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1月20日消息,“新技術對金融的影響與變革”2019新春論壇于1月20日在北京舉行,論壇主題為“新技術對金融的影響與變革”。中國銀保監會創新監管部處長蔣則沈出席論壇并發表演講。
蔣則沈從歷史的角度來討論金融科技的問題,他認為,現在經濟社會發展,體現為三個周期相互影響、疊加互動:科技周期、經濟周期以及金融周期。
同時,蔣則沈表示,技術發展進步及其影響不可回避,金融業也概莫能外,需要關注和面對以下趨勢,加強準備和應對:一是人口全面互聯網化。二是技術積累了一定周期達到可應用階段時,普及速度很快,有一定突發性。三是金融服務和具體互聯網場景的融合是金融行業尤其是商業銀行需要面對和思考的命題。
最后,在總體概念層面的討論之余,蔣則沈提到,金融科技未來將需要更多進一步細分領域的研究和討論。
以下為發言實錄:
很高興有機會參加這次研討活動,聽到前面領導和專家們的發言深受啟發也獲益匪淺,特別是從大歷史角度討論金融與科技問題,我認為是一個很有必要的視角和思維方式。
金融科技從2016年金融穩定理事會(FSB)提出定義到現在,已經過去近三年的時間了,金融科技這一概念未來走向是什么,是停留在抽象化的總體定義層面,還是“落地”演化為更多細節性探討,值得我們思考。此前,從2013年開始我們對“互聯網金融”的概念進行熱烈討論,但也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仍無法廓清“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內涵和規范外延究竟是什么,到了2015年以后整個討論走向另外一個方向。所以,金融科技的本質是什么?它是對社會經濟運行中的一類現象做出的簡單標簽化的陳述,還是同歷史相比有著特殊化、深層次的影響性,甚至改變金融業的業務模式,解決長期性的金融難題?這些都需要將金融科技“抽象化”的討論進一步推進為“具象化”的分析。
從個人很不成熟的一些想法出發,分析科技進步與金融創新發展二者之間的關系,可以從周期性、漸進性和選擇性三個角度思考。
首先,從周期性來看,也是一種站在歷史的角度來討論金融科技的問題。人類社會進入近現代以來,技術進步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妨視為三個周期疊加的推動結果。第一個是科技周期,第二個是經濟周期,第三個是金融周期,三個周期都不是相互孤立隔離的,而是相互影響的。科學技術的周期演變,新技術的創造涌現以及波動,對經濟金融的影響越來越直接,越來越顯著。技術對全球和世界經濟的深遠影響,使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技術周期的問題,技術創新并不是一個平滑的線性發展過程,有著突破性技術的出現,也有技術的瓶頸和停滯期,有著新技術集中涌現爆發的階段,也有相對平穩沉寂的階段。不同的技術周期對于經濟和金融的創新影響也是有差異的。因此,金融科技作為經濟現象和金融現象,也不可能超越技術周期的運行,獨立實現突破性發展,而是需要尊重技術變革、演進和波動的規律。
其次,從漸進性來看。技術對人類經濟和金融影響是個漸進的過程。技術不是平等、同時地影響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不同行業對新技術的敏感性和適用性也是不同的。新技術發展變革過程中,一般會首先影響技術密集型的行業,進而逐漸或間接影響到技術不是敏感的行業。
第三,回到金融業本身,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和運行規律,金融業對于技術周期的跟隨,以及技術的應用是具有選擇性的,不是所有技術,即使它本身是一個很好的技術,即使它處于一個可應用的階段,都會立刻對金融行業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在許多情況下,金融業對于技術的應用要求是苛刻挑剔的。記得2006年參加過的一次金融業新技術交流會,有兩家初創企業介紹了兩個引人關注的技術模式,一個是二維碼技術,一個是指紋支付技術。兩個創業公司充滿激情介紹了他們的商業模式,并展望這兩項技術的應用將徹底替代實體銀行卡。在現場其展示的技術邏輯和商業邏輯是清晰可信的。但經過十幾年的檢驗,這兩個商業模式應用到我們實際生活當中,沒有對實體銀行卡產生完全替代。原因在于這家企業的指紋支付的模式沒有解決商業銀行出金動賬操作的風控要求與依賴第三方機構的指紋比對進行身份核實的矛盾,銀行保管客戶資金安全的嚴苛義務,與核驗客戶身份真實性的自主性需求,導致通過第三方進行預留指紋和比對核驗在風控上“不可行”或“不可信賴”。另外一家公司介紹了二維碼技術模式,與現在二維碼應用已非常接近。但從2006年到2013年,二維碼在國內的實際推廣使用卻經歷七年的時間。這七年實際上是二維碼支付所需要的設備、網絡、社會需求、客戶使用習慣等要素所需要的一系列積累準備時間。在2006年,還沒有3G網絡和智能手機,所有二維碼的生成、掃碼受理等環節需要重新搭建物理和業務環境,這是一個龐大產業鏈的重構。而到了2013年,隨著智能手機和電子支付的普及,人人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實現二維碼生成和掌握自己的手持掃描設備,二維碼支付才具有了具體應用的條件。
技術影響社會、經濟,也就必然影響金融業,金融業對技術的應用從來沒有停滯過,未來也會隨著信息化進程不斷推進。面向未來,有三個方面的趨勢值得關注并做出準備。
一是人口的全面互聯網化。這個趨勢從目前來看,人口互聯網化已經不是50%、60%的問題,未來可能是100%的問題。這就意味著商業銀行面臨所有的客戶行為實際上是互聯網的行為,而不再是簡單面對面的行為,這可能需要重新思考構建金融的服務模式和方式,以及相應服務準確性、及時性、安全性和成本經濟性的問題。
二是技術積累了一定周期具備大規模應用的條件時,往往具有很快的普及速度。這種快速普及容易形成“先發優勢”和“寡頭格局”。金融行業應用技術普遍比較謹慎,在面對技術應用的“突發性”和“壟斷性”特點時,在戰略準備和介入時機等方面都需要深入思考。
三是需要關注金融業務和具體場景的融合。在互聯網環境下,客戶使用一個APP時都希望所有功能服務放在統一的APP完成。傳統物理網點服務模式下,相對于其他服務場景,銀行服務獨立運行、獨立空間、獨立操作的環節設置如何與互聯網環境有機結合,取得安全與效率的平衡,也需要新的思考。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陳鑫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