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見習記者程維妙 記者李覽青 北京、上海報道
一家20年老牌支付公司宣布退出支付收單市場。
9月12日,卡友支付在官網發布了一則 《支付業務暫停公告》,宣布將對存量商戶進行資金清算。
去年以來,還有包括現代金控、匯付天下等在內的多家機構收縮以小微商戶為代表的特殊場景收單市場。據相關機構推算,這一場景收單市場的規模可達150億元。
盡管各家機構公開披露的具體原因不同,但最終都指向合規升級和利潤收窄兩大因素。
多位受訪人士表示,近年來伴隨嚴監管,灰色業務收斂,疫情后有效消費需求不足,疊加銀行發卡端用戶拓展壓力,支付行業收單規模下行已是大勢所趨。不僅如此,在整個支付鏈條上,反洗錢、反欺詐等合規要求也推動支付生態向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行。
然而,由于商戶是手續費的最終承擔者,收單機構又很難“以價換量”,以提高費率的方式對沖收單規模下行。“競爭激烈,不太有抬價的空間,這其中還要抽走發卡端、清算端的分潤,所剩利潤微薄。”一頭部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坦言。
對從事線下小微收單業務的支付機構而言,行業分化下如何轉型成為必答題。
“退出”頻現
以卡友支付為代表的一批第三方支付機構,在今年密集退出線下小微商戶收單市場。
卡友支付的暫停公告稱,因公司管理決策調整,為保護商戶及合作伙伴的利益,決定將現有業務運營至2024年9月30日,并在此期間對現有業務進行風險評估,對存風險隱患的業務進行有序退出和清理。9月30日后,卡友支付將暫停原有存量商戶銀行卡收單業務,由于國慶節假期因素,清算工作將于10月8日完成前續所有待清算資金后結束。
此前,卡友支付旗下“卡易付”App已于8月底發布公告稱,因卡友支付整體業務調整,“卡易付”的掃碼商戶自9月1日起全面不再支持交易,同時提醒相關代理于9月10日前盡快提現分潤并做好后續用戶的安排工作。
公開資料顯示,卡友支付成立于2003年,是我國成立較早的一家金融支付服務企業。早在2003年初,卡友支付就在國內推出了電話支付業務;2011年央行正式發布第三方支付牌照后,2012年6月,卡友支付獲得央行行政許可,允許其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銀行卡收單業務。
今年7月,央行官網公布的支付牌照信息進行了批量更新,超160家支付機構業務類型都進行了變更,但卡友支付卻未能獲批變更,其支付牌照業務類型仍為銀行卡收單,限天津、山東(含青島)、四川、北京、云南、青海、深圳。
無獨有偶,8月中旬,匯付天下也被曝出持續縮減境內線下小微這一特殊場景收單業務。對此,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除了監管趨嚴和營收壓力外,考慮停止收單業務的原因也包括公司的數字化轉型戰略。據了解,匯付天下自2018年開始了全方位的數字化轉型,去年構建了“支付+軟件+數據”的新模式。
合規升級,行業迎來嚴監管
從卡友支付和匯付天下的回應來看,業務收縮的具體原因不同,但都與合規要求升級有關。
我國是全球移動支付覆蓋率最高的國家,小微商戶蓬勃發展,支付機構業務量快速增長,交易筆數和金額年復合增長率均超過40%,服務了超10億個人和數千萬商戶。
然而在過去十年的快速發展中,有不少灰色區域隱匿其中。部分機構的盈利對通道費依賴較強,因此“游走”在違規的邊緣地帶,例如早年的“套碼”就是典型的收單通道問題。
同時,在POS機銷售代理模式下,業務團隊層層外包導致管理難度加大。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近年來出現的“POSP模式”、“一機十碼”等問題。
面對種種亂象,行業對線下收單商戶的嚴監管從未停止。
在政策端,2021年《關于加強支付受理終端及相關業務管理的通知》(下稱“259號文”)下發并逐步全面實施,要求“一機一碼、一機一戶”;今年5月,被稱作行業“基本法”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生效,支付產業規范發展進一步夯實;7月,《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發布,支付展業門檻提高,注冊資本最低限額1億元,在彼時的統計中,有30余家機構不滿足。
近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收單外包服務自律管理辦法》, 進一步加強收單外包服務自律管理。要求外包機構應圍繞服務質量、安全保障等進行真實、合理的廣告宣傳,準確披露持牌機構名稱及聯系方式,廣告內容中不得使用或者變相使用“零扣率”“低扣率”“費率自由定義”“商戶滾動切換”“一機多商戶”“T+0”“D+0”“即時到賬”“刷單”“套現”等涉嫌不正當競爭、誤導消費者或者違法違規行為的文字。
罰單也是合規升級的體現。據統計,今年上半年23家機構合計被罰沒金額超過1.18億元,超過去年同期。前兩年還屢現千萬級罰單,商戶管理、賬戶管理等反洗錢相關內容是罰單產生的高發區。“約6、7年前,幾十萬的罰單就算大額了,近年百萬甚至千萬級罰單都不少見。”一家機構人士稱。
“目前市場以更保守的眼光去看待收單業務,尤其是一些收到大額罰單的機構,在收單規模下行的環境下,將會重新審視收單業務存在的商業價值及繼續展業的性價比,不排除采取主動退出或被巨頭收購。”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表示。
不僅是支付機構,銀行、清算機構等支付鏈條上各方都面臨更高的合規要求。
“收單機構和發卡銀行共同受到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源頭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的政策影響。”蘇筱芮表示。
機構端自身也在持續加強合規要求,表現為擴增合規部門人員、設立合規官、設置合規管理條線垂直上報機制。據一家主營跨境支付的企業人士介紹,該公司首席合規官由公司一把手兼任,海外分支機構的合規官直接向合規管理條線的上級匯報工作,不向分支機構領導匯報。
此外,支付機構還進行過力度不小的階段性自查。就在近期,多家頭部收單機構因在POSP模式下支持前端修改商戶名稱,被銀聯要求自查,并暫時停止新增商戶。
“作為POS前置系統,其實POSP一直以來都是代理商推廣的一種常見管理工具,也衍生出很多灰色地帶。”一位來自支付機構的合規部門人士告訴記者,去年年末正式落地的“259號文”,將這一灰色地帶暴露于陽光下,引發了本次“停新”風波。
不過有機構業務部門人士坦言,盡管合規要求在不斷升級,風控仍有滯后處。“比如,目前仍不能做到100%對商戶存續狀態的實時更新。商戶開始注銷到存續狀態更新期間,以營業執照申請POS機還是可以通過。”
他進一步稱,之后合規會更嚴。例如投訴渠道會更透明,或是支付機構可能進一步收緊商戶入網標準、對一些商戶限額。“以路邊流動小攤為例,不可能讓人家也去辦營業執照,多是用聚合支付收款碼。流動小攤單日流水基本不會到幾十萬元,機構會根據商戶性質判斷,以此規定限額。”
規模、費率雙雙壓縮利潤空間
“部分機構退出收單市場,一是違法成本太高,二就是現在賺錢越來越難了。”前述機構人士稱。
線下收單業務盈利環境可謂“腹背受敵”,兩大關鍵因素——規模和費率都在不斷壓縮,持續蠶食利潤空間。
在支付行業早期發展階段,曾經出現過2%、3%的高額手續費,甚至因此出現過商戶“罷刷”事件,但如今收單側手續費普遍在0.6%左右。
“近十年來,監管全面下調商戶費率,讓利商戶,并且在2016年推動了借貸分離定價,進一步降低了貸記卡的手續費。”信用卡行業資深觀察人士董崢稱。
從線下收單模式的利益分配鏈條來看,包括發卡銀行、收單機構、清算組織三個方面,在早期三者分配的比例為7:2:1。
在2013年到2016年間,對餐娛類、一般類、民生類、公益類等四大類商戶實施不同費率。其中商戶最為集中的餐娛類費率最高,達1.25%;一般類商戶費率0.78%,民生類商戶費率0.38%,公益類商戶零費率。由此引發“跳碼”、“套現”等亂象。
在2016年的“96費改”,即《關于完善銀行卡刷卡手續費定價機制的通知》發布后,除了發卡行和清算機構降費,收單環節收取的服務費由原有的政府指導價改為市場調節價,由收單機構與商戶協商確定具體費率,以期實現個性化、差異化的增值服務。這也意味著,商戶手續費的高低,由不同收單機構自主決定。
也正因如此,從事線下收單業務的支付企業和其下游的POS機代理商,在市場上需要以更低的手續費、更豐富的增值服務爭奪商戶。
伴隨而來的一個問題就是激烈競爭。由于市場飽和,同質化競爭嚴重,機構普遍比著壓降費率,提高手續費就可能面臨商戶流失。有總分模式、交易規模足夠大的連鎖機構,議價權相對更高。而拼費率無疑壓縮了機構利潤空間。
“規模”,是支付產業上下游鏈條中每一個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在銀行信用卡行業,曾經出現過“500萬發卡量是‘生死線’”的說法。如今,線下收單市場的規模縮減同樣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消費降級疊加嚴監管,行業整體成交規模下行,機構賺取的利潤也同步減少。這在上市支付機構財報中也有體現。
例如,拉卡拉今年上半年支付交易金額2.15萬億元,同比降5.29%;其中銀行卡交易金額為1.48萬億元,同比減少15%;移卡一站式支付服務上半年業務營收13.47億元,總支付交易量(GPV)1.17萬億元,同比下滑17.8%;海科融通支付業務實現收單交易額4601億元,同比下降42.34%;嘉聯支付累計處理交易流水約7224.7億元,去年同期為1.08萬億元。
在發卡側,信用卡進入縮量時代,商業銀行也同樣面臨很大的用戶拓展和經營壓力。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國共開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7.6億張,環比下降0.85%。和2023年末7.67億張的總量相比,減少了約700萬張,這也是該指標連續第6個季度環比負增長。監管層也對信用卡業務提出要求,總體而言,要求銀行改變以往追求信用卡數量的粗放發展模式。
有受訪機構人士為記者算了一筆賬:假設一家支付機構月收單規模在百億量級,員工數百人。按照前述手續費率計算,收入是千萬元量級。“收單規模再低就不太能覆蓋成本了,因為技術、合規、運營成本都不少。”
另有機構人士談到,該公司近年業務收縮后,確實出現了員工優化、辦公地址變遷(搬去更便宜寫字樓)的情況。
出海、AI加持,支付業能否華麗轉型?
作為金融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收單業務為小微商戶和企業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但在商業邏輯下,支付收單行業格局已然分化,對中小型機構而言,轉型是必經之路。
“機構轉型的發力點,一是在跨境出海、向外拓展,東南亞、拉美等已成熱點出海地帶,中東等地也具有發展潛力;二是借助當前蓬勃發展的AI大模型為商戶日常經營需求提供更多賦能。”蘇筱芮表示。
從今年半年報看,許多支付公司都提及了“出海”。例如,連連數字上半年進一步加速全球網絡布局,全球支付業務總支付額達到1023億元,同比增長35.4%;拉卡拉表示,上半年跨境支付交易規模為214億元;移卡繼續布局海外業務,其中新加坡取得進展,GPV同比增長超過50%。
“助力中小企業出海是現在監管鼓勵的。另外,借優化外卡支付便利化帶來的支付終端改造,也能做大外卡支付收益。”一位受訪機構人士稱。
圍繞商戶開展增值服務、一站式解決方案也是不少機構的著力點。
“以超市為例,支付機構除了給它提供基礎支付服務外,可能還根據商戶需求做會員營銷、貨物入庫清點等管理,這些服務足夠定制化,能提升客戶粘性。”前述人士表示。
不過多位受訪者也談到,做增值服務、數字化轉型或出海等都需要前期較高的資本投入,很多中小機構可能資金實力不足。而且目前非真實業務的機構類型多以小微為主,導致以上市支付為代表的頭部機構將重心轉向大型商超連鎖,或者具有場景優勢的品牌到店生活業務。
“客觀來看,支付產業目前依然存在兩極分化的形態,在頭部支付機構占有絕大市場份額的情況下,市場上依然存在160多家中小支付機構,它們是市場上沉默的大多數。”在剛剛落幕的支付清算論壇上,中國銀聯黨委書記董俊峰指出,中小機構在收單側面臨經營和合規成本普遍抬升,盈利能力普遍面臨挑戰。
責任編輯:秦藝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