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消息,首屆中國金融四十人曲江論壇在西安召開,國內經濟金融領域專家學者共議“國內國際雙循環和西部新機遇”。CF40特邀嘉賓、金融專業人士朱云來發表演講。
朱云來在演講中指出,投融資改革也要遵循市場導向,因為投資對象和融資的相關政策政策,都應該要以市場為基礎,如果是簡單根據經驗判斷、理想的假設做出來的決策,可能導致投資的結果失敗,這樣市場也沒有足夠的積極性,如此的結果也不具備可持續性。
朱云來表示,西部需要系統的提升,通過打破省際壁壘、加強相互的聯通等方式,尋找共贏的商機,從長遠來講是對經濟的良性及可持續發展非常好的方式。盡管這些方式也許不一定能夠立竿見影,我們還是要有信心,未來一定能找到更好的發展道路。
以下為演講全文:
今天很高興來到由金融四十人和曲江新區合辦的論壇,剛才也有很多領導專家做了很好的演講和討論,我這個只能說是增加一些共同探討的角度。一己之見,希望有這個論壇可以匯總思維和考慮,一起積極有益地探討。
我來到西安也確實是感覺挺有歷史感,剛才我們在茶歇的時候幾位朋友也聊到,西安這個地方可以說是中國有記錄的 2000 多年歷史的重要起點之一,傳承到今天,感覺還是非常的神奇。我今天簡短地扣題講講關于“雙循環”的一點理解,因為最近這個問題討論比較多,我們從不同的視角來一起看看這個問題。
說起“雙循環”可能有的人有些生疏,但是實際上我們一直講的宏觀經濟、經濟產出以及產出的主要構成都與之相關。國家統計局從 1952 年成立以來,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記錄,使我們現在能夠系統地有一個回顧。
從上面這張圖中的趨勢可以大致看得出來我國經濟發展的進程,也可以看出改革開放以后,經濟有了迅速的發展,它最經典的成份之一就是消費,在開始 50 年發展中主要是消費為主(1952 年消費占比65.4%,1978 年48.4%,2003 年42.9%),到了后面資本投入系統性地增加,2004 年以后資本形成(灰色線)超過消費線(橙色線)。政府開支(黃色線)一直是作為比較平穩的一部分,至于說進出口, 實際上在我們經濟里邊占的比重并不那么高,曾經最高的時候達到過 7.5%(2007 年),在 2011 年跌回到 2%左右,當然占比在后面也存在一個波動(2015達到5.3%后又回落至 2019年的 2.9%),我們后面會講到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在這張圖中我們看的就是所謂的內循環。
我們再來看一下貿易的出口、進口、凈出口、以及貿易總額,如剛才所講,從凈出口在經濟占比來看并不是那么高,我們可以看到早期大進大出,出口很高,進口也很高,凈出口相對是 1/10。如果把這兩張圖合起來就是我們說的雙循環,我們來看下一張圖。
這個圖稍微復雜了一點,除了剛才講的消費、投資、政府開支、凈出口四大要素外,還有出口、進口以及最重要還是它們與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這里值得看的是出口與經濟比例(橙色虛線),你看到 06、07 年有一個高峰,35%左右,實際上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的出口占經濟的比重實際上就是不斷的減少,根據 2020 版中國統計摘要公布的數字來看 2019 年已減到 17.3%,同年總產值差不多到了 100 萬億,貿易出口是 17 萬億,17 萬億減掉進口的 14 萬億,其實凈出口只有 3 萬億,3 萬億只是占經濟的 3%左右,這就是個辯證法,從進出口和內外貿易平衡的角度來看的。
如果我們看一下出口進口的結構,這張圖是出口商品類別(2018年)這幾個紅的實線是主要的初級產品和工業制品的幾個主要出口的方面,其實主要還是一些機械、電子產品、原料類型的產品,以化學成品、及雜項制品(服裝、家具等),這些是消費類為主的東西。
再看進口商品類別(2018 年),除了原材料,就是石油,還有一些機械電子。進口大概兩大類,一類屬于鐵礦石、石油這一類基礎物資,還有一種是一些先進的設備技術,工作母機之類的。談到我們的貿易系統變化,感覺有以下這幾個方面問題需要考量。
? 應對國際變動:供應替代、科技拓展
? 優化國內循環:統一市場、促進聯通
? 調整衡量體系:重視效率、提升效果
? 推進階段轉換:規模?效率、逐步推進市場化、長期可持續發展
應對新的國際形勢的變動,考慮到貿易戰對經濟的沖擊,需要供應替代的問題,早期我們發展經濟有談過進口替代,而現在有了新的進口替代考慮,例如有的進口產品我們過去可能沒有,現在需要我們自己重新組織生產,同時我們也會考慮科技拓展的問題。既然國際市場有了一些變化,我們一方面還是要積極爭取,包括市場開拓。另外一個方面,進一步優化國內循環。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經濟有了一個相當的規模,但是我們這個市場還是很分割的,各省基本以省為際,那這個這時候是不是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進一步推動一下我們國內市場的改革,促進聯通。
我們經濟經過了四十多年長期高速的發展,規模已經有了相當大的發展,甚至是幾十倍、幾百倍的各種衡量指標提升。現在是不是也到了一個時間,開始要調整我們的思維,不是以速度、以規模作為我們最終追求,而是更多重視效率。我們的資本形成占經濟的比重從 1978 年的每年 39%,2011年達到 48%,而后有少許放緩 2019 年達到 43.1%這樣一個比例。什么意思?每年幾十萬億的資產形成(2007年的資本形成首超10萬億,2019年43萬億),存量資產迅速在增加,如果你不重視存量資產未來的產出效率,這會是很大的浪費。我們辯證來看,如果你的投入沒有加倍,但是效率加倍的話,那么最終的效果以及利益的收獲也是倍增的。過去我們很多媒體在報道一個經濟項目時,總是在提投了多少錢,花了多少錢,做了多大的東西,從來不說它未來掙了多少錢,它的資本回報率是多少,它的股本回報率是多少,這是需要調整衡量體系的問題。
從發展階段角度來講,經過了四十年長足的發展,如果過去是注重規模速度, 連續四十年均近 10%的發展,未來40 年,我們是不是更多需要來看效率,逐步推進市場化。如果我們推進市場化還是可能出現新的問題,但還是要堅定逐步推進,因為只有這樣,你才可能有長期可持續的發展。規模投資的結果會產生大量的存量,如果它沒有效率,未來的產出率很低,這樣的話我們以前投入的收益就不會高。
下面這張圖是把國內分區域(東中西北)進行了一個大致的比較。
西部大開發作為國家級策略系統地提出大概是在 1999 年,今年一轉眼二十年過去了,我們來看看這張分區域的主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指標二十年的比較,西部將近4億人,和英法德意四個國家人口數量(近3億)加起來還要多,我們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從產值的角度,西部的發展增長率是最快的。從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由于 99 版的統計年鑒中缺少各省市城鄉人口分布數據,所以我們就先從城鄉可支配收入來進行比較,西部雖然是產值增長快,但是收入增長并沒有那么快,那么這也說明一個情況,我們發展經濟的目標首要是產值還是資產?或者是累計的投資?還是老百姓實際的收入?這是綜合性的問題。當然我們的分配體制也不能簡單的從產值直接談到分配,至少可以看到這方面的問題。未來除了考慮效率以外還要考慮收入的分配問題,如何分配更合理更公平,以及養老的問題。可能我們與其把精力關注在今年產生多少 GDP、投入多少資產,更應該考慮我們有沒有一個明確的養老體系完成的指標,我們現在離全面的養老體系還有多少距離,每年進步多少。隨著發展階段的不同,我們逐漸要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最終的目標是要考量投入后所產生實際的效益和效果。
各個省應該要更多的因地制宜,而不是簡單化一的每個省追求 GDP 到底是10%、7%、5%,實際上可能更重要的是說安居樂業,有吃有喝、或者夠吃夠喝。省際聯通,就要打破省際壁壘并逐步實現市場一體化國內大循環。如果每個省都要救自己的企業,都只考慮自己的采購方面等等,各種發展政策和市場的政策都是傾向于本地企業和對外的企業,這樣循環的效率是會降低的。為什么要強調市場導向?什么叫市場導向?我們要考慮什么是市場真正需要的,由市場主導發展也許會存在試錯的可能性,但是不斷地試錯,它也同時會比較相對清楚能夠評判一個企業做的是對的還是錯的,有效還是沒有效德,這樣它能夠防止低效率,也可以促進經濟和企業高質量的發展。
投融資的改革也是圍繞著同樣的道理,因為你投誰,融資應該什么政策,它是要以市場為基礎的,如果是簡單根據經驗判斷、理想的假設做出來的決策,可能導致投資的結果會失敗,這樣市場也沒有足夠的積極性,如此的結果也不具備可持續性。
考慮到我國的幅員遼闊,東部發展的比較早,有很成熟的企業和生產能力,反過來說它也是需要市場。西部需要系統的提升,通過剛才說的打破省際的壁壘、然后加強相互的聯通,尋找共贏的商機,從長遠來講是對經濟的良性及可持續發展非常好的方式。盡管這些方式也許不一定能夠立竿見影,我們還是要有信心, 假以一定的時間,一定能找到更好的發展道路。
我就講這么多,謝謝大家。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閱,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譚兆彤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