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變遷史:14萬億“初長成”公募起伏20年

財富變遷史:14萬億“初長成”公募起伏20年
2018年09月30日 09:00 經濟觀察報

  財富變遷史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躍發展的40年,也是居民資產飛速增加的40年,期間金融行業壯大繁榮、波瀾起伏;資產管理產品豐富多元、規模幾何級擴張……記載著中國居民財富的演變歷程。從80年代、90年代的“儲蓄為王”時代,到2000年后房地產崛起,再到股票、信托、基金、銀行理財、保險等輪番登場,居民財富配置多元化、全球化的時代正在走來。——編者

  >>9版 資管行業蝶變

  >>10版 銀行理財浮沉

  >>11版 散戶的百味人生

  >>11版 理財這些年 踩過哪些“坑”

  >>12版 寶寶類基金:角逐全民理財時代

  >>13版 14萬億“初長成”公募起伏20年

  >>13版 從“70后”到“90后”一個家庭的理財啟蒙

  >>14版 后資管時代 個人財富配置大趨勢

  >>14版 宜信唐寧:未來財富管理一定基于資產配置

  14萬億“初長成”公募起伏20年

  洪小棠

  “1998年,那時投資者還不了解基金,把基金當成炒新股,啟動發行就一擁而上地搶購,認購期間凍結的資金有1600多億,這個數字在當時簡直無法想象。”一位基金行業資深人士回望公募基金發展之初時感嘆。

  1998年3月5日,國內首家公募基金公司——國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3月6日,封閉式基金“基金開元”和“基金金泰”宣布成立,開啟了大眾理財、機構專業化管理的歷史一頁。

  進入2018年,公募基金發展經歷波瀾起伏20載。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下稱“中基協”)數據,截至7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18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管子公司共13家,保險資管公司2家。以上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合計13.83萬億元。

  20年來,從封閉式基金到開放式基金,從保本基金、貨幣基金到分級基金、FOF基金……公募基金產品已經走進了尋常百姓的理財生活,中國基金投資者人數達6億,基金產品5000多只,累計實現盈利超過2萬億元。

  冷熱交替中發展

  1998年,國泰、南方、華夏、華安、博時、鵬華基金成立,加之隨后成立的嘉實、長盛、大成以及富國,共同成為公募行業的“老十家”基金公司。

  雖然基金在最初以“類新股”的錯覺受到投資者追捧,但在起步階段且僅有封閉式基金一種,發展三年的基金份額僅為107億元、575億元和846億元。伴隨著A股市場在21世紀初的走熊,剛剛興起的基金業遭遇了數年的挫折期。

  “最開始火了一陣,但后來基金銷售得并不好,一是知道基金、能買基金的投資者通常也都會炒股,對于基金這種投資方式心存芥蒂。”一位“老十家”公募機構前銷售人士表示,“同時股票市場的下跌也讓一些產品凈值不斷下跌,基金的運作和投資難度也在加大。”

  基金發展的“瓶頸”狀態,一直持續到2007年的A股6000點牛市前夕才得以改變。

  “大概2005年到2006,我們行開始代銷基金,但當時很少有客戶問津,任務完不成的時候我們有時還會自己買。”東北地區一位國有大行原個金業務部人士回憶稱,“但是07年牛市大盤漲到6000點,銷售明顯就上去了,再到09年的時候很多投資者看到大盤反彈都紛紛來認購抄底,當然也有很多人被套,因為當時很多公司都發了大規模產品。”

  在很多基金從業人員看來,牛熊波動的2007年至2009年,是絕大部分投資者真正認識并參與基金投資的開始,行業發展速度也與波動性較高的資本市場變化息息相關。

  “基金發展很多時候是和股市‘綁定’的,股市好,基金也就好,特別是在牛市的時候,買股票還不如買基金拿的住。”一位多年從事股票和基金投資的資深金融人士稱,“但在熊市的時候,基金的回撤也會比較明顯。”

  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獲悉,近年來也有部分投資者正在嘗試用定投方式來緩釋股票市場對基金產品的周期性影響。“這些年每年都會拿出一部分資金來定投股票型基金,當然我屬于手動定投,就是會根據A股的估值來決定定投的份額大小,如果點位過高,肯定相應的定投也會減少,甚至會贖回。”北京一位常年從事指數基金定投的投資者張鋒(化名)告訴記者。

  對基金產品的定投,取代了對明星基金的追逐,正在成為當下基金投資的一種趨勢性選擇。

  “明星基金經理的業績不穩定,比如有些基金經理某些年份能拿第一,但后幾年業績就很差,這種可持續性就比較差,所以也不會很關注明星基金經理。”張鋒認為,“王亞偉那個明星基金經理的時代正在過去。”

  14萬億“初長成”

  不同于信托、資管等高門檻行業,逼近14萬億的公募基金,規模積累更多歸功于6億中小投資者的積極參與。同時,公募基金規模的擴容與其賺錢效應不無關聯。

  據中國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發布的《公募基金20年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利潤榜單(1998-2017)》(下稱《榜單》)顯示,自1998年行業誕生以來,公募行業累計為持有人創造總利潤達22347.51億元,其中正收益年數多達14年。

  雖然相比銀行、證券等其他金融業態誕生更晚,但從成立伊始,公募基金就以最規范、最透明的大眾理財工具所著稱。

  “在各項法律制度的保障下,公募基金作為最適合大眾理財的工具,發展近20年來取得了良好成績。”中基協會長洪磊亦對公募行業20年來的成績表達了肯定。

  在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公募基金的各種問題也與投資者們發生了“碰撞”。一方面,公募的凈值化管理帶來的“買者自負”效應,讓其在國內資管行業中盛行的剛性兌付文化中難以取悅更多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另一方面,公募基金大多投向股票、債券等資本市場品種,而A股“散戶化”所引發的價格劇烈波動,也會給基金行業帶來明顯的周期性興衰。

  相比之下,銀行理財、信托計劃和證券經營機構私募資管業務體量均不少于30萬億。目前,公募基金13.83萬億的總規模中,貨幣基金達8.64萬億,占比超過60%。

  北京一家公募機構研究部人士表示,“公募基金從一開始就不存在剛兌。在萬能險、銀行理財、集合信托的保兌付面前,選擇公募基金則要面臨可能損失本金的市場風險,這也是貨基在剛兌文化中最受歡迎的原因。”

  “很多投資者買基金都會關注保不保本,因為過去這些年中國的無風險利率太高了,除了公募有很多保本的選擇,比如銀行理財、比如信托,甚至后來還有互聯網金融、P2P,而中國股市的牛短熊長則讓公募沒有競爭優勢。”前述“老十家”公募人士稱。

  2014年至2016年,基金業通過引入擔保機制發行的“保本基金”規模一度從434.78億元膨脹至3200億元。面對保本基金的快速增長,證監會在提示保本基金風險的同時,對該產品進行了窗口叫停,并在后期將其調整為“避險策略基金”。

  同時,今年落地的資管新規還進一步促使貨幣基金從原有的攤余成本法向市值法進行改造,以進一步打破市場對貨幣基金的“保本”印象。

  不過,如今基金業的透明與規范之路也并非一帆風順。在行業剛剛誕生不久的2000年10月,《財經》雜志關于“基金黑幕”的曝光,讓行業制造虛假成交、倒倉等亂象公之于眾。

  “基金黑幕事件出現后,證監會連續對好多家基金公司開展了合規檢查,并對內控機制進行研討,同時很多公司也開始提交建議自查。”前述“老十家”公募機構人士回憶稱,“回頭來看,當時的從嚴監管是好事,這讓公募基金有了一個更加規范的行業環境。”

  前述公募機構研究部人士稱,“在過去混業資管處于‘亂世’時,公募產品被銀行理財等影子銀行套利活動的擠出效應所遏制,但如今資管新規落地后,大資管已經迎來治世時代,這種擠出效應將會逐漸消散。”

  資產配置新紀元

  行業自身的不斷創新,也在為公募基金賦予更多功能和意義。

  2016年9月,證監會正式發布《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運行指引 2號——基金中基金指引》,次年9月8日,包括華夏、南方在內的六家公募機構獲得首批FOF批文,標志著FOF產品進入公募基金歷史舞臺。

  FOF產品的問世給予了公募機構更強的資產配置能力,也進一步拓寬了公募基金的業務邊界。

  “之前居民資金更多買帶預期收益率的產品,主要是無風險利率較高的情況下,風險偏好有限;但在資管轉型的過程中,一部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并不容易快速提高,另一部分投資者的資產配置需求也需要更平滑的收益曲線來滿足。”前述公募機構研究部人士指出,“FOF顯然就是以上多種需求的補充。”

  此外,伴隨著被譽為養老金“第三支柱”的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的試點啟動,以及公募基金被納入投資范圍,也讓公募行業對養老金業務未雨綢繆,由于養老目標基金指引亦將FOF作為養老目標基金的運作形態,因此養老金第三支柱的管理亦被視為標志著公募基金正在進入資產配置的新紀元。

  “以后擬定投資范圍的產品更多是投資工具,是資產配置標的,但無法實現資產配置目標,因此真正實現資產配置還是要靠FOF以及養老目標基金。”一位接近中基協的公募人士指出,“資產配置目前仍是個藍海市場,也是公募基金的新起點。”

責任編輯:楊群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10-17 長城證券 002939 6.31
  • 10-11 昂利康 002940 --
  • 10-09 天風證券 601162 1.79
  • 09-27 邁瑞醫療 300760 48.8
  • 09-27 蠡湖股份 300694 9.89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