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經濟50人論壇 宋曉梧
政府對于中長期的產業發展,應該借鑒國內外的經驗,有指導性的規劃。但是,更重要的是市場的創新,確實是企業在市場的第一線,到底什么產品能夠促銷,哪些符合市場的需求,處在一線的企業最清楚。
2016年8月下旬開始,關于產業政策之爭,讓林毅夫和張維迎又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他們終于要當面對決了!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大PK即將于11月初上演,屆時,新浪財經將全程直播兩位學者的現場交鋒。如果你有任何問題想與兩位當事人過招,也請在直播入口留言,我們會在現場幫你提問!【直播入口】
關于我國結構調整,我認為最核心的一個問題,也是我們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這也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關鍵問題。下面我就此問題談幾點意見。
不能把GDP增長目標當成一個底線
目前,政府的首要任務是保增長。而市場結構是客觀存在的,一二三產業也好,外貿、投資、消費結構也好,這都是市場本身的結構問題,怎么調整。在保增長和調結構的關系上如何更好的處理?我認為,從政府的角度來說,保增長不是保短期的一年兩年的增長,而是要保證中長期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中國這些年改革的發展速度很快,但是積累的問題也很多。現在面臨著各種矛盾,需要靜下心好好的把扭曲的結構調一調,調整結構不是降速度,而是為了中長期更好的增長。因此,調結構和保增長是一致的。但短期來看,可能和當年的保6.5、保7、保8當年的經濟增速有矛盾。所以,應該是保增長服從調結構。
從我個人來說,我不贊成對保增長提出底線和下限,底線和下線都是GDP指標,按照全國人大通過的“十二五”、“十三五”規劃也好,是一個預期性的指標,不是約束性的指標,如果變成底線,到了各地就變成指令性指標,這樣就沒有給調結構留出充分的空間。因此,我認為,當前經過了經濟高速發展之后,把調結構放在重要的位置。
產業政策應委托給行業協會或社會組織
再就是產業政策。有人說政府搞產業政策基本沒有成功的。比如蘋果、微軟都不是產業政策規劃出來的,在中國也是一樣。但是,我覺得政府對于中長期的產業發展,應該借鑒國內外的經驗,有指導性的規劃。但是,更重要的是市場的創新,確實是企業在市場的第一線,到底什么產品能夠促銷,哪些符合市場的需求,處在一線的企業最清楚。
所以,市場的創新、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是市場自主發展的過程,當然,在這里脫離不了政府給他制造的宏觀市場環境。我想強調的是,政府的產業規劃應該更多的委托給行業協會、社會組織。根據國際上的經驗來看,如鋼鐵協會、汽車協會等各種產業協會,對于行業的發展應該比政府更敏感。另外,它都是市場的主體,就是行業企業自己組織,應該更有效。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關系怎么處理好?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地方政府公司化。例如,市縣到省都是以完成GDP、投資指標為當年最主要的任務,這樣就造成了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短期的GDP增長,搞投資、搞招商引資等種種行為。地方政府公司化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我認為在“十三五”時期應該把它加以解決。
當然要解決這個問題,還要解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財權關系。我們說政府的時候,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同時要更好的發揮政府的作用,不是要地方政府沖到經濟的一線,作為推動經濟的主要組織者,如果是這樣就有問題。我們長時間形成了這樣的路徑依賴,如果前一階段對促進GDP的發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現在這個問題到了必須轉變的時候。另外,政府直接搞經濟,容易滋生腐敗。
中國資本轉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是必然趨勢
在市場方面,企業是市場主體,勞動者也是市場主體。要處理好資本收益與勞動報酬的關系。從長期來看,中國很長時間實行的是低勞動成本競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到了今天這個關節點,也應該需要改變了。
有人提到,中國的資本會轉移到更低的勞動力成本的國家,比如說越南、柬埔寨、老撾這些國家。我認為,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中國經濟總量已經到了世界第二,怎么要求自己的普通勞動力的價格壓在柬埔寨、越南、老撾這樣的國家水平上呢?
當年日本的豐田到中國制造,人家也沒有說有多大的問題呀。現在已經發展到中國資本輸出的階段了。如果我們把中國勞動力的價格壓低在老撾、柬埔寨、越南這樣的水平,請問國內的勞資矛盾得有多尖銳,收入差距得有多大?
這些年來,經濟發展的成果是不是合理分享了?這本來是很正常的事,當然,最近這些年勞動力成本提高比較快,有勞動力供求總量的變化,也有對前些年制度的反彈。改革開放30年間,人均GDP增長了20倍,城鎮居民收入只增長了13倍。在這37年中,有30年城鎮居民收入低于人均GDP增長。
看看這30多年的變化,現在工資占GDP的比重、勞動收入或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在全世界是低的,還沒有恢復到八十年代初的時候,這個欠帳該還的時候還是要還。對于這個問題,政府要創造一個公正、公平、公開的市場競爭環境,不要既做裁判員,又做市場競爭的運動員。對于企業的主體來說,應該嚴格的遵紀守法,這兩件事是相輔相成的。
我國勞動力市場靈活性不夠
最近爭論比較大的還是關于工資增長的問題,勞動力成本怎么看?我認為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勞動力市場靈活性不夠。美國的經濟增長與工資增長擬合度比較好,中國經濟增長和工資增長的擬合度比較差,這說明我們的工資增長還沒有和經濟的增長同步,沒有反映市場靈活的配置。
如果提高靈活性,企業會根據經濟增長的情況,可以調整自己用工的人數和用工數量。揭示的另一個問題是,我們去產能也好,去杠桿、去庫存的工作也好,不要養僵尸企業,寧可把失業人員用失業保險、社會保障養起來,也不要在企業內部待業,美國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勞動力市場靈活性比較強。2008年,失業率從4%、5%提高到11%。我們的失業率始終是4%、5%,不能反映市場的波動,這是應該注意的問題。
另外,不要只看到近年來工資提高對企業經營造成的壓力,也要看到工資水平提高的積極作用。其實,前一階段中國過低的勞動力成本掩蓋了企業其他成本,比如說土地成本、物流成本、各種交易成本。在勞動力成本過低時,企業有錢可賺,那些成本不在乎?,F在勞動力成本要回歸了,那些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因此,勞動力成本的合理提高,也有利于政府重新審視并改善企業的總體經營環境。當前企業經營困難,主要是產能大量過剩,這不是勞動力成本過高惹的禍,反而是前階段各地為招商引資過分壓低勞動力成本的惡果。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工資水平的提高會倒逼企業改變,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從而推動全要素勞動生產率提高。這已被工業化國家以及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經濟發展史所證明。
在現階段,經濟下行時期,政府可以通過控制最低工資的調整加以一定的約束。但是,市場本身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變化,是造成勞動力成本快速增加的原因,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而且對于新階段經濟發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因此,對于政府和市場這兩者的關系,需要再深入一步研究,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把企業和職工等多項因素放進去分析,也許有助于我們把一些問題看得更清楚。
?。ㄗ髡咴?016新興經濟體智庫研討會上的演講)
(本文作者介紹: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