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債賣給誰?“財政赤字貨幣化”把鍋炸了

國債賣給誰?“財政赤字貨幣化”把鍋炸了
2020年05月20日 10:20 中國新聞網

  國債賣給誰?“財政赤字貨幣化”把鍋炸了

  最終的貸款人,最終的買單人

  來源:國是直通車

△ (資料圖)國債 中新社發 徐勁柏 攝△ (資料圖)國債 中新社發 徐勁柏 攝

  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疫情沖擊之下,國債擴容、赤字率提升,勢在必行,大把國債賣給誰?

  賣給央行!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近日提出“財政赤字貨幣化”。核心內容是,中國人民銀行在一級市場,以零利率直接購買國債。具體而言,抗疫特別國債的預算規模可以考慮達到5萬億元,分次發行,由央行零利率直接買入。

  話音未落,立即炸了鍋。央行原副行長吳曉靈、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等紛紛反對。

  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紛紛攘攘之中,爭論的焦點主要包括:

  財政赤字貨幣化,會否影響央行獨立性、會否引發通脹;

  現行國債發行機制、貨幣政策是否有效;

  財政赤字貨幣化如何突破法律制約。

  劉尚希4月27日提出“財政赤字貨幣化”至今,財政、金融界的專家學者已經爭辯了20多天。

  國債應該賣給誰?

  全國兩會召開在即,赤字率、抗疫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減稅降費等對沖疫情影響的積極財政政策核心數據,獲得全國人大審議批準后,就要付諸實施。

  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多年,其中的核心選項當屬減稅降費。劉尚希說,減稅降費不能“永遠在路上”,不能不停地減下去,必須考慮財政的承受能力。1-4月,全國財政收入同比下降14.5%。其中,稅收收入下降16.7%。疫情沖擊下,半數以上省份的地方財政收入下降幅度超過10%,同時又有大量剛性支出。只能通過發債彌補。

  國債賣給誰?劉尚希說,央行在一級市場,以零利率直接購買。這比向市場直接發行5萬億元國債,或未來征收5萬億元的稅收更有利。

  反對者堅持,應當繼續面向市場發行國債。姚洋認為,目前國債利率在3%以上,老百姓和銀行機構是有意愿買的。國債能發得出,沒有必要讓央行直接到一級市場購買國債,直接通過財政部發行國債即可。

  劉尚希說,面向市場發債,會產生擠出效應。政府用的錢多了,市場主體包括銀行的可貸資金就相應減少。政府大規模發行國債,還會拉動市場利率上升。但對企業來說,現在急需降低融資成本、降低實際貸款利率。

  警惕通膨還是通縮?

  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財政、貨幣不分家,國家奉行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不加區分的調控政策。為此,我們付出了慘痛教訓。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財政可向中國人民銀行借款透支。不受限制的政府財政透支,導致中國人民銀行經常被動增發貨幣,直接導致物價上漲。1994年全國零售物價上漲了21.7%。

  反對者擔心,財政赤字貨幣化會讓央行淪為財政的提款機。央行直接印鈔償還債務,引發通脹惡果。極端者還搬出了民國惡性通脹的歷史教訓。

  但劉尚希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日本等發達國家實施超級量化寬松政策,   沒有引起通脹,反而擔憂通縮。貨幣數量的增加,沒有直接導致通脹。以貨幣數量論作為政策制定的理論基礎,以貨幣數量的多少去衡量流動性是否充裕,容易導致政策判斷失誤。

  劉尚希堅信,宏觀環境越是高度不確定,經濟越是通縮,傳統貨幣政策的空間就越小。這也是國外貨幣政策為什么突破傳統另辟蹊徑的原因。近年來我國生豬帶動CPI上行,是供給問題,不是貨幣問題。4月份PPI,環比下降1.3%,同比下降3.1%,降幅比上月擴大。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這一點。

  現有貨幣政策失靈?

  劉尚希認為,傳統貨幣政策的空間快沒了,將遭遇天花板。4月末,M2增長11.1%;4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3.0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42萬億元,流動性也很充裕。但這只是表面現象。

  自2018年以來,央行基礎貨幣被動收縮,迫使央行降準來擴大貨幣乘數,擴大商業銀行可貸資金。但降準的空間還有多大?準備金率必須保持一定水平,才能避免系統性風險。世界平均水平大概是13%。我國的現實是:法定和超額之和的準備金率大概是14%。

  一季度我國GDP下降6.8%,各行業大都下降,但金融業增加值卻增長了6%。這如何解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降低還是提高了?金融業一枝獨秀,只能說明金融交易在增長,但實體交易在萎縮。劉尚希認為,這意味著貨幣供應增加了,但擴大的只是金融交易。

  但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認為,貨幣政策工具沒有失靈,效果依然很好,中國也沒有像歐美發達國家出現強勁的流動性偏好陷阱,貨幣政策的空間依然很大。此外,不到60%的債務率、不到3%的赤字率,也讓中國擁有足夠的財政政策空間。

  央行原副行長、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長吳曉靈說,銀行貸款的能力和意愿均在,傳導機制一直順暢。2007年至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資產負債表增長115%,帶動信用擴張413%,M2增長319%。這說明傳統的貨幣銀行學理論并未過時。

  劉尚希明確表示反對。我國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對大企業是暢通的,對國企是暢通的,但對幾千萬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來說是不暢通的。這個問題已經討論了好多年,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奇怪的是,自從提出“財政赤字貨幣化”后,反對者堅稱“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順暢”。

  “不到一個月,就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

  歷史經驗失靈?

  作為反對者,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搬出了歷史經驗。他說,近20年,我國的財政貨幣政策實踐總體來看是成功的,我們并未采取財政赤字貨幣化的政策,仍能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有效控制住通貨膨脹的幅度,并且有效控制住通貨緊縮的周期,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

  一言以蔽之:現行財政、貨幣政策無需傷筋動骨,作出根本性改變。

  但劉尚希并不認同。他說,我們受到的疫情沖擊,不是一場“小病”。我們要對國家長期發展的基本面充滿信心,但光喊信心、不采取舉措就是空談。我們應該及時采取與“大變局”“大沖擊”相匹配的大規模政策舉措、全面深化改革,不能按照老的政策框架、按照原有的政策路徑思考問題。

  疫情之下,受到沖擊最大的是中小微企業、個體經營者和低收入階層。在這樣的巨大沖擊下,需要向社會公平傾斜。劉尚希相信,無論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要唱獨角戲都難完成“六保”。2015年以來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比下降,證明沒有財政政策的協同,單靠貨幣政策無法真正幫助幾千萬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

  部門利益之爭?

  反對者擔心,財政赤字貨幣化的口子一開,以往通過各項改革對國有企業、地方政府建立起的約束機制,立即化為烏有,對市場經濟體制的沖擊貽害無窮。

  除了隱憂,財政赤字貨幣化還直接挑戰現行法律。

  《中國人民銀行法》明確規定,“中國人民銀行不得對政府財政透支,不得直接認購、包銷國債和其他政府債券。”

  倘若實施財政赤字貨幣化,就要修改法律。李禮輝強調,修改法律,必須慎之又慎,嚴上加嚴,切不可因一時之急而轉變長遠之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根本性進步是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恰恰就是貨幣數量論設定的前提。

  任何法律都要與時俱進。劉尚希說,若以是否違法來判斷學術命題和對策建議的正當性與合理性,那許多改革也就不要討論了。

  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進行了一場財政赤字是否有害的爭論。“赤字有害論”是當時大多數人的觀點,認為財政必須平衡,不能搞財政赤字。現在來看,赤字有害還是無害?赤字并不意味著無度,凡事都是有度的。

  “財政赤字貨幣化”也不是“無度”的,必須通過全國人大審查批準才能實施,不是財政部門想怎樣就怎樣。

  劉尚希說,國家利益面前,沒有部門利益。央行的獨立性還是要看國家的整體需要,央行并非“國中之國”。我國的央行表面上看是國務院的一個行政機構,實際是在國家預算體系之外,自己賺錢自己花,更像是一個央企。就此而言,我國央行的獨立性其實很強。

  央行是最終的貸款人,財政是最終的買單人。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蔣曉桐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5-27 浙江力諾 300838 --
  • 05-26 浙礦股份 300837 --
  • 05-21 宇新股份 002986 39.99
  • 05-21 三峰環境 601827 6.84
  • 05-21 德馬科技 688360 25.12
  • 股市直播

    • 圖文直播間
    • 視頻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