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薛洪言
當然,有鼓勵就難免帶來歧視,拒收現金便是例子,針對這種衍生性做法,則需要輿論引導甚至法律介入進行糾偏。只是,這個鍋,無現金社會是不需要背的。
近日,針對部分商家拒收現金的行為,央行工作人員明確表態,商家拒收人民幣現金屬于違法行為。商家拒收現金的現象其實早已有之,相關新聞也曾見諸報端,只是作為極個別案例,并未引起關注。這次的事件正好趕上第三方支付企業的無現金城市周,難免容易讓人把兩件事情聯系在一起。那么,商家拒收現金,無現金社會該不該背鍋呢?
其實,一直以來,國家都鼓勵在經濟活動中減少現金的使用。1988年出臺的《現金管理暫行條例》明確提出“國家鼓勵開戶單位和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采取轉賬方式進行結算,減少使用現金”,對于企業單位,則明確規定只能在限定條件下使用現金且不能超過一定金額,否則便涉嫌違法。無他,現金支付難以追蹤資金流向,大額現金交易往往是灰色交易、非法交易的重災區。站在企業的角度,大額現金支付還會帶來防偽識別和現金存放等問題,通常也更傾向接受電子化交易。
對于小額零星交易,現金則具有不可替代的優點,最大的優點便是高度靈活性和場景普適性,不需要依賴第三方設備和網絡,可隨時隨地用于交易,適用于一切群體和幾乎一切小額場景。所以,今年初無現金社會的提法剛剛出來時,曾有記者朋友問,隨著移動支付越來越便捷,現金會不會消失?我的答案是不會,但比例會越來越低。
現金支付占比的下降的確是大勢所趨。回顧支付工具的演變歷程,從現金支付、刷卡支付再到近些年的快捷支付、NFC支付、掃碼支付,支付手段的電子化程度一直在層層深入,與技術也有了越來越深的結合。基于國內外的最新探索,很快還會出現基于生物識別技術的無人結算模式。隨著物聯網技術的進步和智能家居理念的普及,支付介質也有望進一步擴大化,從智能手機、智能手環發展到汽車、空調、電視、冰箱及其他智能家居,屆時,支付清算將在更廣泛范圍內實現數字化和虛擬化。
不過,天平有兩側,一側是現金,一側是電子化支付手段,天平可以從一側偏向另一側,但要循序漸進,也不能走極端。一方面,不存在完美的支付工具,再高明的技術支撐也難免存在Bug,這個時候,現金便是確保支付順利進行的最后一道安全墊;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場景的復雜性和客群的復雜性,一二線城市可暢行無阻的做法不見得適合縣域,一部分人(比如年輕人)追捧的支付方式也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選擇。
所以,技術進步并不能用來為拒收現金的行為辯護,相反,技術越是進步,越要尊重人們的選擇權。歸根結底,技術要服務于人的需求,要適應人們工具轉換的自然節奏,而不能反過來推著大家快步向前走。
這兩年,人工智能這個詞很是火爆,對于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們表達了兩種迥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人工智能會大大解放人們的雙手和大腦,給人類更大的空間和自由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一種則認為人工智能會帶來失業問題,某一天也許會取代人類。其實,歸根結底,還是一個選擇權和發展節奏的問題,節奏太快,難免問題多多、麻煩多多。
回到開頭的問題,既便單單從情理角度來看,在現金依舊是人們線下小額交易主流支付選擇的當下,商家拒收現金的行為于情于理也都是錯的,既無視客觀現狀,更剝奪了人們的選擇權。但鼓勵無現金支付并沒有錯,畢竟,鼓勵并非強制。
當然,有鼓勵就難免帶來歧視,拒收現金便是例子,針對這種衍生性做法,則需要輿論引導甚至法律介入進行糾偏。只是,這個鍋,無現金社會是不需要背的。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高級研究員。)
責任編輯:鄭洋洋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