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蔡凱龍
面對這些數字亂象,我們難道只能束手無策嗎? 單單靠目前的監管和懲罰機制,已經無法遏制住數字造假的勢頭,只能靠提高自己的辨識力。總結起來就是:“用常識、找權威、對標桿、做抽查”。
《人民的名義》是面照妖鏡,照出眾多數據造假的妖魔鬼怪。
現象級熱播劇《人民的名義》終于落下帷幕。據悉,該劇在六大網絡平臺上的播放量已突破210億。然而,年初IP大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網絡播放量有309億,《青云志》也有240億。這兩部其熱度和影響力遠不如《人民的名義》,然而數據如此驚人,為什么?
善良的吃瓜群眾都能看出其中端倪。沒錯,這里涉及數據造假。《人民的名義》出品方品牌總監王維嘉接受采訪時表示:“沒有買任何點擊率和收視率,對這部劇有信心”。該劇著實對得起“人民的名義”,用實際行動不作假,真是難得的一股清流。
對該劇的贊美越多,就越凸顯其中的可悲和無奈:誠實不造假,反倒成為難能可貴的品質。筆者曾經在由互聯網金融CEO組成的群組里,委婉指出一位業內老前輩的多項夸大的數據和與事實不符的表述,他的學生居然暴跳如雷,以“對長輩不尊”的名義踢我出群。權威可以扭曲真相,說真話反而是異類,這是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社會現象。難道像《人民的名義》劇中侯亮平這樣正直不阿的人,在現實生活中都快“絕種”了嗎?
中國互聯網數字造假亂象
數字產生在語言和文字之前。到了現代社會,即使有豐富的文字音像視頻,數字也仍然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工具和科學發展的基石。因為比起文字,數字更加客觀、純粹和直接,最重要的是數字更易于比較和衡量。數字的客觀性和可衡量性,卻不適用于中國互聯網業。因為《人民的名義》這面照妖鏡,僅照出中國互聯網業數字造假的冰山一角。縱觀整個行業,數據造假蔚然成風,甚至猖獗到令人發指的程度。
中國互聯網行業數字造假的范圍廣,主要集中在用戶數、點擊率、播放量、營業額和融資額。造假的形式五花八門,造假程度令人匪夷所思,經常突破人們的常識和底線。歷史上1958年“大躍進”的浮夸之風,個別地方“畝產萬斤”,那時候的數據造假是增加多少個百分點,現在互聯網數字造假則是膽大妄為到把數字翻幾倍甚至在數字后面直接加幾個零。
互聯網農業公司一畝田,曾經出現“9小時前老板采購了1073741.8235噸洋蔥”的交易信息,單筆107萬噸的洋蔥采購量已經超過了洋蔥盛產地區西昌每年30萬噸的產量。2015年9月原WE隊員微笑在斗魚TV直播的時候,顯示同時觀看人數13億,這意味著全中國男女老少同時放下手中任何事情一起上線看該直播。
類似這樣觸目驚心的數據造假的例子,比比皆是。“網絡上的點擊率90%都是有水分的。”北京某影視公司CEO說。中國互聯網企業數字不造假,就好比扶路上跌倒老人一樣,稱得上是一件壯舉和一種美德。也難怪國外投資界對中國互聯網企業數據總是帶著有色懷疑的眼光。
數字造假:利之所趨,危害無窮。
中國互聯網業的數字造假,其原因無非是有利可圖,因為獲利極高,成本極低。
行業已經過了高速增長期,互聯網盈利與增長模式已經深刻改變。曾經的人口和流量增長的紅利逐漸消去,行業現在處于用戶存量爭奪的下半場,競爭異常激烈。企業需要在產品、內容、服務和技術等方面有突出優勢才能從競爭對手中搶來用戶,這更加需要企業練好內功。很多企業為了報表好看, 融資估值高, 不惜走歪路和捷徑,選擇在用戶數,點擊率,融資額度等數字上造假。
選擇這些數據造假是因為:用戶數點擊率等數據屬于公司內部運營數據,外界很難去驗證,而這些數據又是衡量一個企業運營和估值的關鍵數據。二是這類造假數據萬一被揭穿,除了媒體不痛不癢的評論,造假企業不負擔任何實質后果。三是市場上有龐大和成熟的數字造假產業鏈,造假異常方便。
數字造假的根源在于社會誠信體系缺失和浮夸之風的盛行。在生活領域有食品藥品造假,危害大眾健康;在學術領域有論文學位造假,毀壞學術界的清譽;在互聯網業有數字造假,則扼殺了行業發展的源動力:創造力。
中國互聯網數字造假的直接后果就是:全社會對互聯網數字的不信任。虛假數據擾亂市場公平,導致具有創造力的企業無法得到市場和資本的關注。造假如此容易,劣幣驅逐良幣,誠信的企業反而生存不易。造假數據對行業的發展產生錯誤的價值導向,從而逐漸形成惡性循環,敗壞了行業風氣,助長行業泡沫,最終給行業發展帶來深層的傷害。
筆者曾經有一次參加財經意見領袖聚會,在座各位網絡財經紅人,無一不是粉絲和文章平均點擊率數以萬甚至十萬計,相比之下我只有千計的粉絲和閱讀量,顯得特別單薄。期間一位財經網紅跟我訴苦:“蔡老師,我也痛恨買流量刷點擊率,可是我跟您不一樣,您是業余愛好寫寫文章,可以無所謂這些數字,而我是全部身家都投入,背后有廣告商的考核,投資方的回報和下一輪的融資估值的壓力。我不買流量,別的競爭對手也會買流量,這關系企業生存。”他說的好有道理我盡無言以對。這聽起來似曾相識,侯亮平抓的腐官也曾說即使自己不貪別人也貪,自己只不過隨大流。數字造假已經成為行業默認的常態,嚴重影響行業健康發展。也難怪民眾對互聯網企業數字極其不信任。
識破數字造假:用常識,找權威,對標桿,做抽查
面對這些數字亂象,我們難道只能束手無策嗎? 單單靠目前的監管和懲罰機制,已經無法遏制住數字造假的勢頭,只能靠提高自己的辨識力。總結起來就是:“用常識、找權威、對標桿、做抽查”。
用常識:常識能迅速讓你看穿離譜的假數據。請大家記住這幾個常識性數字:2017年中國網民規模已達7.3億,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直播同時觀看人數過億實屬鳳毛麟角,只有央視春晚和世界杯級比賽有這種可能。居然有人把一般直播造假到13億,數字離譜到中國人口快不夠用了!
找權威:數字之所以能體現權威,在于它的客觀性。因此權威數字只能出自于沒有利益關系的主體。比如官方發布數字和一些值得信賴的第三方機構(大咨詢公司或者大會計事務所)的報告。唯一有利益關系卻屬于權威數字的是上市公司的公告,因為上市公司對發布的數字負有法律責任,受嚴格的監管。比如4月28日在紐交所上市的中國P2P公司信而富,這家公司上市申請書公開披露的交易運營數據,不敢參雜任何水分,成為中國P2P業不可多得高質量真實數據。
對標桿:行業的標桿或者龍頭老大企業,一般競爭壓力小,注重自身形象,不會大肆在企業數據上造假,因此他們的數據比較有參考價值。比如騰訊公布微信2016年底全球每月活躍用戶達到8.89億,微信支付用戶4億。百度地圖公布的下載量是5億。這些行業標桿數據相對真實,能成為評判同類企業數字真偽的標準。去年六月份WiFI萬能鑰匙宣稱自己有9億用戶,月活躍用戶5.2億。只要跟微信和百度的數字對標,便可看出它的水分不小。
做抽查:很多數字造假比較隱蔽,無法用常識、權威數字或者標桿數字來辨別,只能用抽查法。筆者曾經應邀主持一個大型互聯網金融活動中的圓桌論壇,在活動前和圓桌演講嘉賓溝通時候,我對其中一位初創公司CEO所宣稱其APP用戶2000萬提出質疑:2000萬占全國手機用戶7億的35分之一,排除地域年齡職業等因素,以最保守估計,當時會場700人左右應該有20人是該App的用戶。我跟該CEO打賭現場不會超過5個人下載安裝過他的App, 若不信我可以在隨后主持時現場幫他驗證。該CEO尷尬一笑帶過,再也不提用戶數。
人民心中有桿秤,網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如果一個行業集體造假,甚至到普通人都能輕易識別,那這個行業已經病得不輕,該治了。
國家最高領導人在12屆人大參加遼寧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經濟數據造假,不僅影響我們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和決策,而且嚴重敗壞黨的思想路線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敗壞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此風不可長,必須堅決剎住!”
中國互聯網數據造假之風也不可長,也該堅決剎住。
(本文作者介紹:點石資本創始人,財經專欄作家。)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