩健增長、光大保德信安瑞一年持有等“固收+”基金發行。
有望替代銀行理財
事實上,“固收+”并非新鮮事物,在過去銀行理財實行攤余成本法時,銀行理財通過非標、期限錯配以及資金池的模式,從而達到提升收益和保本保收益的目標。
而《資管新規》出臺后,要求打破剛性兌付,過去“攤余成本法+資金池運作+非標”的模式難以為繼,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隨之下行。
一位固收人士表示,當銀行理財產品也無法做到保本保收益,加之純債產品收益率的持續下行,過去銀行理財的投資者希望找到一種能替代銀行理財的產品。這類型投資者對收益率有一定要求,但同時屬于“風險厭惡型”,在這種情況下,“固收+”產品的穩健增長、回撤小的特點就受到這類投資者的青睞,也有望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最有力替代者。
第一財經了解到,《資管新規》實施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總數量顯著減少。高收益的存量產品逐漸到期,從前的穩定高收益理財產品規模不斷壓縮,購買額度有限。
與此同時,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自2015年后出現下滑,2016年下半年不斷上行,自2018年《資管新規》發布以后,收益率出現進一步下滑。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1年期理財產品收益率均值約4.00%。
“我覺得這是一個‘擠出’,資管新規使得老產品的額度越來越低。過渡期雖然延期了一年,但時間點還是很嚴格。老產品擠出來的資金需要投資到更為穩健的產品。此前銀行的模式是,渠道銷售經理售賣理財,但隨著老的理財產品的供應減少,渠道銷售經理亟待找到新的替代者,而這個替代者就可能是‘固收+’。所以今年來‘固收+’的火爆其實是共同促進的結果。另外,我們大力發展‘固收+’,也還是希望它能夠為理財客戶提供一個新的選擇,這也是資管新規轉型的大潮流。” 銀華招利擬任基金經理鄒維娜說。
“固收+”興起的另一個背景是伴隨著利率持續走低,債券投資的票息收益和資本利得收益逐漸減小,為了提升產品投資回報,需要在確保產品安全性的前提下增加一定的風險資產和策略投資。
從海外經驗來看,在進入到低利率時代后資管機構往往會增加風險資產的配置比例來提高投資收益。
第一財經了解到,所謂“固收+”基金,是指利用“固收+”策略,在配置優質債券獲取基礎收益的基礎上,尋找多種策略中確定性較強的機會,提高產品的整體收益。基金經理通過合理配置利率債、優質信用債。例如債券票息每年大約可以貢獻3%~5%的較為確定的收益,在此基礎上,疊加股票策略、可轉債策略、股指期貨策略、國債期貨策略等。
比如銀華招利的權益策略升級為主動管理股票策略,依托平臺優異的權益資產投研能力,找準景氣度向上的結構性機會,替代原有的指數跟蹤策略,力求在β的基礎上增加α收益。
“從我的角度來講,我希望把‘固收+’這類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做得比債券產品更好,我才覺得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說白了,即使債券表現不好,但產品的整體收益也還不錯,這才是一個“+”,并不一定要追求特別高的收益。”鄒維娜進一步向第一財經表示。
責任編輯:楊亞龍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