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會議講座 > 中國—東盟自貿區1月1日啟動 > 正文
1、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需要
當今世界經濟有兩大顯著特點:一是經濟全球化,一是區域經濟一體化。近些年來,區域經濟一體化風起云涌,發展很快。WTO的成員國基本上都與其它有關國家建立了自由貿易關系。迄今為止,向WTO通報、正在生效、以自貿區為主的區域貿易安排已達到238個。其中,80%以上是在近10年內簽署的。WTO預計,到2010年底,全球范圍內的自貿協定有可能達到400個。自由貿易區比多邊貿易體制實施更高水平的開放,是世貿組織最惠國待遇的一種例外。自貿區已經成為重組世界經濟格局的重要方式,也已成為很多國家參與世界貿易自由化、開拓國際市場、促進國內改革的重要選擇。
中國和東盟成員都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有限,經濟增長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度高,全球經濟的變動會對其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正是為應對經濟全球化中的負面影響和應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應運而生。
2001年4月,中國與東盟成立了自貿區聯合研究小組,并于當年10月提交研究報告,作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決策的依據。聯合研究小組“根據GTAP模型的測算,如果雙方建成自由貿易區,東盟對中國的出口將增長48%,中國對東盟的出口將增長55.1%。建立自由貿易區之后,中國和東盟國家的GDP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東盟國家的GDP增幅為0.9%,總量增長54億美元;而中國的增幅為0.3%,總量增長為22億美元”。
聯合報告在分析中國和東盟間建立自由貿易區的經濟利益和挑戰時,提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無論是從人口、GDP還是從貿易總額來看,它均是發展中國家所組成的最大自由貿易區,建立自貿區將極大地促進地區的穩定和發展。
2、中國與東盟關系密切發展的需要
中國與東盟國家有著建自貿區的良好基礎。
一是,山水相連,息息相關,相互間有著悠久的傳統友誼和相似的歷史遭遇。
二是,資源稟賦各具優勢,產業結構各有特點,互補性強,合作潛力大。
三是,在國際社會事務方面有著廣泛的共同語言和共同利益,對經濟發展有著對穩定和增長的共同愿望。
四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積極改善和發展與東盟及其成員國的友好關系,相互間政治關系、經濟關系不斷有新的發展,尤其是自1991年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伙伴關系以來,相互間合作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為此,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中國與東盟國家及時做出了正確的戰略決策:積極發展和密切相互間的經貿合作,建立自貿區。
3、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促使
1997年,東南亞遭受金融危機后,中國對受危機打擊的東盟各國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中國政府頂住巨大的壓力,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確保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幫助東盟國家最終克服了金融危機。中國在危機中表現出的負責任鄰國的風范贏得東盟各國的普遍好評,與中國的關系迅速改善和發展。
經歷金融危機后,東盟更加明確了地區需要加快經濟一體化,以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來防止危機的再次發生和沖擊,中國是一個可以信賴的合作伙伴,因而選擇和中國建立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即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為必然而積極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