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六十年的歲月變遷,成就了六十年的滄桑巨變,在這段注定被歷史銘刻的經濟發展軌跡上,我們努力尋找這樣一批人:他們是新中國經濟的榜樣和力量,曾經站在經濟浪潮的風口浪尖。
他們制定政策,殫精竭慮,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指明方向;他們學識淵博,敢于真言,為中國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他們富于創新,膽識過人,為中國經濟的發展開天辟地。
這樣一批人,我們稱之為:新中國經濟“浪尖上的舵手”……
李四光,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者和領導人。他畢生從事地質科學的研究和教育事業,成就卓著,蜚聲海內外,是我國冰川學研究的奠基人。
建國之初,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同不法資本家打了一場經濟仗。陳云是這場經濟仗的總司令。那么陳云他又是怎樣指揮打這場經濟仗的呢?
1980年初冬,任仲夷和正在擔任國家輕工業部部長的梁靈光,受命于黨中央,調往廣東省工作。5年執棒廣東,政聲綿遠。
1978年4月,一位兩鬢花白、身材高大的老人踏進了廣州珠江江濱的合群路大院——中共廣東省委。他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輩革命家習仲勛。
榮毅仁,1916年5月生,2005年10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江蘇無錫人。開創了中國第一個對外開放的窗口。曾被陳毅副總理譽為“紅色資本家”。
朱镕基及中國政府的經濟改革,包括政府和管理機構職能轉化以及國有企業改革對中國非同尋常的、長期而穩定的經濟騰飛作出的杰出貢獻。
劉鴻儒被譽為金融界一位富有遠見和改革勇氣的“學者型官員”,其生命中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中國金融改革的前沿陣地上忙碌著。
成思危節約時間,看書學習是出了名的。精通7門外語,早年學習化工,后赴美國學習管理學,被譽為“中國風險投資之父”。
2002年,龍永圖還是外經貿部部長助理時,已成為實際上的中國復關談判第四任主談代表。龍永圖對談判對手常常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61歲的國家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人們對這個自稱“國家財產的看門狗”的官員感到親切,并且習慣了“李鐵面”的稱呼。
作為國家開發銀行的掌門人,陳元與開發性金融結下不解之緣,成為中國開發性金融的開拓者和先行者,被譽為“最有現代金融理念的銀行家”。
雷曼兄弟的這份報告將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稱作是一名“堅定的改革者”。困難橫亙,但攻堅進程不可逆轉。
學者出身的周小川,在金融圈的名望和影響力是勿庸置疑的。作為經濟專家型人才,他既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又有很高的學術成就。
2006年12月27日,低調的尚福林從農業銀行來到中國證監會,接替卸任的第四任主席周小川,坐到了證監會主席這個路人皆知的“火山口”上。
馬寅初懷著“強國富民”的理想支持進步,崇尚革新,致力于中國經濟問題的研究和經濟人才的培養。是中國最早研究西方經濟學的著名學者。
中國現存的經濟學家里,再沒有人有他對中國經濟體制產生這樣的影響:在中國最重要的兩個經濟體制建設階段,他都曾親身參與設計。
于光遠是中宣部里最有錢的人,也是最不在乎錢的人。他是中國當代思想解放運動和改革開放的重要參與者和見證人。
孫冶方,原名薛萼果。性格似竹,有清秀雋逸的風骨,寧折不彎的品德,不擇瘠壤的生長毅力,虛懷若谷的心胸襟懷,橫而不流的高風亮節。
中國思想家 經濟學家 顧準(1915.7.1—1974.12.3),上海人,著名思想家、經濟學家,中國最早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第一人。
劉國光教授是當代中國最著名和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多年來,他潛心于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和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的理論研究,成就非凡。
董輔礽提出的關于再生產數量關系的數字模型,被譽為“中國經濟成長論的代表”。他不僅是一個理論上的先行者,更是一個積極的實踐者。
吳敬璉對中國不規范的資本市場的真言與批評,讓他贏得了人們的尊重,因而被稱作“中國最有良心的經濟學家”。
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
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蕭灼基蕭灼基把自己喻為“土鱉飼養員”。海歸指那些從國外留洋回來的,而土鱉則是我們自己培養出來的。
厲以寧說:“一個經濟學家,當他的研究成果被決策機關采納而變成國家政策的時候,那種欣慰是旁人無法理解的。”
“中國最具影響力的10大經濟學家”之一;樊綱,曾經年少成名,20世紀90年代初就與魏杰、劉偉和鐘朋榮一起被稱為“京城四少”。
林毅夫出任世銀首席經濟學家將更進一步轉變世銀與中國的關系。林毅夫是首位在世界銀行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獲得如此高職位的中國人。
2004年,郎咸平用最為傳統的財務分析方法,痛陳國企改革中的國有資產流失弊病,質疑某些企業侵吞國資引起巨大的影響,被稱之為“郎旋風”。
袁庚的名字總是和“老革命”、“改革先鋒”、“政治家”的頭銜緊緊地連在一起。袁庚是“近代招商之遺脈,當代深商之肇始”。
建國40周年之際,王進喜與雷鋒、焦裕祿、史來賀、錢學森一起被中共中央組織部命名為“建國以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產黨員優秀代表”。
對于眾多的人來說,他們知道和認識曾憲梓,卻是從一個領帶名牌——“金利來”開始的。曾憲梓現為金利來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霍英東是一生愛國的香港慈善家,過去數十年里,霍英東用作慈善的捐款超過150億港元。對于推動教育工作出錢又出力。
多年來,王選始終站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被譽為“當代畢昇”、“有市場眼光的科學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先驅”。
“傻子瓜子”的創始人年廣久出生于1937年,小時候就失去了父親,在安徽蕪湖一家人靠乞討、擺小攤糊口,年廣久早早地就學會了街頭叫賣。
馬勝利1984年承包石家莊造紙廠,被稱為“承包國有企業的第一人”。1987年承包全國一百家虧損造紙廠,組建“中國馬勝利紙業集團”。
汪海,最早提出“不走官場走市場”的企業家,一個最早帶領企業“下海”、“出海”、“上山”闖市場的企業家,一個最早提出創名牌的企業家。
柳傳志希望能夠將自己多年的管理經驗成功復制到其他企業身上,在成就別的企業的同時,將自己變成一個成功的投資家。
郭鳳蓮回憶說:“參加了第一線的勞動,那就是奮不顧身地要干,就是一個字,干……而且當時想的社會主義就是這樣,這就是建設社會主義。”
華為正重復當年思科、愛立信等卓越的全球化大公司的歷程,并且正在成為這些電信巨頭“最危險”的競爭對手。
王永民自我白描是“一介書生,半個農民”,座右銘是“科學是一本永遠也寫不完的書”,行為準則是“愛國、務實、創新”。
30年前,小崗村的18家農戶為了能吃飽飯,“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率先實行了“包產到組、包產到戶”。
自擔任招商銀行行長以來,馬蔚華始終把“創新”二字貫穿于發展之中,他導演了招商銀行近年來“網絡化、資本市場化、國際化”的三出大戲。
張瑞敏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與西方現代管理思想融會貫通,“兼收并蓄、創新發展、自成一家”,創造了富有中國特色、充滿競爭力的海爾文化。
魯冠球于70年代末期創建了萬向,他把當時的一個生產農業機械的小作坊,發展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為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提供零部件的OEM。
劉氏四兄弟:劉永言,劉永行,劉永美(陳育新),劉永好。寓意:言行美好。兩歲時老三劉永美由于家庭生活困難,被過繼到陳耀云家,改名陳育新。
劉長樂被尊為“佛商”,當選“中國企業領袖”,被稱傳媒“智者”和“大亨”,是香港人傳說中的“神秘的大佛”。
過去,他“賣掉萬科”;現在,他禪讓權位,這就是王石,創立并領導著一家優秀的地產公司,但他本人并非公司的所有者。
張慶偉27歲與中國航天結緣,31歲時被任命為長征二號F火箭的副總設計師,成為當時航空航天工業部里最年輕的副總師……
1990年12月18日晚上,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前夕。交易所籌備組負責人、第一任上證所總經理尉文淵坐在剛剛裝修完的交易大廳,心里一片茫然。
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個人股份設立“老牛專項基金”,成為“中國捐股第一人”、“全球華人捐股第一人”。
身為“新東方”校長的俞敏洪,經常到北美考察訪問,每次當他到附近的中餐館就餐時,剛一落座,就會有幾十個人站起來,同時稱呼他“俞校長”。
尹同耀自信地拿起自主創新之劍,用一種與生俱來的“狂妄”,讓奇瑞在汽車業制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第一個自主品牌的發動機……
從巨人漢卡到巨人大廈,從腦白金到黃金搭檔,史玉柱是具有傳奇色彩的創業者之一。事業的跌宕起伏、世間的是非議論……
李寧當年這個結果不但空前,幾乎也是絕后了,創造了世界體操史上的神話,從此被譽為“體操王子”。1988年漢城奧運會后退役,并進入了商業界。
李書福先生作風民主、辦事果斷。決策前他能集思廣益、博采眾長,一旦決策則意志堅定、雷厲風行,不達目標誓不放棄。
“有一種成功叫撤退,有一種失敗叫占領”——這是熱播電視劇《潛伏》中的一句經典臺詞,但身陷囹圄的黃光裕并沒有參悟其中的道理。
這家“倒過來看世界”的互聯網公司,就成了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的領軍企業。觀察者將之定義為,“本土智慧與美國思維交鋒,極其耐人尋味”。
“高饒事件”時被認為是高崗的“五虎上將”之一,下放北京市第一和第三建筑公司工作,后又調任國家經濟委員會政策研究室負責人。
梟雄倪潤峰,豪氣沖天。在鼎盛時期,他與張瑞敏并列為中國商業的旗幟。他的霸氣讓長虹從西南一隅發出了民族的聲音。
在過去240天里,劉紹勇所做的最大努力,就是在全球航空運輸業哀鴻遍野之際,讓自己差點被處以“極刑”的老東家——東方航空公司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