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曹中銘
新發審委審核從嚴,將派生出兩大“紅利”。 其一是將倒逼發行人提升信息披露水平。信息披露不透明,往往會遭到發審委委員的問詢,如果回答不當,對于成功過會將產生很大的變數。如果發行人提高信息披露質量,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那么問詢會減少,無形中將提升其通過的機會。
從10月17日新發審委召開第二次發審會至11月16日,其正式履職剛好滿月。期間共計有52家企業上會,其中,31家獲得通過,16家被否,5家暫緩表決,通過率為59.62%。整體而言,新發審委已經在市場上樹立起審核從嚴的形象。當然,這只是新發審委一個月的表現,而其短期的表現,并不足以說明任何問題。如果將時間拉長些,比如半年或一年,市場才能摸清新發審委的“底數”。
新發審委在市場上樹立審核從嚴的形象,主要體現在幾個時點上。比如新發審委自10月17日正式履職以來,截至10月31日,審核25家公司的IPO申請,其中,6家被否,3家暫緩表決,16家獲得通過,10月份IPO通過率僅為64%。去年1至9月份,新股IPO審核通過率高達93.21%,今年審核從嚴,前三季度IPO通過率為80.99%,下降超過10個百分點。此次下降至64%,讓市場大跌眼鏡。客觀上,64%其實不算什么。11月7日,6家企業上會,1家通過5家被否,通過率只有16.67%,這一結果讓市場相當詫異,也讓眾多投行產生恐慌,審核從嚴的陰霾彌漫于各投行中。但11月14日,同樣是6家企業上會,結果4家通過,1家被否,1家暫緩表決,市場上又充滿了IPO審核高壓態勢放緩的輕松感。
其實,新發審委一兩次甚至一個月的審核結果,只是單次或階段現象,討論這類現象并無多大的意義,我們更應該看到新發審委所帶來的變化,而所謂的審核從嚴,其實都隱藏在這些變化中的。
比如新發審委不再“唯利潤論”。IPO審核時有一個3000萬元凈利潤的隱形門檻,上會企業凈利潤低于3000萬元的往往不予以通過,但新發審委不再“唯利潤論”,年實現凈利潤低于3000萬元的企業有成功過會的,而年凈利潤高達1.7億元甚至超過4億元的,也有被否的案例。高利潤不再是IPO審核的“護身符”,實際上是說明審核更加嚴格。又如,新發審委在重點關注發行人的持續盈利能力、財務數據真實性、關聯交易、信息披露、內控制度等方面的同時,以往常常被忽視的募投項目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前景,以及新增產能的消化能力等又成為關注的重點。審核的“外延”擴大了,說明審核涉及面更廣了。再如,如今的新發審委,在提出問題時,細節都不放過,問得更細,也問得更尖銳了;以往保代能夠代為回答,如今都不行了。所有這一切,都是審核從嚴的寫照。審核從嚴背景下,IPO通過率下滑再正常不過了。
客觀上,IPO審核從嚴,亦是市場倒逼的結果。一方面,去年下半年開始,新股加速發行,市場對于新股質量充滿疑慮。審核從嚴亦是對市場疑慮的正面回應。另一方面,近些年來,在巨大利益誘惑下,造假上市案例頻現,像云南綠大地、萬福生科、欣泰電氣等,個個都是造假的“高手”。這些企業能夠“躋身”于資本市場,盡管發行人與保薦機構等難辭其咎,但作為最后一道把關人的證監會發審委,沒有為市場把好關,同樣是值得商榷的。因此,吸取以往的教訓,做好市場的“看門狗”,履行好把關人的職責,是新發審委的責任所在。
筆者以為,新發審委審核從嚴,將派生出兩大“紅利”。 其一是將倒逼發行人提升信息披露水平。信息披露不透明,往往會遭到發審委委員的問詢,如果回答不當,對于成功過會將產生很大的變數。如果發行人提高信息披露質量,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那么問詢會減少,無形中將提升其通過的機會。
其二將倒逼保薦機構提升其職業勝任能力。IPO審核不過關,意味著此前保薦機構的努力將付之東流。有鑒于此,保薦機構今后報送項目時,顯然不能再唯業績論、唯利潤論。與發審委委員一樣,保薦機構也必須關注發行人的持續盈利能力、財務數據真實性、關聯交易、信息披露、內控制度,以及募投項目的必要性與合理性等多個方面。以往那種胡子眉毛一把抓,弄到籃子就是菜的搶項目方式將不會有市場。而且,IPO審核趨嚴,通過率降低,對保薦機構本身的實力也是一種考驗。那些沒有競爭能力,服務體系不完善,風險管理能力較差的投行,或存在淘汰出局的可能。
(本文作者介紹:獨立財經撰稿人 在三大證券報等多家媒體發表文章數百篇)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