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王廣宇
展望2017年,對企業家和投資者而言,實體經濟的看法不必過度悲觀,新興產業的機會需要加以關注,金融風險則要充分認識和防備,只有注重精細化精準性的布局才能抓住市場的機遇。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會議特別強調,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努力實現供求關系新的動態均衡。
展望2017年,對企業家和投資者而言,實體經濟的看法不必過度悲觀,新興產業的機會需要加以關注,金融風險則要充分認識和防備,只有注重精細化精準性的布局才能抓住市場的機遇。
振興實體經濟,應借助“產業金融”加速器
實體經濟是國之根本,制造業是國之重器,要高度重視制造業和實體經濟的發展。中國通過30年的改革開放,裝備工業、能源、電子制造、日用工業品得到了顯著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改善,同時提供了廣大的就業機會。無論任何時候,無論任何環境,對實體經濟都不應當降低重視程度。
針對傳統實體產業,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補短板是必須關注的要點。在去產能的進程中,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重視技術創新是未來發展的關鍵。科技創新和技術革新是重要生產推動力,未來技術驅動帶來的智能制造、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領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供給側改革將為實體產業的振興保駕護航。振興實體經濟,首先需要重視企業家階層、重視“企業家精神”。新一代的企業家是市場中的稀缺資源,要結合產權保護重視和珍惜這一群體。企業家則在經營中必須高度重視服務和產品的質量,加強品牌建設,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
其次,實體企業家們必須結合新技術新趨勢進行轉型升級,而不是按照傳統模式擴大產能。目前美國市值最大的五家公司均來自于西海岸,中國最大、最有創新的公司如華為、騰訊和阿里,也都在科技產業。
國家和整個社會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優化產業組織,提高大企業素質,在市場準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創造條件,使中小微企業更好地參與市場公平競爭。
實體企業家需要多學習各類金融知識,而“產業金融”作為加速器,對實體經濟意義重大。魯道夫?希法亭曾提出“不懂得金融資本的規律和職能,就不可能了解現代經濟發展的趨勢,同時就不會有科學的經濟學和政策”。
當今,各個產業和金融、資本市場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產業調整和升級中金融資本是最重要的加速器,不少企業家也在轉型中選擇新的投資機會,比如進入新興科技產業、服務業和金融產業,這都是正確的,但也必須是具備和掌握金融知識后的選擇。
對金融機構而言,與各個產業的深入結合也要深入思考。產業與金融結合將帶動各具特色的新金融發展,對于完善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的作用巨大。傳統金融機構的優勢在于品牌和資金,但對于行業、需求、資金流規律、行業資產風險特性缺乏理解,如何通過產業鏈結合不同的行業來拓展?互聯網加供應鏈金融如何變革原有供應鏈融資?不具有固定資產的新產業如何多渠道融資?這些情況既是新的問題,也是新的機遇所在。
改善治理和供給,讓主力金融體系更好地服務于實體
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支持經濟轉型的能力,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從這個角度看,破除金融抑制和優化金融治理是對立統一的,處理好這一關系的重點,是金融機構既要積極創新又要“擁抱監管”。銀行等主要金融體系必須加快創新,才能適應經濟新常態和產業的發展需要;但同時也必須加強監管,只有“擁抱監管”才能基業長青。金融監管的變化時刻影響著許多行業的發展,“一抓就死,一放就亂”就是其深刻表現,如這幾年出現的打著互聯網金融旗子而行詐騙之實的行為給整個行業帶來了極差的影響;當然監管能力也需要在行業的發展中逐步提升,因為監管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行業更加良性地發展。
優化金融治理強調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第一,所有金融機構要充分加強信息披露,包括產品的設計、募集、投向等都應該充分披露。第二,全社會應當持續完善信用體系建設,政府應該加大力度建設開放性的信用體系,為從業人員和機構、交易對手的信用評價提供依據。第三,全市場要加強投資者教育,提高投資者的辨別能力,規則制定出來了,不僅僅要讓被監管者收到規則的約束,更要讓投資者懂規則,應用規則維護自己的利益。
增強金融供給則要豐富和健全金融機構體系。2015年度A股約50家上市金融類公司的利潤總和超過了兩千多家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的利潤總和,盈利能力的差別折射出了。現有金融機構體系的不健全,造成了金融服務供給總體不足,特別是基層金融服務還不能滿足“三農”和小微企業的需求,經濟轉軌過程中在商業性和公益性業務之間還存在金融服務的空白。未來應持續擴大民間資本進入的領域,發展多業態中小微金融組織及普惠金融;同時規范第三方支付、眾籌和P2P借貸平臺等互聯網金融業態發展,推動民間融資陽光化。
加速資本市場改革,為中小企業建設復合性資本供給體系
我國銀行“資產荒”與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形成了強烈的矛盾。未來,應大力促進直接融資市場的發展,積極培育公開透明、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發展多層次股權融資市場,深化創業板、“新三板”改革,規范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都是重要的解決方案。
中小企業是金融服務與實體相脫節的焦點,構建復合性的直接融資供給體系,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深化“產融結合”、促進經濟轉型有重要意義。我國中小企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繳稅額約占稅收總額的50%,提供了近80%的城鎮就業崗位。由于金融體制向國有經濟傾斜,法律法規和銀行設置等原因,中小企業一直面臨著融資難的困境。中小企業應依靠直接融資,發揮在融資時間、數量和期限等方面的靈活性。由于中小企業的擔保能力不足,銀行往往不愿將大量資金貸給中小企業,經常對其實行所謂的“信貸配給”。商業銀行提供的中小企業流動貸款期限一般較短,而企業債券期限一般為3~5年,創投資金投資周期一般長達5~10年,股票融資則為企業提供了一筆可供無限期使用的資金,更容易結合中小企業的實際需要,為其提供匹配的發展資金。
未來,應當以債券、股票和股權投資(PE/VC)這三個市場為切入點,從政策引導、機構準入、制度建設、稅收優惠等方面,促進直接融資的復合性“供給”體系建設。特別是股權投資(PE/VC),在直接融資方式中最具靈活性,更能滿足經濟轉型和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發展空間巨大。直接融資為中小企業帶來了長期而有效的資金,也同時帶來治理結構的改善、創新和管理能力的提高。債券融資相比銀行貸款,對企業來說具有更強硬的約束,信息披露更為透明,能更有效地激勵中小企業的規范經營。股權融資則能夠直接改變企業的股權結構,引入機構投資者,有效改善中小企業的法人治理和現代企業制度。相比貸款層面的監管,直接融資的出資方,對中小企業的監管、融資后管理更有針對性和強制性,會為其帶來先進的管理經驗,要求其在技術創新、研發、品牌方面加大投入,有利于企業培育核心競爭力。
防控金融泡沫,促進互聯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快速發展
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產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目前,互聯網金融和普惠金融領域的創新非常多,跨市場、跨機構的各類業務所蘊含的風險更為廣泛、隱蔽和復雜,識別和管理的難度顯著加大。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為實體經濟投資機會偏少,才進一步導致資金進入資產領域,包括房地產以及金融市場,并導致資產價格尤其房地產價格上漲較快。所以金融風險只是表象,背后還是實體企業遇到問題,治標還得治本,關鍵要讓實體企業有更好的利潤增長點,營造好的環境特別是給民營企業營運更好地的經商環境,否則金融風險不可避免。
對互聯網金融和普惠金融領域的風險防控應該深化。這兩年互聯網金融行業向規范化發展邁進。2016年,互聯網金融領域專項治理不斷深入,監管政策逐步落地,偽劣平臺逐步清除,普惠金融行業自律性管理加強。根據國家金融實驗室的數據,截至2016年11月底,互聯網金融平臺數量累計達5879家,增速放緩,但絕對數量仍創歷史新高;同時互聯網金融平臺問題暴露更顯著,截至2016年11月,問題平臺2838家,主要集中在山東、廣東、浙江、上海、北京五省(市),占全國比例超過60%。互聯網金融和普惠金融產業以及其他各類創新平臺都在監管政策指引下,明確自身的業務發展和模式定位,根據自身發展特點,充分發揮對風險預備金、第三方擔保模式、“有限”保障模式、分散投資、保險承保等模式綜合權變運用;應高度重視信用風險、技術和操作風險、法律合規風險等,改進提升風險管理技術、手段與理念,逐步向競爭有序、健康穩定的規范化方向發展。
解決眼前問題,往往需要關注長遠。中國“明日問題”的根本解決途徑就是要深化改革,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聚集于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著力提升整個供給體系質量,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從這個意義上講,供給側改革為產業與金融融合,為各類金融創新和實體企業的創新帶來了最好的機遇。
(本文作者介紹: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華軟資本集團創始人、董事長。)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