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向小田
由于貧富差距過大,沒有一種搶的心態,在社會競爭中,人和人的差距就會相當之大。這種普遍性的勢能形成了一種社會壓迫,并造成了一種全社會的焦慮,讓所謂的中國中產階級幻化成一個泡影。
我在微博上發布了一個調查,問大家,你認為在京滬,家庭年總收入達到多少才能叫中產?截至17:10,六千多人參加投票,結果如下:
從這個統計來看,認為80萬-120萬的人最多,其次是50萬-80萬。認為30萬-50萬算中產的,比例不到10%。
以我熟悉的幾個微博網友的投票結果來看,收入在50-80萬左右的,會投第3個選項。收入在30-50萬左右的,則會投第2個選項。在他們眼中,自己的生活水平不是中產,而調查卻顯示,相當數量的人卻認為他們是。
中產階級的定義
要搞清楚家庭收入達到多少叫中產,首要要搞清楚中產階級的定義。在國際實踐或者經濟理論上,都沒有統一的定義標準。正是由于“中產階級”這個詞匯模糊的標準,才會產生各種各樣收入門檻——這些跟每個人的生活經驗相關。比如有的人收入很高,但是大多數錢都用于償還一套總價很高的房產的房貸,他的日常生活水平可能比較拮據,在他自己眼中,可能自己都算不上中產。因此,我們有必要先設定一個前提才能展開討論。
在這里我們定義,中產階級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主要依靠工資及薪金為收入來源。(財產性收入比重高的被歸入食利階層,這個階層總資產較大,屬于富裕階層)
2、受過大學以上高等教育。
3、有一定的閑暇時間,追求生活質量。
4、每月現金流扣除在住房和汽車上的消費(包括租金或貸款)后不影響當月生活消費水平。
這個里面,2)和3)的標準是定性的。1)和4)則決定了中產家庭的門檻。
以京滬為例,在沒有住房的情況下,假設一個中產家庭要維持相對體面的生活,其每個月在住房上的消費(租金或者貸款)應該不低于1萬元。考慮到每個月打車的費用(假設你天天打車上下班),我們估算大約在2500元左右。生活上的開支假設為6000元(一般家庭每個月如果去菜市場買菜三餐在家消費應該不會超過這個數字)。孩子的教育費用,你不考慮上頂級幼兒園的話,每個月5000足夠了(這已經算高了)。再算上其他的消費支持,3萬元可以滿足一個人基本上除了自我實現以外其他的基本需求。
以這個數據來看,京滬一個家庭,稅后收入每年達到36萬,即可以稱自己為中產階級。
為何我們感覺自己離中產階級仍有距離
在微博調查中,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在中國家庭年收入達到80萬以上才能叫中產,這個數已經超過了10萬美元——而對于一個兩口之家而言,家庭總收入超過10萬美元在美國也可以被認為是中產了。
為何受訪者心目中的中產會定義如此之高了。即便是我們在上文分析,家庭年收入36萬就可以稱自己為中產,也已經遠遠超過了中國統計局給的城鎮居民年收入的平均水平。在2015年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中,對于北京和上海城鎮居民而言,年均收入大約在5-6萬元。一個三口之家,我們可以算其家庭年收入總和為15-18萬元。也就是說,按照我們的分析,中產階級的收入依然比城鎮居民平均水平高出一倍之多,同時遠低于微博受訪者的判斷。
這種錯覺是怎么形成的呢?
第一,幸存者偏差。統計對象大多數為京滬受過一定教育,以本人粉絲為主(本人粉絲由主要是財經領域或者對財經感興趣的),并且是活躍的微博用戶。這些統計對象的平均收入,本來就比居民平均水平要高。這些受訪者日常生活,接觸比他們階層低一個甚至多個層次的人的機會有限。一句話,他們不知道實際上他們的收入已經處于社會的中上部,他們對窮人有多窮缺乏了解。
第二,中產階級不等于中等收入。受訪者對于中產階級的理解,基本上是全球化的視野,所以調查出來的結果,也靠近全球化的標準。對于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而言,以全球化的中產階級標準,顯然無法描述中國的中等收入階層。中國中等收入者,其絕對收入水平依然較低,生活水準依然不高,這個是客觀事實。
第三,貧富差距過大導致的錯覺。由于中國的貧富差距之大,遠遠高于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因此,收入在中間的任何一個階層,往上看,都能看到自己和上面階層巨大的差距。這種差距讓他們產生了非常多的焦慮,讓他們誤認為自己處于社會的底層(或者中下層)。他們還需要不停努力不停工作,才能在社會階層上向上爬。中產階級的放松心態他們完全不具備。
中產階級的虛幻
對于城市居民而言,一方面要承受房價快速上漲帶來的巨大壓力,一方面,又要在劇烈的社會競爭中為自己和下一代爭奪一席之地。社會經濟太激烈,方方面面都要花錢。教育、養老、醫療等,每一項支出都需要從自己的預算表中列出。為了給孩子一個贏在起跑線,有的家庭不惜花費數百萬購買無法居住的學區房。由于貧富差距過大,沒有一種搶的心態,在社會競爭中,人和人的差距就會相當之大。這種普遍性的勢能形成了一種社會壓迫,并造成了一種全社會的焦慮,讓所謂的中國中產階級幻化成一個泡影。
由于貧富差距大,考慮到我們中國人的一句老話,不患寡而患不均,那些在社會財富top10%外的人群都會因為和他人比較產生某種不幸福感,而無論他們自身的收入是否已經相對較高。這種自上而下的壓迫讓每個階層都認為自己距離中產尚有距離。
北京上海的受訪者的悲劇是,他們的標準已經美國化了,但是,他們的收入還是本地化的。他們的收入相當可觀,但是在社會分配中卻處于弱勢——除了繳納大量個人所得稅之外,還要被迫購買價格高企的住宅。他們的錢夠他們的生活,卻無法讓他們逃離當下。
一句話,移民的錢沒攢夠。
(本文作者介紹:生于湖北省西南部。他的作品風趣幽默不拘一格,深受人們所喜愛。)
責任編輯:賈韻航 SF174
歡迎關注官方微信“意見領袖”,閱讀更多精彩文章。點擊微信界面右上角的+號,選擇“添加朋友”,輸入意見領袖的微信號“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意見領袖將為您提供財經專業領域的專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