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香港站站長 彭琳
香港船王董浩云、第一任特首董建華父子執掌逾半世紀的東方海外,牽扯著香港眾多頂級豪族往事,霍英東、李嘉誠都曾經是其股東及重要支持者,它更是李嘉誠及其紅顏知己周凱旋的“紅娘”。
香港回歸20周年的一星期后,是香港特區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的八十大壽。
在董建華八十歲的第二天,由他的父親——香港“船王”董浩云創辦,并由董建華、董建成兄弟先后執掌,擁有70年歷史的龐大航運王國東方海外(00316-HK),宣布計劃出售給多年來的合作伙伴——國企中遠海運控股(01919-HK)。這一筆收購涉及總金額高達492.31億港元,每股78.67港元,比東方海外上周五收市價60港元高出31%,以董建華家族目前持股68.7%計算,可從其中收取338.24億港元。
而收購方中遠海運,在成功買入東方海外之后,則將占有全球航運11.5%的市場,躋身全球三大航運公司。
兩位“白武士”:霍英東、李嘉誠
東方海外尋求出售傳聞已久,這次宣布也完全在市場預期之內。事實上,隨著技術的進步,全球航運業過去數十年經歷巨大變遷,上世紀全球不少大小“船王”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財力雄厚的大型集團與聯盟。
浙商董浩云20世紀20年代起從事海運業,30年代中期他創辦中國航運信托公司,合并了大量民營輪船公司,中國航運信托公司在1941年3月于香港注冊成立,1946年8月,董浩云又成立中國航運公司展開歐洲遠洋貨運業務,1947創辦復興航業公司。到了60年代董浩云的船隊迅速擴張,被譽為“香港船王”,1973年東方海外實業有限公司在香港掛牌上市。
上世紀80年代,董浩云長子董建華剛剛接手東方海外,就遇上了全球航運業大衰退,另一船王包玉剛選擇在此時“上岸”,將九龍倉轉為以房地產為主。但東方海外卻斥資26億港元收購英國大型輪船公司,不久又增資收購董氏家族旗下公司,發行大量優先股,到了1985年9月,東方海外負債逾15億美元,并宣布在交易所停牌尋求債務重組。
由于債務過大,重組難以推動,此時與中國內地關系密切的霍英東突然出手,宣布投資1.2億美元(約9.36億港元)于董氏家族旗下新的造船公司及集裝箱業務公司。盡管霍英東不久后透露這筆資金并非自己真金白銀拿出來,而是來自中國內地銀行的支持,自己僅是“代理人”,但一筆巨資和霍英東對公司的信心,為東方海外的投資者打下了一劑“強心針”,推動重組順利完成。到了1990年,東方海外成功清償了所有債務。
不過僅僅幾年后,東方海外又遇上了債務難關。這一次渡過難關的支持者則是后來的香港首富李嘉誠,更引來了他與“紅顏知己”周凱旋的一段情緣。
1992年,周凱旋認識了董建華的表妹張培薇,并進入東方海外旗下的公司工作。此時東方海外正在籌建北京王府井東方廣場,需要尋求眾多地產商的投資,負責一系列工作的周凱旋只花了5分鐘,就說服李嘉誠投資這一項目,兩人也由此相識,周凱旋不久成為了李嘉誠的“紅顏知己”。
此時東方海外再度深陷債務難關,李嘉誠此時出手買下價值約1.75億港元的可贖回優先股。根據約定,李嘉誠有權在1996年底以每股5.6港元向董氏家族換取相當于6%的東方海外股份,也可以在到期時要求董家贖回。直到1996年,東方海外的股價一直低于5.6港元的換股價。盡管如此,李嘉誠依然情愿以高于市價的價格換股成為股東,成為東方海外的重要支持者。直到董建華獲選為特區第一任行政長官,李嘉誠為了避嫌,才售清了全部持股。
鋪路中遠海運全球航運巨頭
自從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經濟復蘇遲緩,加上空運成本不斷降低,令航運業運力過剩問題持續,至今未能恢復元氣。東方海外今年3月公布的去年全年業績顯示,股東應占虧損達2.19億美元,合港元17.1億。中遠海運本次求購東方海外,開出溢價31%的豐厚條件,相當于東方海外1.4倍市帳率(PB),被輿論質疑條件似乎過分優越。
但事實上,中遠海運為了收購東方海外已經歷了超過半年的競爭,對手據悉還包括臺灣長榮海運,法國達飛等巨頭,今年初傳出的出價為40億美元,而昨日宣布的最終收購價格逾60億美元,足可見競爭之激烈。
在全球運力過剩,海運經營困難,公司一年出現十多億虧損的情況下,東方海外為何還能如此搶手?
上個世紀的“船王”時代已經過去,但并不意味著航運行業時代的終結。目前全球集裝箱航運依然擁有超過每年1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只是行業的競爭從眾多大小公司的“混戰”,轉為了“大魚吃小魚”模式,由于航運涉及資金量大,周期性強,債務繁重,實力較為單薄的中小型公司越來越難以負擔,但實力雄厚的航運巨頭則無一不在迅速擴張、跑馬圈地之中。市場份額進一步向頂級航運商集中,全球航運第一大集團馬士基(包含漢堡南美)占據了19%的市場份額,地中海航運占14.7%,法國達飛占11.1%。
此前馬士基收購德國的Hamburg Sud;法國達飛以34 億坡元(約192 億港元)收購新加坡淡馬錫旗下的“東方海皇”;日本三家公司川崎、商船三井及日本郵輪合并旗下集裝箱業務。國企中遠洋及中海運則在一年前也完成合并,成為了全球第四大航運公司,市場占有率超過8.5%,近期還收購了哈薩克斯坦斯坦霍爾果斯東門無水港24.5%股權、上港集團15%股權以及西班牙Noatum港口51%股權。
截至2016年底,東方海外船隊總運力為57.5萬個標準箱,占航運市場份額接近3%。如果成功收購,中遠海運屬下集裝箱船隊總運力合共將超過290萬個標準箱,經營船隊超過400艘,成為全球第三大航運公司。東方海外更加寶貴的資產,是其遍布全球的航線、港口資源,完成收購后中遠海運的全球網絡將得到極大的擴張,配合“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進一步提升其作為全球航運巨頭的地位。
港口重心轉移上海深圳廣州
香港過去曾是全球最重要的港口,一度高居全球集裝箱吞吐量最高港口許多年。然而面對成本上漲以及中國內地沿海運輸權逐步開放,香港港口的黃金時代顯然已經過去,近年逐步下跌到全球第五位,而上海、新加坡、深圳、寧波舟山港等則紛紛崛起。香港2016年集裝箱吞吐量僅1981萬個標準箱,相比之下,上海港則超過3700萬個標準箱,連續7年高居全球第一。
在香港集裝箱吞吐量中,與中國內地之間的轉運過去占到40%以上,極大的原因是過往內地沿海運輸權的限制,禁止外國船舶在內地港口之間運送貨物,香港因此成為中轉地,隨著內地不斷放寬港口運輸限制,內地的港口城市將逐漸占據區域核心港口的地位,香港作為轉運樞紐的角色不斷淡化。
內地上海、廣州、青島等港口成長穩定,整體的海運行業也正在逐步復蘇之中。匯豐銀行近期報告指出,未來內地的鐵礦、煤炭需求強勁,干散貨的需求較大,預期到今年底需求量將提升3.1%,增長可持續至2018至2019年,而干散貨運價也將改善,航運運費指標波羅的海指數(BDI)在2017年將可上升52%。摩根大通今年也看好航運業,尤其偏好集裝箱貨運業務,認為行業受惠于集運業趨向平衡,進入旺季業務出現明顯改善,而運費上升則將抵銷成本上漲。
對于中國的港口和航運企業而言,下一個成長周期性機遇正在到來。而這一次的機遇對于香港的航運企業而言,與中國企業結盟乃至結為一家,取得新的廣闊平臺,或許才是最精明的選擇。
(本文作者介紹:北大畢業后赴港留學,任職多年,貼身體驗國際金融中心枯榮動蕩。)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