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趙建
過去十幾年,商業銀行戰略管理從實際效果來看并不如意,一方面業務同質化的現象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在經濟周期掉頭向下后,并沒有看到有哪家銀行能夠通過戰略管理擺脫 “周期律”。究其原因,我們認為是銀行沒有準確找到戰略的痛點,或者找到戰略痛點但并沒有得到實質、有效解決。
商業銀行戰略管理的目的,說到底就是為了擺脫“周期律”的束縛,在外部環境的變動中保持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動性的平衡。但從當前上市銀行公布的財務數據來看,在戰略管理層面我們并沒有看到明顯的效果,各家銀行的經營指標仍然表現出明顯的周期一致性或行業同質化。商業銀行的戰略為何沒有發揮差異化的周期對沖能力?本報告就是帶著這個問題,展開一系列嘗試性的思考。
綜合上市銀行年報中的戰略概述,結合銀行業近十年的經營表現來看,商業銀行的戰略無外乎聚焦以下五個主要方面:
1、零售銀行戰略。普遍認為零售銀行具有穩定性高、風險低、客戶潛力大、可持續性強等戰略價值,加之美國、中國臺灣等優秀零售銀行的案例佐證,幾乎所有的銀行都將零售銀行業務作為最主要的轉型方向。代表性銀行為招商銀行,其長達十幾年將零售業務作為轉型業務進行戰略變革,相繼構建了一次轉型和二次轉型的戰略階梯,當前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業績表現:2016年第一季度,零售業務的收入占比已經超過了50%,并積累了相當可觀的在經濟下行期凸顯成本優勢的核心負債。即使考慮到統計上的一些可商榷的地方,這樣的業績表現仍然遠高于業內平均水平。但大部分銀行尤其是城市商業銀行等小銀行的零售業務并沒有明顯的改善,即使這些銀行也將此作為主要的戰略方向。
2、小微金融戰略。因為大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具有風險小、成本低、關系資源可利用度高等優點,成為商業銀行最青睞的服務對象,也是商業銀行最主要盈利來源。但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早就意識到,大客戶也有競爭激烈、集中度高、定價弱勢、穩定性差等缺點,肯定無法作為長期發展所依賴的力量。從市場的容量來看,中國的小微企業占整個企業數量的90%以上,具有巨大的金融服務需求潛力可挖,并可較好滿足利率市場化對銀行定價要求的提高。再加上監管和產業政策的鼓勵,中小微企業曾經在某段時期被公認為銀行的藍海業務,幾乎每個銀行都將小微金融作為戰略重點之一。民生銀行是小微金融戰略的典型代表,其將戰略定位直接定義為“中小微企業的銀行”,創新的一系列小微金融產品曾一度成為行業競相模仿的對象。
3、互聯網金融戰略。與過去電話電信、電算化等技術對銀行的沖擊一樣,互聯網信息革命對商業銀行業也產生了較大的沖擊。尤其是2012年互聯網金融元年以后,銀行體制外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比如第三方支付、p2p、股權眾籌等機構野蠻生長,馬云的“銀行改變論”在業內引起了不小的恐慌。在這種局勢下,大中小銀行都紛紛加入了轟轟烈烈的互聯網金融大潮中,從網上銀行、手機銀行、P2P平臺,到建立自己的電商平臺、直銷銀行,不惜重金企圖在互聯網金融上確立自己的優勢。于是最近幾年,IT科技領域成為商業銀行投入的重點,筆者估計每年各家銀行投入到其中的費用占總成本的比例在1/8-1/4之間。
4、同業金融戰略。自2011年左右監管部門加強存貸比考核和對房地產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限制以來,同業金融因其不占貸款額度、可以繞過“兩高一剩”的限制行業,同時可以節約資本和易于與“大資管”對接,逐漸成為所有銀行的戰略方向,無論是所謂的“一體兩翼”還是“四輪驅動”,各家銀行都明確將同業業務作為轉型的重點。興業銀行是同業金融的先行者,被譽為“同業之王”的美名。
5、精細化、綜合化、集約化、輕型化等轉型戰略。業務層面的戰略之外,在中后臺管理和組織架構方面,銀行也積極展開了轉型,管理的精細化、服務的綜合化、資本的集約化、資產的輕型化,這四化成為銀行管理轉型的主要方向。在組織架構方面,事業部改革則成為各家銀行進行推動專業化戰略的重要方向。表1列示了主要上市銀行的戰略目標和定位:
表1主要上市銀行的戰略目標和定位
銀行 |
戰略目標和定位 |
工商銀行 |
“三大一化”:大零售、大資管、大數據和信息化 |
建設銀行 |
多元化服務、集約化發展的、含有創新銀行+智慧銀行基因的綜合銀行集團。 |
農業銀行 |
立足三農,城鄉聯動;走向國際、服務多元的國際一流銀行 |
中國銀行 |
服務多元化、海內外一體化的大型跨國銀行 |
交通銀行 |
打造國際化、綜合化的財富管理銀行 |
招商銀行 |
一體兩翼:以零售銀行為體,公司和同業金融為兩翼,打造輕型銀行 |
興業銀行 |
一體兩翼服務體系+七大核心業務群 |
民生銀行 |
特色鮮明、擁有全球競爭力的跨界互聯、聰慧共贏、平臺型現代金融服務集團 |
浦發銀行 |
圍繞“”spdb+”互聯網金融戰略為客戶搭建共贏金融生態圈 |
光大銀行 |
綜合金融、大零售、互聯網金融 |
平安銀行 |
專業化、集約化、綜合金融四大特色,公司、零售、同業、投行四輪驅動 |
華夏銀行 |
中小企業金融服務商,定位“三中”業務 |
北京銀行 |
綜合化、差異化、精細化,以大零售和交易銀行為基礎確立可持續發展優勢 |
南京銀行 |
綜合化、消費金融、金融市場專業銀行 |
青島銀行 |
以接口銀行為特色,以對公業務為基礎,以金融市場業務為新增長點,全面樹立零售業務優勢 |
哈爾濱銀行 |
打造國際一流的小額信貸銀行 |
資料來源:各上市銀行近兩年年報總結
二、反思:商業銀行戰略管理的痛點分析
過去十幾年,商業銀行戰略管理從實際效果來看并不如意,一方面業務同質化的現象仍然存在,各家銀行的業務大同小異,戰略轉型方向也都基本一致;另一方面在經濟周期掉頭向下后,并沒有看到有哪家銀行能夠通過戰略管理擺脫 “周期律”。究其原因,我們認為是銀行沒有準確找到戰略的痛點,或者找到戰略痛點但并沒有得到實質、有效解決。
1、“慢工出細活”的零售銀行,痛點是成本和缺乏優質資產。眾所周知,零售業務是銀行費時費力且盈利較難的領域,就當前的情況來粗略估算,零售銀行能盈利的銀行不多,其進步主要體現在存款的提升和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但作為“費用驅動型”和“人海戰術”的零售業務,投入的成本可能也很高,大部分銀行的成本收入比遠遠高于全行平均值。零售銀行業務另外的一個痛點是缺乏優質資產,這方面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情況不一樣,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杠桿率較高,因此在個人抵押貸款、教育基金、消費金融、信用卡、有價證券等方面創造的資產非常龐大。但由于中國居民過高的凈儲蓄率,杠桿較低且主要集中在住房按揭貸款,導致零售金融主要集中于負債業務,在當前資產荒的局勢面前,無法供給有效的零售生息資產,因此也就無法形成完整的價值鏈閉環,導致短期內中國的零售業務無法產生成熟有力的利潤貢獻點。
2、“周期敏感型”的小微金融,痛點是風險管理。與國有企業、政府融資平臺、大型民營企業等具有較強的主體信用和抵押品相比,小微企業的信用更加強調第一還款來源,因此風險管理更加復雜、更加專業。當前,一方面經濟下行周期惡化了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小微企業的整體狀況不容樂觀;另一方面,商業銀行沒有建立起與小微企業相匹配的風險管理技術和成本管理體系,主要靠主體信用和第二還款來源(抵押品)的大型企業風控模式并不適用小微企業。而在經濟上行期創設的聯保貸、集群貸、商圈貸等為了節約風險管理成本的模式和產品,也不能有效對沖反而很可能放大經濟下行引發的信用風險。
3、“野蠻生長”的互聯網金融,痛點是工具異化。對于此次互聯網金融大潮,商業銀行有點反應過度,過于看重了互聯網科技的沖擊而忽略了金融的本質,有些幾乎被體制外的互聯網企業拉入“星球大戰”式的“軍備競賽”,投入了大量的“人財物”。在新的科技革命面前,互聯網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渠道方面的替代,但最重要的是要回歸工具的本質。金融本質上是一種商業模式,核心點在于風險管理;互聯網本質上是一種技術,核心點在于效率和成本的競爭力。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好互聯網與金融之間的這種關系,那么其戰略導向將可能發生偏移,從而帶來不必要的戰略風險。
4、“新興盈利點”的同業金融,痛點是如何去偽存真。從表面上來看,同業金融開啟了“大資管”時代,加快了中國的金融深化,豐富了金融的業態。但剖開同業業務相對復雜的交易結構來看,其產品中作為監管套利的創新品種占大多數,許多同業合作模式本質上就是結構化的信貸產品。當前商業銀行競相將同業金融作為戰略重點之一,主要是看中了其在業務擺布過程中,因部分擺脫表內監管約束和資本約束帶來的經營自由度。實際上監管部門也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已經和正在出臺一系列針對同業業務的監管政策,遵從“穿透原則”以便去偽存真促使同業業務回歸本源。
5、“艱難推進”的管理轉型,痛點是利益平衡。大多數銀行都將戰略聚焦在前臺業務而不是后臺管理上,主要原因是面臨著巨大的組織壁壘和慣性阻礙??蛻舻男枨笤絹碓骄C合化,與銀行內部組織仍然處于部門和條線主義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讓銀行家頭疼的跨機構合作問題一直無法解決,條線、部門、分支行之間無法形成有效的合力。而在推動綜合化、集約化、精細化等管理轉型和組織改造過程中,需要對崗位、職責、人員等進行大幅調整,勢必觸碰到一大部分人的利益,這會對組織的穩定性產生較大的沖擊,如何規避由于利益再平衡產生的組織損耗成本和不確定性,是銀行管理層在推動戰略轉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洞察到了各大戰略的關鍵問題后,銀行在戰略管理過程中就需要圍繞這些關鍵問題進行布局和推進。如果不能直面和解決關鍵痛點,各大戰略短期內也就無法取得實質性進展。比如,如果沒有在服務、渠道、獲客模式等方面形成成本和效率優勢,零售業務就很難在短期內取得明顯的成效;如果沒有專業化的基于中國現實的小企業風險管理體系,沒有經受過風險洗禮和經驗豐富的人員隊伍,小微金融戰略也難以順利推進;如果沒有將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工具與業務模式有效融合,只是人云亦云或者缺乏主見盲目參與“軍備競賽”,那么互聯網金融戰略勢必也會陷入成本黑洞無法自拔。而在管理轉型方面,如果缺乏有效的組織保障和資源配置支撐,改革的成本、風險及收益沒有實現合理匹配,那么利益剛性和路徑依賴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跨越。因此可以說,每一個戰略的背后,都需要一套精準的分析系統和嚴密的組織保障,以便調動各要素處理好短期財務考核和長期戰略發展的關系,從而具備足夠的積極性參與戰略的執行落地。
三、未來:重塑商業銀行戰略管理的基本邏輯
當前,不良率的快速攀升、利潤率的急速下降、風險管理難度的突然加大,都是中國的銀行家之前從沒遇到的。在這種經營環境下,如何發揮戰略管理對業務發展的科學布局和精準制導作用,是一個需要從方法論上探討的深刻問題。我們認為,需要從以下五個層面重塑商業銀行戰略管理的基本邏輯:
第一,改變過去追隨他人、順從經驗、無視客觀經濟規律的感性決策習慣,建立獨立思考、尊重現實、重視宏觀經濟研究的科學決策體系。
由于歷史條件所限,中國的商業銀行還沒有經歷過一次完整的經營周期,加上固有的政府兜底和國家信用背書理念,大部分商業銀行對經濟周期缺乏足夠的敏感,在制定戰略目標和舉措時,對未來的宏觀經濟環境考慮不足,制定的目標和舉措往往超出經濟金融環境的承載能力,造成較大的戰略偏離和戰略風險。因此,商業銀行制定戰略時應該具有獨立思考能力,洞悉宏觀經濟變動沖擊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作用機制,使銀行個體的戰略規劃與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趨勢相適應。下圖按照杜邦分解的方法建立了未來幾年宏觀經濟變動對商業銀行的沖擊傳導機制。
圖1杜邦分析法下的宏觀經濟-商業銀行沖擊傳導機制
第二,改變過去強調中國特殊性、無視銀行基本經營規律的傲慢思維,按照現代商業銀行的先進理念推動經營模式轉型,全面提高專業化、精細化和集約化水平。
在中國銀行業黃金發展時期,規模和利潤年均增速超過20%,使得按照“土辦法”經營銀行的銀行家們產生了自負和傲慢的錯覺,將宏觀經濟全面繁榮的周期和趨勢性貢獻歸入中國銀行業自身的努力,尤其是將中國特色的利差保護、關系營銷和規模驅動等因素的成功,視為對現代商業銀行一般經營規律和科學管理方法的超越。但是,隨著宏觀經濟快速下行,周期性和趨勢性貢獻消失或轉為負,特色的方法和手段已經滿足不了客戶日益升級的金融服務需求,經營管理上的捉襟見肘立即顯現,現代化管理創造利潤已經不是一個口號。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的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必須充分借鑒和學習現代商業銀行的先進管理理念和方法,在組織架構、風險管理、資本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運用前沿的管理方法和技術。
第三,改變過去重視業務戰略和輕視客戶定位、管理轉型戰略,建立差異化戰略、客戶聚焦戰略和低成本戰略的“三位一體”大戰略體系。
按照邁克爾波特的競爭戰略理論,戰略分為三類,分別為差異化戰略、客戶聚焦戰略和低成本戰略,這三大戰略各有其適用情形和組織條件。從理論上來看,商業銀行最應該采取的是低成本戰略,其次是客戶聚焦戰略,最難采取的是差異化戰略。然而,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已經看到,過去十幾年以來,大部分商業銀行的戰略都錯誤的聚焦到差異化戰略上來,忽視商業銀行監管嚴格、產品無專利權保護、模式容易復制等條件對差異化戰略的制約,而需要重視的低成本戰略和客戶聚焦戰略則關注不足。在未來,商業銀行需要將戰略選擇重點放到低成本戰略和客戶聚焦戰略上來,從組織改造、流程優化、管理的精細化和集約化轉型等入手建立低成本戰略;從客戶細分、市場定位、戰略性退出等方面入手,選擇做什么、不做什么,將主要的資源聚焦到某類客戶、某個戰場上進行集中攻堅、飽和打擊,建立足以體現自身局部和縱深優勢的客戶聚焦戰略。
第四,改變過去重視規劃 “講故事”,輕視戰略落地執行,從組織保障、資源配置、考核機制和項目管理等入手建立“全面戰略管理體系”。
前面已經提到,中國商業銀行戰略管理的最大弊病就是重規劃、輕執行,這有其客觀原因。一方面,在經營形勢較好,短期財務收益突飛猛進的情況下,強行將資源配置到短期相對難見效益的戰略性業務上,在全行將遇到較大的阻力。另一方面,戰略是一個復雜精細的工程,也是一個“奢侈品”,需要綜合能力和專業能力都較強的人才,也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這些都增加了管理層推動戰略落地執行的決心和意愿。當前時段,我們認為是推動戰略管理落地實施的“黃金時間窗口”:經營壓力已經開始倒逼商業銀行重視戰略實施,但同時還有一定的冗余資源用來投入到戰略中來。因此,抓住這個時間窗口,建議一把手掛帥的戰略管理小組,制定推動戰略實施的財務預算和人員分配,建立具有硬約束的人力資源考核機制,并按規劃分解任務建立重點項目執行小組,從總體上組建全面戰略管理體系,切實推動戰略的落地實施。
第五,改變過去戰略管理短平快的“成功學”情結,樹立“結硬寨、打呆賬”的戰略定力和耐心。
與其他管理活動一樣,戰略管理的最終目的是為股東創造價值,評價戰略的最終標準當然也是綜合效益的提升。但是,戰略管理區別于一般管理活動的核心之處在于,前者是一種類似的“種樹”行為,“桃三杏四梨五年”,每一個戰略舉措都存在一定的“投入-產出”周期,因此那些認為戰略是捷徑和竅門,戰略能“畢其功于一役”,戰略當期落地就能當期見效的“成功學”思維是錯誤的。恰恰相反,戰略不是策略,其本身是一個有利于長期發展、基業長青,甚至難以用財務數據衡量的長遠投入。因此在戰略管理過程中,擯棄短平快的策略思維和“成功學”情結,樹立“結硬寨、打呆賬”的戰略定力和耐心,在持久戰和攻堅戰中將戰略管理進行到底,才能真正顯現戰略管理的價值和意義。另外,這也對戰略管理人才的個人素養和氣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本文發表于《中國銀行業》2017年第2期)
(本文作者介紹:青島銀行經濟學家,山東大學碩士生導師,聞道智庫學術顧問,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青年學者)
責任編輯:張彥如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