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儀 記者 唐燕飛
近期,回購成為港股市場不可忽視的一股做多力量。
今年以來,港股公司回購家數、回購金額均創同期歷史新高。截至9月20日,今年來港股共有239家上市公司實施回購,家數較去年同期的147家上升62.6%;回購金額合計達2064.61億港元,較去年同期的763.68億港元大幅提升170.35%。去年全年,港股回購金額為1269.01億港元。
事實上,港股早在三年前就開啟了回購潮。整體看,大市值藍籌企業今年回購力度更強、回購的期限更短,對股價拉動效果更好,顯著托底了港股市場。同時,中小市值新經濟公司也加入回購大軍,還有一些市值低于40億港元的港股通企業護“通”心切,積極回購以期維護市值。
2000億港元回購的信號
港股市場中,企業回購潮不僅有鮮明的價值導向,同時還對市場定價有前瞻性指引。
從去年同期的763.68億港元至今年的2064.61億港元,港股回購額幾乎增加了兩倍。從結構上看:一是大市值藍籌企業回購規模持續加碼,如騰訊年內回購金額達到844億港元,去年同期為293.5億港元。二是過去鮮有回購的企業也加入了回購軍團,如京東、快手、美團等公司均啟動了回購計劃;三是部分行業“熱心”回購,如醫藥、科技、能源行業,企業回購較為普遍。
多家機構認為,港股市場波動較大,企業持續回購為市場貢獻韌性。華泰證券在9月16日表示,8月以來港股表現相對強于A股,基本面韌性、資金面增量、AH溢價向合理位置回歸或是港股相對行情的邏輯基石。9月9日至9月13日一周,港股回購案例及金額均創下了2010年以來的新高。
近兩年,騰訊、小米、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紛紛開展大規模分紅與回購活動,對股價起到提振作用。中信建投認為,分紅回購潮與當前大型互聯網企業由高杠桿擴張向聚焦核心業務、注重股東回報的經營模式轉變有關。騰訊控股的回購規模持續增長,回購金額遙遙領先,阿里巴巴則在分紅方面表現突出,為市場提供新的關注方向。
在一連串回購、分紅等利好釋放后,港股市場走出一波上升行情。自1月低點以來,截至9月20日,恒生指數累計漲幅接近19%,恒生科技指數累計漲幅則超過了23%,領漲全球主要指數。
多重因素助推回購潮
今年港股市場回購金額大增,規模超過去年,這一現象背后有多重原因。
首先,從公司基本面角度看,回購通常被視為公司管理層對未來盈利能力充滿信心的信號。騰訊控股、美團、快手等公司最新財報顯示,這些公司現金流較為充沛,回購釋放了上市公司股價低估的鮮明信號,是對股價最直接的“呵護”,還能為港股帶來增量資金,是提振股價的重要手段,也助力增強市場內在穩定性。
其次,政策與規則的變化也是推動回購活動增加的因素。今年6月11日,港交所庫存股新規正式生效。港股上市公司回購股票可以不再強制注銷。這一規定為股票發行人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有利于其更好地管理資本結構。
再其次,市場環境的變化也促進了回購活動的增加。隨著美聯儲進入降息周期,部分資金或將為追求更高收益,而會流向估值相對較低、具有增長潛力的港股市場。許多港股公司提前進行回購,此后流動性的改善將會帶來估值的回升,回購成為了一種成本效益較高的資本配置策略。
此外,隨著南向資金對港股定價權不斷提升,一批小市值公司也以回購作為保住“港股通”資格的手段。依據港股通規則,港股通公司在市值跌破40億港元的門檻后,會面臨被調出港股通的風險。
在今年回購的239家企業中,有125家企業市值低于40億港元。多家港股通企業位于20億港元至40億港元市值區間,這些瀕臨退出港股通的公司正在通過回購積極“自救”。今年以來,聯易融科技-W、瑞爾集團等均通過回購刺激股價回升,以期避免因調出港股通而產生潛在的流動性風險。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