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陳建奇
“新周期”作為解釋當前中國宏觀經濟走勢的一個角度或者一種觀點,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否需要在“周期”之前加上“新”字,則有待商榷,否則有著炒作概念之嫌,對讀者可能出現審美疲勞或者誤導。
伴隨“新周期”的爭議白熱化,要看清個中緣由,有必要對其產生的背景進行適當的回顧。去年以來中國經濟回升引發世界廣泛關注,有些評論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是基礎設施投資增加、房地產去庫存及汽車銷售等因素推動,不少專家認為今年以來伴隨著房地產調控及汽車市場的變化,2017年經濟增長預計可能放緩。
然而,2017年初以來中國經濟繼續保持擴張態勢,1季度增長速度比去年還略有提高,有些評論認為這是去年政策的滯后效應,認為上半年可能經濟會出現拐點,但最新發布的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保持6.9%的中高速增長,主要指標好于預期,中國宏觀經濟并沒有出現走弱的跡象,如何理解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態勢,成為社會亟待破解的理論與現實問題。
在中國經濟期待得到理論支撐的關鍵時刻,有些研究運用周期理論作出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周期的判斷,不僅解釋了去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的回升,更重要的是有助于預測未來宏觀經濟走勢,不少機構紛紛跟進,大肆宣揚新周期的觀點,并由此倡導新周期的投資管理策略,向社會宣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預期,預示宏觀經濟完成筑底并可能持續回升。
社會各界由此刮起了“周期”風,相關機構不斷充實支撐“新周期”判斷的各種證據,希望把“新周期”的觀點做實,在此背景下,很多場合都會聽到“新周期”的聲音,好像不談周期就不好意思了。然而,顯然這只是社會的一個側面,還有很多專家對此并沒有發表看法,有些專家或者機構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質疑,“新周期”究竟有哪些地方仍然值得探討,為什么社會對此看法并不一致?目前來看,“新周期”理論確實還有待進一步夯實。
首先,“新周期”的內涵在理論上尚未闡述清楚。什么是“新周期”,它與舊周期有什么不同。從現在來看,很多研究所謂的“新周期”,更多的表示以下兩層含義,一是表示中國經濟在經歷了多年低迷后新的一個周期的回升,這更多的是指時間上的新。二是中國新常態背景下的新周期,即中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以來的經濟周期,這種周期暗含著可能會出現與新常態之前經濟周期不同的特點,但究竟有什么新的特點,大多并沒有深入闡述。雖然上述觀點也有新的含義,但與理論創新顯然還有距離,簡單的冠之以“新周期”的概念,難以讓人信服。
其次,“新周期”仍難以完美闡釋當前中國宏觀經濟走勢。“新周期”的核心理論還是周期,表明經濟的回升有其內在的周期定律,經歷多年的調整之后必然出現回升的自我循環。然而,本次中國經濟回升是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宏觀財政貨幣政策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產業政策創新等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如果沒有這些政策調整,宏觀經濟是否還能出現回升呢?如果不能出現回升,那么周期的觀點能否站得住腳?即便仍然還有周期,但未來相關政策變化會如何影響“新周期”,這些問題顯然在當下還未得到完美的解答,這也就預示“新周期”理論有其局限性。
第三,“新周期”亟待進一步拓展至全球的范疇。“新周期”不管作為理論上的創新,還是作為經驗上的新概括,要形成共識就需要接受檢驗。雖然有些評論將“新周期”用于對中國宏觀經濟表現的闡釋,但能否將其擴展至全球,即“新周期”在全球的適用性如何?如果僅僅只能解釋中國某個特定階段,那么這種理論可能還有較多缺陷,至多稱得上假說或者猜想,要形成學術意義上的理論還有較大的差距,從這個方面看,其內在的問題還有待深化。
綜合來看,“新周期”作為解釋當前中國宏觀經濟走勢的一個角度或者一種觀點,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是否需要在“周期”之前加上“新”字,則有待商榷,否則有著炒作概念之嫌,對讀者可能出現審美疲勞或者誤導。對此,社會更加期待的是,能夠給出更為中肯的客觀的評估,有人認為需要對提出誤導性觀點的行為進行懲罰,比如相關學者退出業界,這可能會使得相關研究更加理性,但也可能出現負面影響,有些有潛力的經濟學家可能因此退出市場,如何打造既有百家爭鳴的試錯環境,又能讓學術環境更加理性務實,成為理論創新的兩難。
(本文作者介紹: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世界經濟室副主任、副教授。)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