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程實、錢智俊
以十九大為起點,2018年中國經濟將步入新時代,并有望在三個維度實現質變。第一,周期演進將具備新韌性。第二,改革開放將挺進新縱深。第三,全球治理將創造新機遇。
“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以十九大為起點,2018年中國經濟將步入新時代,并有望在三個維度實現質變。第一,周期演進將具備新韌性。依靠供給側改革紅利釋放、系統性風險消解和政策工具效能提升,中國經濟將在2018年完成長周期筑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第二,改革開放將挺進新縱深。國企混改、金融市場開放和區域協同聯動有望實現關鍵突破,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持續抬升,培育中國經濟的超長周期反彈潛力。
第三,全球治理將創造新機遇。2018年,立足于全球復蘇“換擋提速”的有利環境,中國有望通過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由外及內地支持改革開放深化,把握綜合國力崛起的歷史機遇。展望新時代,中國經濟增長韌性強勁、政策空間充裕、比較優勢顯著,國企改革、消費升級、“一帶一路”、新經濟等結構性投資機會依然值得期待,因此我們對中國經濟繼續持有謹慎樂觀的前瞻判斷。
周期演進呈現新韌性
2018年,中國經濟周期將繼續演進,“減速增質”步入白熱化階段。在此狀態下,中國經濟的長周期筑底將成為年度主題,“新韌性”有望成為階段主角。本輪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的傳統韌性主要依靠需求側刺激、加大要素投入實現,因此僅是外部政策的暫時托底,而非內生增長的根本筑底。2018年,三大支柱將共同構建中國經濟的“新韌性”,進而實現真正的長周期筑底和新舊動能轉換:
第一,供給側改革紅利漸次釋放。經過2016-2017年的連續攻堅,“三去一降一補”、政府“放管服”等供給側改革成效正在顯現。從生產效率看,2017年前三季度,中國工業產能利用率升至76.6%,同比增長3.5個百分點,同期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同比上升0.51個百分點。
這表明,通過清理“僵尸企業”、簡政放權和削減稅費,中國實體經濟的生產效率和盈利能力得到大幅修復。從利潤分布看,2017年前三季度,中國市場的制造業上市公司凈利潤占所有上市公司凈利潤比重季均為25.8%,較去年上升3.53個百分點,而金融保險業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占比則相應下滑3.07個百分點。
并且,制造業、批發零售業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高達47.28%和46.41%,遠高于金融保險業上市公司的6.29%。由此可知,金融體系讓利實體經濟的趨勢不斷強化,中產崛起驅動下的消費升級和制造業高端化發展動力強勁,有望進一步打開產業升級空間、培育新經濟增長點。
第二,系統性風險逐步消解。內部層面,在金融“去杠桿+嚴監管”的持續作用下,系統性金融風險已經在多個層面得到有效抑制。2017年1-10月,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和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的總增量震蕩下行,存量之和占社融規模的比重漸次萎縮,表明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增長放緩,資金鏈條的過度擴張得到遏制。
同期,非銀金融機構的貸款累計減少3075億人民幣,累積降幅波動上升,表明資金脫虛向實成為趨勢,金融空轉現象明顯減弱。外部層面,隨著人民幣匯率在雙向波動中步入長期穩定軌道,匯率驟貶并沖擊國家金融安全的威脅漸行漸遠。得益于預期管理機制和逆周期因子的引入,人民幣企穩預期成為市場共識,資本外流壓力衰退,推動中國外匯儲備連續9個月反彈。
此外,今年10月中國無評級美元債的發行利率創下亞洲新低,國際評級機構對中國主權信用的評級偏誤由此被證偽。綜合而言,當前內外部風險局勢穩步向好,不僅將鞏固中國經濟的內外部均衡,也將為新時代的中國經濟“質變”提供更加充裕的政策空間。
第三,政策工具效能提升。除了改革紅利與風險治理,為穩定中國經濟長周期筑底進程,需求側管理的老辦法依然必要。新時代下,老辦法正在遵循新思路,煥發出更高效的政策影響。一方面,以系統性搭配解決總量問題。2018年,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工具將不局限于“穩增長”的單一目標,而是更加重視治理各類發展陷阱。
通過提升社會保障、改善民生和促進分配公平,抑制兩極分化和階層固化,更深次地激活國內需求和經濟活力,同時也進一步夯實社會安全網,為深化改革開放所引致的摩擦性成本提供緩沖墊。
另一方面,以精準化工具解決結構問題。憑借定向降準、公開市場操作、精準扶貧等創新工具,2018年的財政、貨幣政策有望進一步凸顯精準化趨勢,著力優化市場流動性、產業發展、區域發展的結構布局,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政策支持,并避免“大水漫灌”引致的系統性風險。
改革開放挺進新縱深
2018年,立足于“新韌性”的堅實基礎,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將從三個層面出發,向新的縱深挺進。國企混改、金融市場開放和區域協同聯動將成為重中之重,有望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持續提升和正向溢出,為中國經濟的超長周期反彈培育潛力和空間。
首先,改革深度突破。2018年,國企混改的落地將處于改革全局的中心位置,有望開啟提速攻堅模式。從可行性看,得益于2017年中國經濟的超預期反彈,國企盈利能力和財政狀況大幅改善,疊加社會安全網的相對穩固,有能力沖破利益藩籬、處置歷史遺留負擔,適宜的改革機遇不容錯失。
從迫切性看,淘汰過剩產能的深化空間有限,下一階段唯有推動國企混改的實質性突破,重塑微觀激勵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傳統經濟的供給效率,穩定持續地降低企業杠桿水平和債務風險。并且,由于國有企業主要聚集于產業鏈中上游,因此國企混改的推進,亦將紓解要素市場和產業鏈條的結構性扭曲,為下游新經濟的發展松綁減負。
我們認為,以十九大為新起點,2018年國企混改有望加速落地并初見成效,一批標桿性改革案例將大概率出現,并為后續改革提供可復制的經驗范式。
其次,開放縱向拓寬。根據央行報告[1],2018年,中國資本項目開放將步入第三階段,側重完成長期安排,以加強金融市場建設為支柱,先開放流入后開放流出。在這一節點,中國適時放寬金融領域外資持股限制,正是如期邁出了開拓而關鍵的一步。對外而言,此舉有望加速中國金融業與國際體系接軌,推動中國金融機構的綜合化經營和國際化發展,通過“引進來”,最終實現中國金融“走出去”。
對內而言,引入優質的外部投資者,有助于打破金融改革的利益藩籬,提高中國金融機構和資本市場的治理水平與運營效率,優化金融體系引領改革開放、服務實體經濟的資源配置作用。中國金融市場發展水平的提升,配合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完善,將為人民幣資本項目開放的有序推進奠定基礎。
最后,區域協同聯動。2018年,區域政策將成為改革開放的放大器和傳導鏈,增強中國經濟增長的包容性和平衡性。以長江經濟帶為一體、京津冀與粵港澳為兩翼的區域發展骨架將逐步完善,發揮區域協同聯動效應。
一方面,打破行政區劃的束縛,助力新興業態的自然發展;另一方面,發揮沿海地區對內陸腹地的輻射作用,強化與鄰國的次區域合作,提高中國經濟的整體開放進程。2018年,這一戰略舉措有望加快兌現改革開放的政策紅利,帶動增長極西行和擴散,并與各地區新經濟發展形成共振,尤其是粵港澳、云貴贛等區域的增長動力有望出現顯著的邊際提升。
全球治理創造新機遇
2018年,全球復蘇的“換擋提速”強勁而又危險,全球治理公共品的國際需求趨于擴張。中國有望順勢而為,進一步從全球治理的“跟隨者”轉變為“引領者”。在積極推動治理體系變革、提供國際公共品的同時,主動優化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為綜合國力的長期崛起贏得歷史機遇。我們認為,2018年,三大機遇有望由外及內地支持改革開放深化:
其一,石油人民幣體系。2018年,財政、債務、匯率等多重風險將交匯于主要石油出口國。重壓之下,沙特、巴西等國有望效仿委內瑞拉的先例,加速石油貿易“去美元化”進程。由此,石油人民幣體系將迎來質變機遇,以石油計價結算產生的龐大貨幣需求,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跨越式發展,扭轉人民幣結算與計價、儲備相背離的跛足局面。
其二,“一帶一路”建設。2018年,隨著全球多元化漲潮趨于強勁,“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所蘊含的發展機會,將匹配中國對外資本輸出的投資需求,倍增國際產能合作和區域一體化的內生動力。隨著沿線經濟政策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區域供給側改革的迫切需求,將匹配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行優勢。互聯互通有望持續深化,以優化沿線區域的要素配置,政策協同有望漸次增強,以承接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正向溢出。因此,2018年“一帶一路”建設有望加速推進,并為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提供有力支撐。
其三,中美新型大國關系。短期來看,民粹勢力驅動的“美國優先”政策將加劇中美貿易摩擦。但是長期來看,受制于雙方“大而不能倒”的相互依存性,務實重利的特朗普政府有望化貿易壓力為合作動力,突破往屆政府的政策桎梏,拓展兩國經貿再平衡的新空間。2018年,以中美全面經濟對話為機制基礎,以中美制造業合作基金、美國液化天然氣開發等項目為發力點,中美BIT協議、高新技術合作等核心問題有望取得制度性突破,進而從外部助推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
2018,中國經濟步入新時代
2018年,中國經濟將在新時代迎來質變:周期演進具備新韌性,改革開放挺進新縱深,全球治理創造新機遇。以此為基礎,2018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重心將呈現三重換擋:第一,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供給側改革的政策紅利有望漸次釋放,并通過國企混改和國際產能合作持續增強;第二,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中產崛起和消費升級支撐的新經濟將成為增長新引擎;第三,從總量增速轉向民生福利,經濟增長效果更加側重補足民生短板、促進分配公平和提升社會保障。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判斷,2018年中國經濟將進行長周期筑底,經濟增長有望保持穩健。經濟增長率預計為6.9%,通脹率預估值為2.2%。2018年,中國供給側改革將穩步推進,取代需求側管理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政策工具。積極的財政政策有望適時精準發力,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則將長期延續,保持“短期不松、長期不緊”的特征。宏觀審慎監管將維持強勢,金融領域“嚴監管+去杠桿”的政策基調不會放松,堅守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展望新時代,中國經濟增長韌性強勁、政策空間充裕、比較優勢顯著,國企改革、消費升級、“一帶一路”、新經濟等結構性投資機會值得期待,因此我們對中國經濟繼續持有謹慎樂觀的前瞻判斷。
(本文作者介紹:工銀國際研究部主管,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領域為全球宏觀、中國宏觀和金融市場。)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