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結構性行情中開展投資布局?新浪財經《基金直播間》,邀請基金經理在線路演解讀市場。
美股“血崩” A股邏輯變了嗎?來新浪理財大學,聽開年重磅專欄“交易日財經早報”。
盡管隔夜美股大跌,但A股今天上午表現出了韌性。截至上午收盤,上證綜指、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全部上漲。
數據來源:wind,截至3月10中午11:30
多位金牛基金經理認為,海外市場大跌是受疫情和油價大跌影響,并隱含著對經濟衰退的預期,但發生全球金融危機可能性不大,美股繼續大跌可能性不大。當前國內貨幣、財政政策空間大,A股流動性充裕,不會走熊,估值處于低位,中期機遇大于風險。操作策略上,做些保護,留在市場上會是最優選擇。
博時基金王俊:美股繼續暴跌可能性不大
博時基金研究部總經理王俊認為,連續下跌后,美國市場相對較高的估值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復,繼續暴跌的可能性不大。疫情的發展對海外的影響較大,發達國家的政策空間比較有限,未來海外市場需要更多關注企業盈利的變化。
目前不管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中國的空間都較大,長期利率已經進行了調整,A股下行空間相對有限。目前A股較大的問題是內部估值的差異,需要修正。操作策略上,追求以絕對收益為投資目標來評估標的。
泓德基金王克玉:短期波動是提高收益的機會
泓德基金投研總監王克玉表示,目前疫情在韓國、歐洲、中東等區域繼續蔓延,產油國均實施了非常激進的原油價格策略,這必然會對全球的經濟運行造成重大沖擊。但長期來看,在面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的情況下,中國這樣幅員廣闊的國家,疊加高效的交通和網絡體系,勢必繼續成為全球投資關注的核心區域。
王克玉認為,在控制好流動性風險的情況下,短期的市場波動,反而會成為顯著提高組合收益的機會,因此對于市場的看法沒有發生特別大的變化,會在原有的投資思路基礎上持續優化。A股市場整體估值吸引力仍然非常強,但內部結構也有非常顯著的分化。有部分方向和領域受盈利和流動性推動出現估值泡沫,在失去賺錢效應后會面臨調整壓力,很多基礎產業中的優秀公司估值吸引力提升。未來關注的主要方向包括醫藥、汽車零部件、信息服務、房地產以及消費,同時基于海外疫情對消費電子等行業的影響,也對消費領域的投資進行了結構調整。
拾貝投資胡建平:留在市場上是最優選擇
拾貝投資創始人胡建平認為,對于疫情,市場準確估計了中國的防控速度,但是沒有充分估計到海外蔓延的速度和隨之帶來的影響,現在正在計入價格中,速戰速決被持久戰代替。石油價格戰的相關國家都嚴重依賴石油價格,如果長期低油價,對石油進口依存度很高的中國也不是什么壞事。
沖擊是現實,考慮現在中國的固收產品收益幾乎是主要經濟體中最高的了,股票資產的隱含收益率也與2018年底相差不多,有些結構性矛盾。另外過去幾年海外資金流入較多,和國際市場的聯動會加大。做點保護措施,保持情緒上和資本上自由行動的能力,留在市場上,給點時間,應該會是一個最優的選擇。
相聚資本梁輝:全球金融危機可能性不大
相聚資本總經理梁輝表示,隔夜美股繼續暴跌,開盤不久甚至觸發熔斷。反映了全球金融市場的極度恐慌。背后邏輯是疫情可能導致全球衰退,長期的低利率環境下,國外央行的寬松貨幣政策已經走到盡頭,沒有更多空間來救市等。但是,美股暴跌一方面是受疫情和油價的影響,很大原因是積累了十年的漲幅,估值普遍在歷史高位。國內市場和美股的關聯度已經大幅下降。
之前預測2020年全球經濟進入溫和復蘇,疫情會使復蘇進度受到很大影響,但是短期擾動不改變中期和長期趨勢。目前全球已經對疫情高度重視,并且有更多的國家開始采取嚴格的控制疫情的措施。所以,出現全球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不大,國內的經濟形勢應更好于國外。
經歷近期大幅下跌之后,A股市場整體估值水平已經接近2018年底的市場底部區域。從中期維度看,A股的機遇遠大于風險。市場在波動的同時也提供了機會。一方面會保持適度倉位以應對市場的各種潛在風險,另一方面也會實時跟蹤全球資本市場的變化和上市公司的機會,捕捉進入市場的較好時機。
清和泉資本:A股不會走熊
五度金牛獎得主劉青山執掌的清和泉資本認為,海外市場的表現類似于A股春節后的波動,只不過投資者對海外控制疫情的能力和節奏有所擔心,因此海外市場的下跌幅度和時間跨度比A股要來的激烈一些。
有兩個積極因素可以關注:一是海外疫情雖然在加速蔓延,但是日韓已經出現拐點,再加上國內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可以為歐美國家提供更多的經驗和分享;二是全球央行已經開啟寬松對沖政策,隨著疫情高峰(金麒麟分析師)的到來,市場的恐慌情緒會逐漸消退。
A股不會走熊。歷史上任何一次市場轉熊,必須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流動性要進入緊縮的狀態;二是股票市場的估值要高,有泡沫。目前流動性還看不到緊縮的趨勢和苗頭,應該處在一個放松周期的起點。關于估值,目前市場整體估值處于合理中樞偏下,結構上創業板可能會貴一點。中期的定調仍然偏積極,從中長期的角度看,有三個環境跟2014年-2015年非常像,分別是:宏觀流動性環境、產業周期環境、監管再融資環境。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