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融基金“蜀中無大將” 權益類產品規模紛紛跌入清盤線
今年公司權益部投資總監和總經理相繼離職,而公司旗下權益類產品去年內規模縮水達60%,規模在清盤線以下的基金多達10余只
《投資者網》胡朝輝
3月20日,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發布了中融央視財經50ETF基金合同生效公告。這也是市場上首只央視財經50ETF產品。作為中融基金旗下第一只ETF產品,中融央視財經50ETF顯然被寄予了厚望。
已經過去的2018年對中融基金來說可謂喜憂參半,一方面,受固收類產品規模增長的影響,公司整體規模增長了94.1億元;但另一方面,主動型權益類基金慘不忍睹地繼續“瘦身”,19只產品去年末的總規模僅為9.86億元,剔除新發產品,全年規模竟然縮水了18.89億元!
在2019年,中融基金如何盡快扭轉這一局面?目前,公司旗下正處于認購期的4只基金均為權益類產品,看上去也在分享大勢上漲的紅利,但其自身實力究竟如何呢?
權益類產品短板凸顯
中融基金成立于2013年,可謂是生逢其時。依托2014、2015年的牛市背景,憑借分級基金和固收類基金兩大類產品,中融基金迅速做大了規模,目前已躋身行業前50名,但權益類基金一直是公司發展的短板。
目前中融基金旗下的主動型權益類基金中,規模在清盤線以下的基金竟然多達10余只。除去分級基金,其中規模最大的中融核心成長,其規模也只有3.28億元。
從業績上看,中融基金旗下股票型基金中,除了中融中證銀行指數分級以外,近2年收益均為負值;混合型基金也有7只近2年收益為負值,占了公司同期發行的同類基金的一半以上。
今年2月11日,中融基金總經理楊凱離任。至于離任原因,公司公開的說法是“個人原因”。
對此,某基金業內人士分析說,一般來說,基金公司高管發生變更,其原因無非股東方變化、業績和公司治理不盡如人意,以及高管“奔私”或轉投其它行業。“其中規模與業績壓力是高管變動的首要原因。”看上去,中融基金也大概如此。
而就在今年春節前,公司旗下另一員大將——權益部投資總監、基金經理孔學兵剛剛離職。
在加盟中融基金前,孔學兵曾在富安達基金擔任投資總監和基金經理,任職回報最高曾達到59.97%。
但是在2016年加盟中融基金后,孔學兵似乎好運不再。他曾先后接管了產業升級、競爭優勢、強國制造、物聯網主題和核心成長5只基金,除了中融強國制造的任職回報為4.51%外,其他基金的任職回報率均為負值。尤其是在2016年9月至2019年1月期間,他所管理的中融競爭優勢任職回報率竟然為-38.8%。
基金經理人才匱乏業績欠佳
權益類基金業績表現欠佳的背后折射出來的是公司人才匱乏的窘境。
中融基金目前在發的權益類基金包括中融智選質量和中融策略優選混合,擬任基金經理分別為易海波和解靜。然而,由二人擔任基金經理的多只基金長期表現欠佳。
易海波在中融基金任職期間共管理了8只權益類基金,其中有一半任職回報低于同類平均水平。
而由解靜管理的5只混合型基金任職回報居然全部低于同類平均水平,且均為負值。
3月5日,中融基金發布了關于旗下兩只基金的基金經理變更公告,宣布趙菲因工作安排不再擔任中融量化小盤股票、中融量化多因子混合的基金經理。
此前,趙菲已被任命為中融央視財經50ETF基金經理。
那么這位被委以重任的基金經理其過往業績又如何呢?
根據公開資料,除中融央視財經50ETF之外,趙菲在中融基金任職期間前后共管理了14只權益類基金,最長任期接近4年,最短的也有200多天。在這14只基金中,僅有兩只任職回報為正值,而跑贏同類平均回報的也不過只有3只。
從以上各方面看,中融基金可謂都乏善可陳。
針對中融基金目前發展的現狀,《投資者網》向公司方面發函求證,但公司相關負責人以“有同事休假,又正在產品發行期間,忙不過來”等為由,未能給出更多解釋。(思維財經出品)■
責任編輯:張國帥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