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程實、涂振聲、王宇哲
2018年香港經濟的強勢復蘇有望延續,增長率預估值為2.7%,通脹水平將略有提升,預估值為2.2%。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作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香港軟實力雄厚,主要體現為法制健全、產權保護有力、社會安全、政府透明度高。回歸二十年來,香港經濟在振蕩中顯示出特有的韌性,年均增速明顯高于全球發達經濟體。2017年,借力于全球強勢復蘇和內地穩健增長,香港經濟增速有望達到3.5%。
展望未來,同舟共濟的“獅子山精神”將助力香港乘風起航,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合意搭配:多元化漲潮是香港發展的“天時”,作為開放經濟體,香港將受益于全球經濟的內生增長,尤其是金融業隨著全球市場的回暖明顯復蘇;內外聯通的橋梁作用是香港發展的“地利”,在新時代的中國經濟藍圖中,香港將扮演多重角色,充當推進國家戰略的前沿高地、內地金融市場開放的重要通道、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人才優勢、金融優勢、寬松的移民政策是香港發展的“人和”,在新的全球化浪潮中,香港社會的包容性和吸納性將進一步彰顯,創新實力、科技產業化水平有望逐漸提升。
香港經濟:競爭力來源于軟環境
香港是全球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回歸二十年來,經歷了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世紀之交互聯網泡沫破滅、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等風雨洗禮,香港經濟在振蕩中顯示出特有的韌性。1997-2016年期間,香港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3.4%,明顯高于同期全球發達經濟體2.1%的年均增幅。
香港的收入水平也不斷上升,自2004年再次超越全球高收入經濟體后,2016年香港人均GDP與高收入經濟體水平之比達到1.25,列全球第14位。軟環境建設是香港競爭力和吸引力的主要來源。作為全球重要的金融與商業中心、國際航運與貿易中心,香港法制健全、產權保護有力、社會安全、政府透明度高。根據美國Heritage基金會對法治水平、市場開放度、監管效率、政府規模四個維度的綜合評價,香港經濟自由度長期排名全球第一。在世界經濟論壇的競爭力排名中,2017年香港也以89.8分高居榜首。
天時:順勢而為迎復蘇
香港經濟與全球同步復蘇,通脹水平相對穩定。2017年,全球經濟復蘇態勢明顯,貿易保護退潮,資本流動回升。作為小型開放經濟體和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香港從本輪全球復蘇環境中受益頗多。據IMF的最新預測,2017年香港經濟增速有望達到3.5%。今年以來,香港的通脹走勢穩定,前三季度CPI月均同比增速為1.43%,大體延續了去年以來的下降態勢,之前連續數年的通脹壓力進一步緩解。從香港綜合類CPI的構成來看,自2016年4月權重微調以來,住屋(34.3%)、食品(27.3%)、雜項服務(15.8%)、交通(8.0%)、耐用品(4.7%)的權重之和超過90%。受到房地產相關開支持續上漲的影響,住屋CPI同比增速有所反彈,但其余主要類別CPI同比增速相對穩定,特別是雜項服務價格增幅出現明顯下降。
香港的經濟增長與全球經濟周期聯動明顯,尤其與內地經濟走勢密切相關。從支出法來看,家庭消費占香港GDP約2/3,并同時受到資本市場財富效應和旅客訪港消費的影響。金融危機之后,訪港旅客消費促進香港零售市場復蘇,珠寶首飾、鐘表、名貴禮品、藥物和化妝品等成為消費亮點。近年來,內地訪港旅客占比一直居于高位,對香港的內需起到了積極的拉動作用。
香港經濟的對外依存度較高,2016年貿易占香港GDP比重為373%,而貨物貿易依存度就達到305%,其中內地與香港的兩地貨物貿易額貢獻超過一半。憑借著極低的稅率和便利的營商環境,香港也是亞洲吸收外來直接投資最多的經濟體之一,其2015年吸收外來直接投資達1750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二位。從資金構成看,內地是香港外來直接投資的第二大來源地,僅次于英屬維京群島,2015年累計FDI存量近4200億美元,占香港吸引直接投資累計存量的26.5%。
四大服務業是香港的支柱產業,金融業近年來復蘇明顯。香港產業結構相對單一,農業占GDP比重不足1%,而服務業占比不斷上升,最高時突破90%,其中四大支柱產業(金融服務、旅游、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占比接近六成。2013年以來,受益于全球市場的復蘇,香港金融業迎來了危機后的蓬勃發展。
2015年,金融服務業占香港GDP的比重從2012年的15.9%提升至17.6%,從事金融服務的就業人數占比也從6.3%上升至6.5%。從吸納就業的情況來看,2015年從事金融服務的就業人數僅占全部就業人數的6.5%,但人均增加值高達171.7萬港元,遠超其他服務業。
2015和2016年,港股連續領跑全球IPO市場,其中中資企業募集金額超過80%,中國經濟對香港資本市場的直接影響力可見一斑。截至2017年9月,港交所上市公司總市值超過4萬億美元,位列亞洲第三,全球第七。
地利:內外聯通架橋梁
搭乘工業革命和全球化發展的快車,香港憑借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與貿易中心之一。在“一帶一路”建設、人民幣國際化加速推進的大背景下,伴隨內地微觀崛起漸成趨勢、改革開放不斷深化,香港作為中國與全球連接點的“地利”更為明顯,并將成為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
我們認為,香港的地利之便在新時代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推進國家戰略的前沿高地。在歷史上,香港就曾是海上絲綢(瓷器)之路的中轉站。如今,在“一帶一路”建設的大藍圖中,香港無疑將再次成為中國深化區域經貿合作的重要驛站。憑借著優越的地理位置、發達的交通網絡、高效的服務體系、成熟的資本市場,香港所發揮的“超級聯系人”作用有望在貿易、物流、投融資等領域不斷凸顯。
二是內地金融市場進一步開放的重要通道。長期以來,香港都是中國融入全球的主要窗口,發揮了將國際資金“引進來”和國內企業“走出去”的橋梁作用,也是內地資本市場開放、人民幣國際化的試點。香港資本市場為加快金融開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實驗和緩沖渠道,憑借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途徑,中國資本市場得以與國際市場互聯互通,為進一步開放奠定了基礎。
三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香港位于中國經濟增長最具活力的珠三角地帶,加強與相鄰地區的合作,香港經濟可以發揮所長,并分享區域增長的紅利。2017年3月,李克強總理提出要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這是港、澳與內地深度融合的關鍵舉措,特別是有助于將其專長的服務業腹地進一步擴展。通過突破基礎建設、人口政策、專業服務認證等制度壁壘,香港與內地將實現人、物、資金、信息等要素的更充分流通,互動與合作將撬動珠三角地區的增長新動能,成為中國區域政策的亮點。
人和:包容吸納是關鍵
百年以來,香港一直是中、西文化的聚集地,移民接受度較高,社會包容性強。自回歸后,香港與內地全方位、深層次融合的趨勢在加強,不僅限于經濟、金融領域的聯動,在基礎設施、創新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也不斷增加。未來,國際化的香港有望在新的全球化浪潮中發揮引領作用。我們認為:盡管當前香港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發展相對滯后,但是憑借人才和金融優勢,香港的創新能力、科技產業化水平將逐漸提升。
內地與香港的經濟、金融聯動已漸顯成效。CEPA及其補充協議的簽訂,為內地和香港深化合作奠定了制度基礎。2016年,訪港內地游客超過4200萬人次,占全部旅客總數約75%,對香港的消費起到了積極的帶動作用。同時,香港也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最主要目的地。截至2016年,內地對香港直接投資占對外直接投資總量的57.5%,投資領域主要集中于香港的優勢服務行業,其中租賃與商務服務業(47.7%)、金融業(13.5%)、批發和零售業(13.3%)占比達75%。證券業方面,滬港通和深港通帶動了兩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特別是南下資金流進一步鞏固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今年以來,港股通的日均成交額占比一路攀升,9月已占港交所日均成交額的12.2%。
產學研合作與科技成果轉化將助力香港經濟內生增長。香港擁有多所全球頂尖大學和科研機構,教育和科研水平達到世界先進行列,極具競爭力的薪資和科研條件留住了一流的科研工作者,也吸引了大量內地學生來港就讀與就業。
在自身市場較小、缺乏工業基礎支持的情況下,香港在科研成果產業化方面固然有一定的缺陷,但我們認為,對高素質人才的吸納能力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前提,通過加強合作,香港的全要素生產率有望得到提升。與香港相比,內地有著廣闊的市場需求和相對完備的產業鏈,香港有望通過兩地間的產學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產業化。不難看出,無論是麻省理工學院將首個海外創新中心設立于香港,還是香港與深圳共同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都顯示了未來香港在產學研合作與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將走出一條新路。
吸納移民可以有效緩解香港的老齡化問題,為經濟持續增長提供支撐。IMF的的工作論文指出,亞洲地區在未來幾年將面臨老齡化加速和人口紅利的衰退。2050年,中國、香港、日本、韓國、泰國等經濟體的老年撫養比將達到全球最高的水平。為了有效延長人口紅利、緩解快速老齡化對經濟和社會的負面影響,加大外來移民是重要的解決方案。
我們認為,憑借著強大的軟實力、包容的社會氛圍、寬松的移民政策,香港在吸引外來移民方面獨具優勢。持續的移民將對香港工作年齡人口的下降提供巨大的緩沖。IMF的分析顯示,香港勞動年齡移民人口的輸入將對實際GDP和人均GDP增長提供顯著拉動,在2020-2050年期間,該影響的年均大小預計分別約為1%和0.3%。
2018: 香港經濟再蓄力
基于我們對香港經濟結構、特首施政綱領、與內地融合程度的研究,我們判斷,2018年香港經濟的強勢復蘇有望延續,增長率預估值為2.7%,通脹水平將略有提升,預估值為2.2%。
特首新的施政報告明確了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定位、新角色。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發展高增加值及多元經濟,包括開拓創新科技和創意產業等新經濟領域,這將為未來香港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特首也高度重視“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所帶來的機遇,這也意味著內地與香港的合作將邁入新階段。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即將落地,區內各城市群有望各取所長,形成制造業、服務業、娛樂業等多類業態的互補。
我們認為,基礎設施建設和創新科技發展是未來香港經濟內生動力的重要來源,也將是新一屆政府的主要著力點。2018年,隨著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的通車,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將初步形成,區域聯動的效果開始顯現。
2018年也有望成為新時代香港科技創新的標志性年份,創新創業、支持科技研發將成為新一屆特區政府長期的施政重點。根據施政報告,未來五年,香港本地研發總開支占GDP的比重將由0.7%增加至1.5%,即達到約450億港元/年的水平。政府還將啟動創投基金,為研發開支提供額外的稅收優惠,這也有望營造出鼓勵創新創業的新氣象。
(本文作者介紹:工銀國際研究部主管,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領域為全球宏觀、中國宏觀和金融市場。)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