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機構 三板富
數天前,有個新聞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港交所也在籌劃新三板。但無論是香港證監會還是香港市場都不買賬。香港證監會公開指出:檢討創業板去向前,不宜開通。是啊,香港創業板的一堆爛事至今都看不到解決的希望,港交所連創業板都玩不好,拿什么來玩新三板?
數天前,有個新聞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港交所也在籌劃新三板??粗箨懙男氯灏l展勢頭迅猛,港交所也開始心癢癢。
港交所的扛把子李小加說:咱也搞個新三板玩玩如何?
小加同學的想法很簡單:為保IPO(新股融資)全球第一。
李小加說,一個最理想的市場,應該讓好公司很容易上市融資,也能迅速把爛公司清理出局,即可以加快殼股、殭尸股等“退場”機制。
不過,李小加的這個想法被調侃為天真,并被噴了一鼻子灰。
無論是香港證監會還是香港市場都不買賬。香港證監會公開指出:檢討創業板去向前,不宜開通。
是啊,香港創業板的一堆爛事至今都看不到解決的希望,港交所連創業板都玩不好,拿什么來玩新三板?
那個亞洲的納斯達克 如今老千橫行
有人說,深交所的創業板是十年磨一劍,越磨越鋒利;而香港的創業板則是從備受追捧到一潭死水,一路向“夕”。
說起香港的創業板,很多人都會拿“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這樣的比喻來跟大陸的創業板做比較。
1999年,香港創業板開板,港交所將其定位于主板市場以外的一個完全獨立的新的股票市場,與主板市場具有同等的地位。
跟所有新興板塊在成立伊始都受到市場追捧一樣,香港的創業板個股不但招股時反應熱烈,而且上市首日的表現也是出盡風頭。
當時的香港創業板,也有一個偉大的目標:亞洲的“納斯達克”。
但是將近15年的發展,并沒有使得香港的創業板越來越接近目標,而是每況愈下。
2000年,由于受到美國納斯達克暴跌的影響,香港創業板長期以來被認為是“IT板塊”的風險也逐漸暴露。前期暴漲的科技網絡概念股泡沫悉數爆破,連帶創業板指數一路下挫。
與此同時,香港創業板本身的弊端也在逐步顯現。香港創業板由于監管措施不到位,使得市場老千股橫行,一些沒有資產只有概念的企業也企圖謀求上市蒙混過關。
在股市低迷時期,港交所為了刺激創業板的吸引力,在2008年大大簡化了轉板的規則,這無疑是“自尋死路”的一招。
轉板流程一簡化,創業板市場本身吸引力不足,大量優質企業源源不斷流向主板市場,不少新興企業更把在創業板上市當成了主板的“跳板”,更有新股上市只為“賣殼”賺一筆。
港媒將香港創業板痼疾總結為“四大毒瘤”:股權高度集中,成交疏落,股價暴漲暴跌,“啤殼”嫌疑。
于是,積重難返的香港創業板就在逐步的自我迷失中漸漸喪失了最初的優勢,淪為如今雞肋一般的尷尬處境,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所以,當李小加再提新三板雄心時,很多人就問了:小小一個創業板,歷經15年,從明日之星淪為今日雞肋,前路迷茫,港交所拿什么再弄一個新三板。
小加同學,你拿什么來弄新三板?
對于小加同學的言論,香港金融服務界立法會議員張華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本港應先做好創業板,現時很多二三線股份都出現大上大落,甚至有些1日暴跌50%至60%,應先整頓好創業板,再去考慮第三板。
是的,眾所周知,港股市場一直有“老千股市場”之稱,問題之嚴重,恐怕不亞于A股。
而大陸經濟學家許小年也曾經公開玩笑說新三板“騙子成群”。從這個角度上看,大陸的新三板和港股市場還是蠻有“異曲同工之妙”。
問題是,港交所哪有底氣跟新三板搶生意?很明顯的一點是,新三板已有的優勢,港交所給不了。
從數量上看,新三板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全國性交易所,而港交所卻未必能夠容量超過6000家企業同時掛牌。
要知道,東方choice數據顯示,香港創業板成立15年來掛牌企業也僅為232家,而整個港股市場的上市公司總數也只有1885家。
再者,大陸的新三板掛牌成本低,時間短,流程簡單,很多處于成長期的企業就因為新三板這樣的低門檻而得以進入資本市場,這也是新三板的核心優勢。
另外,新三板的融資功能也是港交所無法比擬的。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不服氣,大陸的新三板你有啥啊,要估值沒估值,要流動性沒流動性,融資還成問題。
問題是,新三板現有的問題,港交所你們家一個都不少啊。
1、低估值,掛牌費用高,再融資水平低
香港創業板的市盈率低一直備受詬病。網絡上的公開資料顯示,納斯達克的平均市盈率在三十倍左右,而現在大陸A股市場也有二十幾倍的市盈率。香港創業板市場的平均市盈率卻僅為十倍左右,有的市盈率甚至低至2-3倍。
至于再融資,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新三板總融資額為1213億元,2016年以來截至到3月17日,新三板已經有702家公司發行股份704次,成功融資323.63億元,今年融資速度明顯加快。
2、流動性問題
新三板如今每天的成交量都在10億左右,很多人都吐槽這還不如A股幾只優質個股一天的成交量。但跟香港創業板相比,新三板的日均成交量還是明顯高于香港創業板。
香港創業板成交量多年來一直偏少,2014年創業板全年日均成交額為6.7億元,不足主板的1%。而且在貨源歸邊下,一般創業板公司的交投,不多于公司整體交易額10%。
3、退市制度
從目標上來看,大陸新三板和香港創業板都想成為東方的“納斯達克”。但很明顯,單從退市制度看,香港創業板和新三板一樣不達標。
數據統計,成立23年來,納斯達克上市企業中有1.3萬家已退市,2008年以來掛牌數量始終保持在3000家左右。新三板卻鮮有摘牌之說。至于港股,退市這個詞反而不像一個褒義詞。據媒體報道,2015年企業在香港股票市場被迫退市的比例比歐美國家要低很多,大概就是1%的股票。
事實上,港交所想籌劃新三板的構思本意與香港的創業板并沒有太大的實質性不同,但香港創業板已成雞肋,如今再籌劃設立新三板,多少有點打臉。
畢竟,新三板只有一個,港交所想學,可能目前還沒那本事。
(本文作者介紹:三板富是國內專注于新三板全產業鏈的最大垂直服務平臺。歡迎關注三板富公眾號:sanbanfu123)
本文為作者獨家授權新浪財經使用,請勿轉載。所發表言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責任編輯:駱珊珊 SF176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