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雪囡 劉筱攸
日前,央行支付結算司下發特急文件要求各支付機構2019年1月14日前撤銷人民幣客戶備付金賬戶。于是,市場上關于支付機構“躺著賺錢的好日子就要到頭了”的說法沸沸揚揚。
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發現,部分支付機構并不把備付金利息收入作為主要收入的來源,并且在一年前開始就逐漸提高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行業競爭日益激烈和不斷強化的監管要求,一些支付機構開始考慮如何探索未來商業模式及拓展發展空間。
對部分支付機構
影響甚微
記者了解到,央行一直對調整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等相關事宜非常重視,2018年6月,央行發布了《關于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關事宜的通知》,其中規定,從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實現100%集中交存。
一位不愿具名的支付機構負責人表示,“對許多支付機構來說,備付金利息收入相當于當年稅后凈利潤,一旦備付金利息沒了,公司盈虧很有可能發生逆轉,甚至部分平臺會被迫退出市場、大平臺兼并小平臺。”
記者通過采訪多家支付企業發現,備付金的全額交存對各家支付機構影響并不大。一家位于華東地區的支付機構業務經理表示,“我們2017年開始就不再把備付金利息收入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現在還會因為備付金交存而受到較大影響的公司,是因為沒有太多用戶群,因此利用商戶沉淀資金做為利息收入。”
支付寶相關負責人則稱,從成立之初開始,支付寶一直主動對備付金進行嚴格存管。作為一家科技企業,支付寶從來沒有考慮過將備付金作為自身的主要收益來源。
富友支付相關人士表示,富友支付按照人行規定的時間進度,將如期完成備付金集中交存的相關工作。“其實備付金集中交存,長期來看,對支付行業是好事。原先利用低費率吸引商戶、用戶的沉淀資金到備付金賬戶,再通過銀行反息,或用備付金利息收入補貼商戶、消費者的方式將會得到抑制,體量較為接近的支付機構之間,打價格戰策略將不再可行。支付機構不得不更加關注產品、技術、品牌、服務等環節,對商戶和消費者來說,支付體驗也將有所提升。”
支付機構謀求新業務
然而,隨著日漸白熱化的行業競爭和不斷強化的監管要求,不少支付機構確實在考慮新的商業模式。
匯付天下總裁穆海潔表示,未來金融的形態很多,消費分期、供應鏈融資、信貸業務、理財業務都可以衍生出新的系統架構。事實上,這些金融業務今天銀行都在做。銀行本身有經營這些業務的牌照資質和需求。但對一些銀行而言,由于數據本身缺乏場景支撐,加之不同部門之間業務割裂,數據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都存在缺陷,影響了構建模型的能力。
記者了解到,無論是信貸還是理財業務,要找到有效的場景并不容易,而支付的場景具有優勢。首先,支付連接場景十分自然,并且接入之后,所有的交易數據都自帶場景特征,通過技術手段對數據進行結構化的處理之后,就能形成用戶畫像等不同的模型,能夠在營銷、信貸等各種場景中對需求進行精準匹配。
中金支付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公司相繼布局智能收付款、跨境業務、智能賬戶(現金管理)、供應鏈金融等創新業務。未來會從傳統支付業務轉型、推廣供應鏈金融業務、完善跨境支付產品,尤其是跨境支付B2B(商家對商家)進口業務等方面進行突破。
有業內人士認為,支付行業發展至今,面臨考驗的是支付機構的科技應用、資本助力和資源整合的能力,支付下半場的競爭也將從“廣度”走向“深度”。這樣的“深度”,單靠產業鏈任何一環都無法觸達,只有當發卡行、清算組織、第三方支付機構和服務商分工有序、才能促進產業發展。
責任編輯:謝海平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