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赫榮亮
規模千億的國家去產能資金(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相對龐大的鋼鐵產能而言或是杯水車薪,當前推動鋼鐵去產能,究竟有何法治化和市場化的工具可采用?
據通報,今年1-7月,全國鋼鐵產能壓減了2126萬噸,完成了全年任務量的47%,鋼鐵去產能任務未過半,行業供給側改革壓力突顯。下半年,阻礙全國鋼鐵去產能任務完成的主要障礙如下:
一是鋼鐵行業經營狀況觸底回升。1月份以來,鋼材產品行情處于階段回暖態勢,由此,雖然行業利潤率依然維護在超低水平(行業銷售利潤率僅為0.97%),但已經走出了2015年全行業虧損困境,有一定利潤保障。中鋼協統計,2016年上半年,鋼鐵企業實現利潤125.87億元,同比增長4.27倍。在行業周期性觸底回升態勢下,民營鋼鐵企業經營靈活性顯現,去產能困難加大。當前我國民營鋼鐵企業的產能占比過半,其中河北省民營產能占比達3/4。
二是“債轉股”影響去產能效果。鋼鐵企業多年堅持擴張,信貸膨脹導致資產負債率高企。據萬德統計,2015年上市鋼鐵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達到67%,比前一年上升1.2個百分點,十年之間持續上升了15個百分點。鋼鐵行業高負債,東北特鋼債務違約事件發生,為穩定金融環境,金融監管部門開始推“債轉股”,8日銀監會下發《關于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金融債權債務處置的若干意見》。債權人轉換成股東,表面上降杠桿,緩解了鋼鐵企業債務壓力,但受到地方政府保護的鋼鐵“僵尸企業”,更易獲得“債轉股”,避免破產清算,延緩產能退出,導致市場難以有效出清,從而影響“去產能”政策的實施效果。
三是地方財政負擔退出成本。在中央層面,制定了為期五年的1000億元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用于鋼鐵、煤炭等產能嚴重過剩領域清理“僵尸企業”。但中央財政能夠負擔的鋼鐵去產能成本不會超過總成本的十分之一。以作為范本的杭鋼半山鋼鐵基地為例,化解400萬噸產能,人員安置等去產能總費用在25億到30億元。其中,國家專項獎補資金2.37億元,浙江省財政負擔5億,財政無息貸款25億。如此核算,噸鋼去產能成本750元,中央財政出資60元,省市配資690元,化解產能成本主要依靠地方政府。目前,在財政充足省市,去產能工作推進較快,而重化工型的省份如遼寧、河北,經濟整體發展遭遇“新常態”,尤其工業用地開發部分難以彌補去產能成本,“吃飯財政”本以捉襟見肘,去產能難度可想而知。
我國2015年鋼材人均表觀消費量達到488公斤,人均消費強度已經和日本、德國相當,位居世界前列。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階段,未來消費占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將繼續壓制鋼材的消費量。因此,鋼鐵去產能是一個長期任務,要合理安排去產能的目標和手段,做實去產能工作,推動鋼鐵產業的轉型升級。
那么,堅持法治化和市場化的原則去產能機制,在現有框架范圍內,如何推進地方鋼鐵的去產能工作?
首先,以市場化約束手段淘汰落后產能。統計顯示,新環保法實施后,截至2015年底,國內仍有20%左右的鋼鐵企業環保不達標。環保投入方面,達標企業每噸鋼鐵的成本比未達標企業高出100元左右。因此,我國還要繼續加大環保執法手段,加快淘汰不達標企業。
此外,進一步提高我國鋼鐵行業的經濟技術指標,2015年噸鋼能耗571千克標煤,噸鋼耗新水量3.26噸,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降到0.88千克,這些指標均處于世界前列水平。當前,應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提升鋼鐵行業的經濟技術條件,發揮市場資源配置手段,建立差別化用水、用電價格機制、差別化排污總量控制和排污權交易制度等制度,倒逼鋼鐵企業轉型升級和退出。
其次,以市場化制度推動產業升級。提高產業層次是去產能的根本目的,應當推動鋼鐵企業做強,最終實現行業產量下降而集中度提高的良性發展局面。
建立產能置換制度,通過市場化手段,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產業升級,進而控制行業總產能。2015年,我國政府發布了鋼鐵等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計劃搭建全國產能置換指標供需信息平臺。但目前國內的鋼鐵等量或減量置換,仍局限在同一個主體企業,市場化的置換工作難以開展,未能實現不同企業主體和不同地區間的產能置換。在當前全國總量控制和地區任務控制范疇內,在行業管理中推廣減量置換原則,淘汰落后產能和發展新型裝備相結合,實現我國鋼鐵工業裝置水平的迭代進步。
(本文作者介紹:賽迪智庫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