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到2010年,中國與印尼、文萊、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建成自由貿易區,90%的商品貿易都將取消徵收關稅.到2015年,中國將與老撾、越南、柬埔寨和緬甸建成自由貿易區。
服務:東盟國家的企業將獲得進入中國服務市場(如企業服務和旅游業等)的優先準入待遇.反之亦然。
貿易:中國-東盟2010年貿易額目標為2,000億美元,2008年和2005年分別為1,926億美元和1,130億美元.這將使中國-東盟成為繼歐洲經濟區和北美自由貿易區之後的第三大自由貿易區。
涵蓋人口:東盟5.6億人,中國13億人。
摘要:自由貿易區,簡稱自貿區,是指區域內兩個或多個經濟體,在WTO承諾的基礎上,相互逐步取消絕大多數產品的關稅和非關稅措施,開放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市場和投資市場,實現貿易、投資的自由化。自由貿易區域內的國家通過相互開放市場,建立密切關系,擴大相互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合作。
又稱自由區、出口自由區、自由關稅區、免稅貿易區、免稅區、自由貿易港、自由市、自由工業區、投資促進區及對外貿易區等。指在主權國家或地區的關境以外,劃出特定的區域,準許外國商品豁免關稅自由進出。實質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關稅隔離區。狹義僅指提供區內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貨物的進口豁免關稅的地區,類似于出口加工區。廣義還包括自由港和轉口貿易區。
自由貿易區按類型分為:商業自由區和工業自由區。前者不允許貨物的拆包零售和加工制造;后者允許免稅進口原料、元件和輔料,并指定加工作業區加工制造。
1995年~2002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年均增長15%。
2003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達到了歷史性的782億美元。比上一年增長42.9%。
2004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早期收獲計劃實施,下調農產品的關稅,到2006年,約600項農產品的關稅降為零。
2004年底:雙邊簽署了《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標志著自由貿易區建設進入實質性執行階段。
2005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文萊、印尼和菲律賓時提出,到2010年,中國和東盟雙邊貿易額達到2000億美元。
2005年7月20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協議》降稅計劃開始實施,中國和東盟的7000種產品在大幅降低關稅、免配額以及其他市場準入條件進一步改善的情況下,更加順暢地進入對方市場,這有利于東盟國家的產品擴大對中國市場出口,也有助于中國企業以更低成本從東盟進口原材料、零部件和設備。
由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3國組成,三國于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達成一致意見,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國領導人分別在各自國家正式簽署。1994年1月1日,協定正式生效。
1972年7月,歐共體6國瑞典、瑞士、奧地利、葡萄牙、冰島、列支敦士登和芬蘭簽訂逐步建立起自由貿易區。挪威于1973年5月加入。隨著歐共體的擴大而擴大,1981年和1986年,希臘、西班牙先后參加。
美洲自由貿易區的設想是在1994年美國邁阿密西半球首腦會議上提出的,目的是于2005年初在西半球建立一個世界上面積最大、年GDP總值達14萬億美元、擁有8億人口的自由貿易區。
是亞太地區最具影響的經濟合作官方論壇,成立于1989年。1989年11月5日至7日,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新西蘭和東南亞國家聯盟6國在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舉行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首屆部長級會議,這標志著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