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都喜歡藍色的券商 最終誰能更領先一步?

兩家都喜歡藍色的券商 最終誰能更領先一步?
2019年03月14日 11:16 新浪財經-自媒體綜合

【金融315,我們幫你維權】近年來,銀行卡盜刷、信用卡糾紛、暴力催債、保險理賠難等問題層出不窮,金融消費者維權舉步維艱,新浪金融曝光臺將履行媒體監督職責,幫助消費者解決金融糾紛。黑貓投訴

  來源: 大力如山

  1985年3月28日,國務院國發【1985】46號文件批轉了《廣東、福建兩省繼續實施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的會議紀要》,決定繼續給予這兩個省份一些深化改革的政策優惠,其中有一條就是:同意兩省設立區域性股份制商業銀行。

  迅速反應的兩個大省,“跑步向前”的時間,也用了整整三年。比如這兩家銀行雖說都是由省級層面牽頭組建,但那時的沿海省份也都窮的揭不開鍋。所以,央行對這兩家銀行要求的15億注冊資金,沒有一家能夠湊滿的。后來兩個省,一起去央行找了分管該事務的劉鴻儒副行長,幾位說話帶著港臺腔的女性兩省代表,硬是把這15億給磨成了8億。

  但即便是8億,兩省也都沒有湊滿。廣東省先是號召國有銀行,包括香港的中資銀行來參股,接著又向商業部門和外資部門去籌集資金,最后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籌到3.9億左右的注冊資金。

  而隔壁的福建省就更慘了,不僅精摳的臺灣朋友靠不上,包括用宣稱入股300萬元,就送一名董事名額的方式,也沒湊到一根毛。最后還是靠著省內各級財政的預算外資金,去認購了大部分的股權,比照著廣東省湊了3.8億的注冊資金。

  1988年,廣東省的這家新銀行在當年成立,被起名為廣東發展銀行,后來直接更名為了“廣發銀行”。同一年,福建省的這家新銀行也正式成立,只是沒有跟著被起名為“福發銀行”,而是用了福建興業銀行,后來直接更名為了“興業銀行”。

  也許是“福發”這兩個字,不太適合HF不分的胡建普通話吧。畢竟比興業銀行早成立兩個月的華福證券,就扮演了這個活生生的尷尬例子。如果有人不信,可以請身邊的胡建朋友,試著用普通話去快速讀下面這段:

華福會揮發,灰華福會發黑,黑華福會發灰,灰華福揮發會發黑,黑華福揮發會發灰。

  請大家珍惜能一口氣讀出上段話的胡建朋友們,他們應該算得上是省里的禿出人才了。

  而如今同樣禿出的廣發銀行和興業銀行,也早已都成為了全國性的大銀行。其中,廣發銀行的LOGO是一個純紅色的等邊三角,說是用“三”去象征自己能夠順時而變。而興業銀行的LOGO,則是一個純藍色的“G”,寓意自己百年興業的宏偉藍圖。

  這對比格外鮮明的紅藍兩色,就像是人們會對未來作出的兩個不同選擇:變和穩。其中,有不少的人都喜歡紅,但越來越多的人,更喜歡藍。

  01

  1988年,福建省內金融圈的同志們,普遍都認為本省本行業在當年最大的事,就是興業銀行的成立。但在全國同行們的眼里,福建省在這一年接連成立了閩發證券、廈門證券、華福證券三家券商的事,絲毫不比興業銀行成立的事小。

  因為當時的證券公司是由央行進行審批設立,而上面定好的調子是:每個省市只能申報成立一家券商。所以像福建這種,能在同一年里連續成立三家證券公司的破例情況,在整個全國范圍內,也就只有兩處地方。另一處就是上海,同樣是在1988年里,先后成立了萬國、申銀和海通三家證券公司。

  只是這兩處地方,像是“應許之地”一樣,后來接連發生的一些事,讓當年的破例不知該算做是賜福還是詛咒。

  首先,在福建省的那三家券商里,最早成立的閩發證券,因各項違規經營造成近90億元的財務黑洞,在2004年被破產清算,當年受證監會委托對其進行托管的東方資產,后來就將其改組重建為了東興證券

  而在上海的三家券商中,同樣是最早成立的萬國證券,后來在戴上“證券王國”的桂冠沒多久,也因“327國債期貨”一事的爆發,落得各被申銀吞并成為申銀萬國的結局。

  其次,作為福建省第二家成立的廈門證券,用了二十多年時間都沒能拿全券商業務的牌照,靠著經紀業務做做,一直撐到了2015年被長城資產出手控股,只是更名為長城國瑞證券之后,沒多少人還記得當年有個廈門證券。

  而在上海的三家券商中,同樣作為第二家成立的申銀證券,即便從出生后開始,每一次都能在第一時間獲取券商業務的牌照,但在經過萬國、宏源證券的兩次合并重組之后,如今的大多數人,也都只認識“申萬宏源”這四個字。

  數來數去,公司簡稱勉強能算做從一而終的,也就只有兩家成立最晚的華福證券和海通證券了。

  依托于交通銀行上海分行成立的海通證券,之所以能夠從一而終,是源于交通銀行的關照也是從一而終。這樣相對來看,華福證券的從一而終就顯得有些勉強了。倒不能完全怪華福,畢竟其找的前幾個干爹都不是銀行,而興業銀行對華福證券的關照,是在自己的兒子離家出走之后才有的。

  就像廣發銀行和興業銀行是在同一年成立的,四年后的兩家銀行,也分別把自己行內的證券業務部,孵化成了兩家獨立的證券公司:廣發證券興業證券。其中,廣發銀行派出了北大博士員工陳云賢,去擔任廣發證券的首任總裁。興業銀行則派出了年輕的老員工蘭榮,去擔任興業證券的首任總裁。

  紅色的廣發銀行,在廣發證券開業后的前幾年,并沒有給予其特別多的支持。倒是陳云賢自己從市場上招聘來的博士軍團,帶領著廣發證券由南殺到北,幾年時間就創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自由發揮,像極了廣發銀行紅色LOGO所蘊含的“順時而變”。

  藍色的興業銀行,在興業證券開業后的前幾年,則在內部下了死命令,凡是能用到證券公司牌照的業務,沒有特殊情況,一律只跟興業證券合作,進行火力全開的支持。光是在1993年,興業證券就主承銷了當年福建省5家上市公司中的3家。父子同心,倒也稱得上興業銀行藍色LOGO所寓意的“百年興業”。

  而沒能抱上銀行大腿的華福證券,成立時是福建國際信托投資公司(閩國投)的全資子公司,走的是當時同樣很流行的信托系路線。只是還沒能搞清楚自己的顏色歸屬,剛爽了幾年的華福證券,就趕上了全國的信托業大整頓。在這個大整頓期間的2001年,閩國投被關閉并清算,華福證券則被完全剝離了出來,附帶還接收了省內其他6家信托公司的9家營業部。背著額外包袱的華福證券,沒了大腿心茫然。

  好在,一身大腿的中信證券,沒多久就來了。

  2002年4月,中信證券開始與福建省有關方面接觸,欲參股華福證券。兩個月后,雙方簽署了華福重組協議,中信證券將拿出4億元現金以及中信福州營業部資產作為出資,將華福增資擴股至8億元,并持有新公司“中信華?!?1%的股份。四個月后,中信派出的工作組入駐華福,并接管公司財務、投行、經紀等機要部門,新任董事長和總裁仍由華福證券原董事長和總裁擔任。

  只是2002年的春節還沒到,中信工作組就從華福撤離了。當時華福的人稱:“中信與華福雙方中止協議的原因,是中信證券沒有按時交納2000多萬元保證金?!边@話說的,中信證券會不想掏那點保證金么?人家是不想掏那4個多億啊。畢竟當時正在沖刺上市的中信證券,在上市方案募集資金投向中,就只寫了擬以2億元收購青島萬通證券的事。

  而中信證券前腳剛走,廣發證券馬上就來摘了華福證券這個“桃”。

  2003年1月,廣發證券開始與福建省有關方面接觸,商討廣發參股華福的可能性。當月,雙方簽訂了合作意向書,并互派工作組到對方單位進行盡職調查。三個月后,廣發證券工作組進駐華福,重組方案是廣發證券與華福證券換股,然后再出資1億多元現金,最終控股新公司“廣發華福”51%的股份。

  很少有人會知道,看到廣發收華福只花了1個多億現金,中信證券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但很多人都知道,一年后的中信證券,帶著狠勁突襲收購廣發證券,若非最后功虧一簣,幾乎就摘走了廣發證券這顆“桃”。

  02

  如同“中信華?!钡娜藛T設置計劃一樣,更名為“廣發華?!钡娜A福證券,其董事長職務仍由華福證券原董事長王比擔任。

  不同的是,原本只是華福證券副總裁的方加春博士,重組完成后反而到了廣發證券擔任副總裁,而且沒多久就升為了總裁,成為了廣發證券“博士軍團”中的一員。但這并不能代表方加春跟中信證券的關系不好,只能說在福建師大讀碩士時跟陳云賢是同學的方加春,更看重同學間的友誼而已。

  當然,在2003年陳云賢從廣發證券離開,廣州市政府又派了位新人接任,導致方加春沒有按照預想,能接上陳云賢的廣發證券董事長之位后,這艘友誼的小船,也就迅速的駛到了終點。

  后來負氣離開的方加春,到了廣發證券的小股東香江集團,去做了高管。同時,他又暗中牽線了中信證券收購廣發證券的事情。若不是中信最終沒能突襲成功,說不定方加春還真能再續上廣發董事長的前緣。這一系列事情的發生,讓剛放言要與母公司一同去探索證券控股集團發展模式的華福證券,只能干瞪眼。

  雖然在王比擔任華福證券董事長的這段時期,副總裁方加春并沒能真正的給華福證券帶來“紅色”。但王比時期的另一個副總裁,原福建省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的副局長黃金琳,在其接替王比擔任華福董事長之后,機緣巧合之下,卻成功的給華福證券帶來了“藍色”。

  其實這個機緣巧合,也可以說是興業證券“送”的。

  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下發銀證分業通知,要求包括興業銀行在內的十一家商業銀行,與其所辦信托、證券、保險公司及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進行脫鉤。興業證券就借此完成了改制創立工作,由蘭榮擔任公司的黨委書記兼董事長,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獨立后的興業證券,大股東變為了福建省財政廳,與興業銀行的關系也由父子變為了兄弟。雖說血仍濃于水,但爹對兒子的愛,大多數時候都是要重于兄弟之情的。更重要的是,大家很少能見到爹跟兒子較勁,卻經常會聽說親兄弟間的互相競爭。

  同樣的,之后的興業證券,也與興業銀行越走越遠,遠到興業證券的LOGO上,藍色只占據了一半,另一半則涂滿了紅色。而之后的興業銀行,因興業證券出走缺失掉的那塊“藍色”,也給了華福證券一個“由紅轉藍”的機會。2010年,興業證券成功上市,就在這一年,興業銀行與準備轉讓華福證券股權的廣發證券,開始悄悄的接觸。

  2010年12月,廣發證券將其所持廣發華福的股權,轉讓給福建省能源集團、福建省交通運輸集團和聯華國際信托這三家福建企業。2011年1月,興業銀行接收了一些老股東的股權,正式成為聯華國際信托的控股股東。兩個月后,聯華國際信托正式更名為興業國際信托,法定代表人為楊華輝。

  楊華輝是興業銀行系統內的老證券人了,早在1990年蘭榮被授命負責籌建興業銀行證券業務部時,楊華輝就是興業銀行南平分行證券業務科的科長。等到興業證券正式創建,楊華輝也跟著過去擔任了興業證券上海業務部的總經理。幾年后,興業銀行要籌建上海分行,楊華輝才又跳回興業銀行,擔任籌建組的副組長。后來,楊華輝就從上海分行副行長、杭州分行行長,一直做到興業國際信托的董事長,一身履歷“藍”的耀眼。

  2011年8月,廣發華福更名為華福證券,成為福建省屬全資國有金融機構。此后,市場上開始流傳出興業銀行要收購華福證券的消息,雖然興業銀行屢屢否認,但華福證券的黨委辦公室卻搬進了興業銀行的總行大樓里,包括其下屬的分支機構大多也都入駐了當地興業銀行。

  那些年不少興業證券的同行們,開始接連不斷接到原合作伙伴興業銀行的留言,都說著類似的話:“未來我們不能再向你們推項目了,上面通知興業銀行所承攬來的股權和債權項目,都要全部推給華福證券,哪怕華福的業務牌照有些還未齊全?!?/p>

  不止是雙方分支機構的業務合作,更重要的是在2014年,興業銀行推出了自己的銀銀平臺“掌柜錢包”,其中證券公司網上開戶的鏈接,也只通向了華福證券一家券商:

華福證券第三方存管支持興業銀行一步式簽約及預指定,還可支持錢大掌柜多家合作銀行。客戶如需選擇其他銀行存管簽約的,請到華福證券相關柜臺辦理。

  不過,因為不允許銀行混業經營的政策存在,針對市場傳言興業銀行將并購華福證券的事,興業銀行也曾發布澄清公告稱:

目前公司沒有直接收購或控股華福證券,公司控股子公司興業國際信托持有華福證券4.35%的股權。

  不過,隨后《第一財經日報》就援引興業銀行一名管理人員稱:

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長期持有華福證券有限責任公司60.35%股權,并且其中56%為代持,代持自2010年12月起。

  個人覺得以上這個報道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因為其內部根本就沒人認同這個是“代持”,而是福建省覺得華福沒管理好,也沒資源,才委托給了興業銀行“代管”。所以不少的媒體,才能報道這樣一件事:“興業銀行在2015年2月的內部文件中表示,華福證券董事長黃金琳兼任總行黨委委員,該文件顯示,黃金琳主要負責華福證券工作,不參與興業銀行黨委日常分工?!?/p>

  2016年10月21日,興業國際信托控股子公司——興業期貨有限公司與華福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舉行業務聯動研討會。興業國際信托董事長楊華輝,華福證券董事長黃金琳等高級管理層人員出席會議,雙方總部、各分支機構有關負責人參加會議。

  在那個會議上,興業國際信托董事長楊華輝指出:“要將雙方業務聯動提升到集團整體發展的高度來思考,通過雙方業務聯動實現集團效益最大化。”華福證券董事長黃金琳則稱:“對興業期貨及華福證券的全方面聯動寄予厚望,將集團內聯動發展落到實處、早出成效?!蔽蚁?,當“集團”一詞頻頻在會議上出現時,面對而坐的賓主雙方,一定是相談甚歡。

  但黃金琳可能沒有想到,幾年后的楊華輝,真就坐到了華福證券的對面。

  03

  興業銀行以其六萬億資產力挺華福證券,所有網點和資源都開放給華福證券共用,讓那幾年華福證券的業務,確實禿飛猛進。

  特別是興業銀行派到了華福證券幾位領導,比如總裁黃德良,曾在興業銀行負責過同業、對公等業務,擔任過分行高管,還在興業國際信托擔任過副總裁;負責投行業務的高管蔣松榮,不僅在興業銀行做過資金業務,在興業信托干過投資總監,還在興業期貨擔任過總經理。

  所以,當這些銀行系的領導進駐之后,業務主要分布在福建區域內,且以經紀業務為主的華福證券,開始重建資管、投行、基金這些高大上的業務,同時殺入北上深這些一線城市進行布局,最終自己得以進入業內主流人群的眼前。

  但華福的弱點,同時也被暴露了出來:一個僵化的人事體制。

  盡管興業銀行調來了幾位以前很能賺錢的大將,但他們只能在上層去決策業務的發展方向,而作為資本中介的券商,在業務的具體執行上,更需要依靠一個成體系的前線人才隊伍。畢竟僅僅依靠牌照的話,任何一個券商,都會很難與其他同樣擁有牌照的對手去競爭的。但這個體系人才隊伍的建立,華福證券只考慮了體系,卻漏掉了隊伍。

  比如在投行條線上,業內大多數人就都知道,華福證券建立的是總分公司體系,當年猛推分公司的投行布局,在全國設立了十幾個分公司投行部,然后到處挖人到各分公司,對外掛靠在投行條線事業部,人事和財務實質上都在分公司。只是華福更看重的,是那些坐落在興業銀行各分支機構內的分公司,因為可以方便的從興業銀行獲取業務合作機會,而不是那些去執行業務的員工。

  另外,興業銀行的人來華福擔任領導之后,雖然推動了業務發展,但在薪酬人事方面,華福并沒能向預想的同興業看齊并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幾年市場恰逢牛市,很多券商從業者陷入了“獎金被公司坑掉”陷阱,而華福證券就在年末跳槽季的時候,到各從業群里散發自己的社招信息,其中特別強調“是不是獎金都被公司坑了?快來加入我們吧,絕對會按時發放獎金”的宣言。

  后來,那些因此而跳進去的一線同行們,不少都告訴我說:“發倒是挺按時發的,關鍵是并沒有啥獎金啊。”時代已經不同了,以前干經紀業務對基層扣一點,似乎問題不大,畢竟經紀業務的從業人員們,屬于業內最龐大的一個群體。但基金、資管、投行這些業務太摳門,怎么可能留得住本就不多的人才呢,因此最終只能劣幣驅逐良幣。畢竟從業人員們也不傻,如今誰還真靠那句“來都來了”而活,大不了就再跳走唄。

  可惜,我們又想的太簡單了。大部分券商的人才流動,都是比較正常的市場化機制。但華福對人員的進出,采取了一個更保守的機制:

員工入職要經過一個面試官制度,招人的業務部門不許參與,由辦公室直接臨時指定一些老華福員工把關,問的問題不問專業,重點考察忠誠度。而出去就更難了,所有員工離職都要審計,審計部的幾個人,面對每年幾百人的進出完全接不住,辦個離職至少需要好幾個月,甚至更長,不少人只好通過勞動仲裁申訴。

  以上,是一位離職時被華福整整搞了四五個月的朋友,含淚告訴我的。

  其實也可以理解,畢竟華福這種總分體系的打法,在牛市時的優勢也許會很明顯,但在熊市時,卻會轉變為巨大的包袱。所以后來市場變差后,不設研究所而是在全國開了上百個網點的華福證券,好多網點也開始付不起興業銀行的租金。

  “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藍色禿大哥抽了口煙,對抱在自己腿上的小老弟說道。而不遠處,另外一名身披紅藍雙色LOGO的小老弟,在那幾年也開始有了新的變化。

  2009年,是興業證券上市的前一年,福建證監局機構處的處長劉志輝來到了興業證券,接替代總裁張訓蘇,擔任興業證券的總裁。同時,興業證券上市成功后的第二年,福建省政府辦公廳年輕的副處級干部陳德富,也來到了興業證券擔任副總裁。為了興業證券的上市,這些福建省空投到興業證券來的這些“利器”們,逐漸成為了“紅色”里的一抹藍。

  2016年下半年,欣泰電器事件開始發酵,搞得剛接近實現TOP10計劃的興業證券元氣大傷,當年就在投行業務上吃過大虧的興業,再一次倒在了投行業務上。只是這一次,興業證券那個最大的頂梁柱,已不復當年勇。

  2017年的1月份,在興業證券子公司興全基金擔任多年總經理的楊東,離開了自己服役二十多年的公司,接任其總經理位置的老興業人莊園芳,隨后就卸下了興業證券副總裁的職務。九個月后,興業證券發布了董事會決議:

蘭榮先生因個人原因,換屆后將不再擔任公司董事及董事長職務。

  接任蘭榮董事長位置的,是興業國際信托的董事長楊華輝。

  出身更藍的楊華輝到任后,興業證券與興業銀行的合作,就開始變得緊密起來。當時業內有傳聞,楊董事長來是為了協助福建省整合興業銀行和興業證券,要打造平安那種金融集團。雖然這事傳到現在,都沒有任何新的動靜。除了2019年1月8日,福建省印發《關于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的實施意見》,提了一嘴“加快組建福建省金融投資公司”。

  但華福證券的恐懼,卻是真的到來了。比如興業證券和興業銀行每開一場和合作會,華福證券就會開始緊張,必須馬上也要來一場與興業銀行的合作會。同時,華福證券也要求所有的網點,都要搬進興業銀行的大樓。

  2016年,華福證券把幾個子公司,更名為了“興銀資本“和“興銀基金”等,與興業銀行的子公司“興銀投資”名字很像。聽說華福自己也想改名為“興銀證券”,結果被自己的第二大股東福建投資集團投了反對票??赡芨=ㄍ顿Y集團是怕自己未來會認錯兒子吧,畢竟它除了持有華福證券的股權外,還同時持有興業銀行和興業證券的股權。

  別人恐懼我貪婪。興業證券這邊,也開始學著華福證券進行總分體系的建立,比如在投行和債券業務條線,進行分公司的下沉,要求各分支大作投行承攬營銷,給分支機構下承攬指標。

  別人貪婪我更恐懼。華福證券就把自己的總分體系,進行了升級,要搞分公司綜合金融,比如要求投資經理要經紀、投行、資管啥都能做等等之類的。

  只是如今監管已發布投行內控指引,其中明確規定券商的分公司只能做承攬營銷,不能做承做執行。這讓就興業證券總分體系的效果大打折扣,畢竟興業銀行的各網點如今仍是被華福駐扎。至于華福證券的綜合金融,不知對投資經理的升級進行的怎么樣了,就想問問你們對華信債和康德新債的事,具體是怎么看的。

  一直到現在,這兩家都喜歡藍的券商,仍在繼續用銀行的方式對自己進行重造或者升級,但最終誰能更領先一步呢?一家的官方口號是“共同興業”,而另一家則直接就叫“興業”。

  這個答案,一目了然。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張譯文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3-21 三美股份 603379 --
  • 03-18 亞世光電 002952 --
  • 03-14 震安科技 300767 19.19
  • 03-14 永冠新材 603681 10
  • 03-13 新諾威 300765 24.47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