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新周期的討論,出現了宏觀研究員普遍反對,行業研究員普遍舉證的現象,宏觀研究應多做調研、少閉門造車。
近期混改再次升溫,帶來主題投資機會。預計油氣領域將是第三批混改試點的重心。此外,軍工、民航、通信三大行業混改機會尤為突出,進入第三批混改名單幾率仍然很大。
新周期的核心是從產能過剩到供給出清、剩者為王、行業集中度提升,行業龍頭資產負債表持續修復,新5%比舊8%好。
短期內并不會大量資金流入,對于國內股市而言更多的是帶來信心上的提振,以及對外開放帶來股市對內市場化改革預期,其意義可類比2001年中國經濟加入WTO。
國內廣譜利率已經提前抬升,提前量充足,沒有必要再跟隨。國內需求端二次探底,宏觀經濟環境不支持貨幣政策繼續收緊。為保匯率而加息的必要性下降。
相比“全部停止再投資”的方式,美聯儲更可能采取“部分停止再投資”的策略,以減少縮表對金融市場的沖擊。也就是說,縮表的速度將顯著慢于之前估算的上限。
如果大家想“一帶一路”在過去兩年是怎么披荊斬棘地推進的,是怎么不斷地超預期的,大家就完全可以想象雄安新區的未來。
重點關注四大機會主線:轉移北京非核心功能,帶來周邊地區發展;交運基建先行,利好軌道交通、港口及相關基建鏈產業;落后產能去化,推動產業集中度提升;京津冀專項督查升級,帶動環保產業發展。
為了防止資本外流、避免外匯儲備在3萬億美元之下繼續快速下跌,中國央行在更嚴苛的政策空間之下,恐怕不得不被動地跟隨美國提升利率,但不是傳統地提高存貸款利率,而是策略性地“結構性加息”。
在防風險和匯率貶值壓力并存的情況下,宏觀調控所倚重的工具已由貨幣政策轉向財政政策。我們結合“兩會”《政府工作報告》《財政預算草案》以及財政部長肖捷記者會的最新信息,梳理分析2017年度財政政策。
2017年工作總基調是穩中求進,經濟求穩、改革求進。《報告》提出,2016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為完成翻番目標,我們預計2017-2020年均6.5%是底線,2017年實際GDP增速6.7%,名義GDP增速可能在10%左右。
我們對未來的看法非常簡單,我后面要講的觀點不是說未來半個月、一個月的觀點,而是我們對未來這半年、一年的總看法,這個看法是什么呢?我們對今年的經濟和股市比市場要樂觀一點。
幾大經濟體同時討論減稅議題,一方面表明大國之間制造業成本、國際貿易的激烈程度在加劇,另一方面也再次證實了我們的前期判斷——在全球流動性短期面臨拐點的同時,主要國家操拿的政策工具已然轉向財政政策。
近期A股交易量縮至新低、持倉投資者數量跌破5000萬接近2013-2014年上半年水平,經過錢荒、債災、加息等沖擊,A股不僅走勢平穩,而且在開年迎來開門紅,說明A股調整筑底比較充分,個股行情開始向板塊行情蔓延,2017年有望迎來結構性牛市行情。
在經濟周期中,存在著一種典型的從下游到中上游的需求逐次傳導和行業景氣先后波動的現象,即“行業景氣輪動”現象。未來一段時間正是“中游崛起”的黃金時期。行業景氣輪動,王者歸來。
在經歷了2年多的實踐以來,央行的全新貨幣政策框架正日漸清晰:通過調整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及對應的利率走廊,將逐漸成為央行價格型調控的主要手段。上調公開市場利率是新貨幣政策框架下的真加息。
中國政府長期實施“控制大城市規模、積極發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中小城鎮化戰略,土地供給向三四線城市傾斜,與人口向大都市圈集聚的趨勢背離。由此形成了人地分離、土地供需錯配,這是房價泡沫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