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平準基金入市 > 正文
 

平準基金評價:一擲千億的“救命稻草”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08日 12:23 《財經》雜志

  記者述評:在刊發“特約評論員”文章以刺激股市的非正常手段被摒棄后數年,國家出資建立“平準基金”成了當前最富于想像力的“救市奇招”,而其中的荒謬是可見的

  本刊記者 李箐/文

  2005年春節前,中國證監會基金部主任孫杰親自牽頭,由監管三處莫泰山處長負責
的“平準基金”方案已起草完成,上報證監會領導。而消息人士告訴《財經》,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本人對于這一方案并不看好。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關于由財政出資設立“平準基金”用以救市的說法開始在市場上流行,中國證監會的有關領導也一直在不遺余力地推動此事。與此同時,反對的聲音也從未間斷過。財政部金融司一位人士對《財經》說:“設立‘平準基金’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是否能夠起到長久振奮市場的作用,還很難說。”這位人士拒絕透露相關的政策動向,稱“現在還沒有實質性的內容”。

  “設立‘平準基金’絕不是證監會一家能夠確定的。國務院要綜合考慮各個方面,各個相關部委的意見也各不相同。”中國證監會的一位人士說。

  倘若“平準基金”方案——無論何種形式的方案——獲得批準,政府都將拿出數以百億甚至千億元的資金,用以抬升疲弱乏力的熊市。然而從國際經驗來看,此類基金的設立幾乎注定要事與愿違,并再度淪為難以挽回影響的政策敗筆。

  “平準基金”幻想

  “平準”一詞語出“均輸平準”,是中國古代政府為調節市場物價、取得財政收入而采取的一項貨物運銷政策。

  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桑弘羊試辦均輸,在大司農下設置均輸官和平準官,“開委府(商品倉庫)于京師,以籠貨物,賤即買,貴則賣,是以縣官不失實,商賈無所貿利,故曰平準”。

  “平準基金”(Stabilization Fund)又稱“干預基金”(Intervention Fund),是政府通過特定的機構(證監會、財政部、交易所等)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其通過對證券市場的逆向操作,熨平非理性的證券的劇烈波動,以達到穩定證券市場的目的。

  按照平準基金的使用目的,它應該是一種政策性基金,其根本職責是實現證券市場的穩定,防止暴漲暴跌。為此,其組建、操作、評價、管理的全過程,都受政策的影響或直接接受政府的指令,以為證券監管部門服務,成為有效的證券市場直接監管手段之一。

  同時,“平準基金”應是非盈利性基金,這使它區別于其他證券投資基金——后者組建的目的,是為投資者獲取最大限度的基金增值。此外,“平準基金”應有足夠大的盤子,如果基金的數量不充分大,對證券市場的穩定作用就很小,不能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

  “平準基金”的來源,有法定的渠道或其基本組成是強制性的,如國家財政撥款、向參與證券市場的相關單位征收等,也不排除自愿購買的投資者配售。

  “平準基金”的操作和管理有特別的規定和程序,以保證“三公”的原則,不至于損害絕大多數投資者的利益。

  在中國證券市場設立“平準基金”的想法,最早源于1993年的中國證監會。時值證監會剛剛設立,為了活躍市場,提出了設立“平準基金”的構想。據稱,當時的設計方案是由一級市場申購過程中凍結資金的利息作為“平準基金”的資金來源。但后來經過討論,認為這種干預市場的做法對市場的發展弊大于利,遂打消了這一想法。

  到2004年下半年,由于證券市場長期萎靡不振,市場參與各方的利益嚴重受損,由政府出面“救市”的提法再次抬頭。

  9月,國務院有關領導的兩次講話中,表示要支持資本市場發展。但市場行情則如曇花一現,很快就又陷入跌勢。至今年1月19日,滬指破位1200點,再創1999年“519行情”以來的新低;深綜指更創出八年新低,300點大關岌岌可危。

  三天后,有媒體刊登消息,稱中國證監會正緊急與財政部、央行等多部門磋商;必要時,或將動用數百億資金入市干預。通常情況下,“平準基金”的規模會在500億-1000億元左右,具體入市資金將視市場情況而定。

  曾傳具體方案

  “證監會在極力推動這件事,有關領導一見面就說設立‘平準基金’的事。”中央匯金公司的一位人士表示,“我們說這事可不是說掏錢就行的,得全面論證。”

  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前中國證監會主席周正慶在去年10月曾表示:“解決證券市場的問題,首先是擴大資金的供給,有了必要的充足的入市資金,必然會激活資本市場,否則就是無米之炊;其次要建立資本市場應急機制,這是資本市場長治久安的大計。”

  周并以美國“911事件”后政府宏觀調控恢復投資者信心為例,批評簡單的強調“市場自由化”和“不干預政策的片面性”。言外之意很清楚,即由政府出面挽救證券市場,而設立“平準基金”,就是短期內最為有效的辦法。

  在中國證監會的部分人士積極支持設立“平準基金”的同時,市場上也一度傳有具體的操作方案。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方星海在去年8月曾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這一方案試圖將全流通、發行體制改革、建立賣空機制等改革措施與“平準基金”的設立結合起來。其中,“平準基金”的作用就是用來彌補證券市場的參與方——包括證券公司、股東因這些改革措施帶來的損失。

  盡管有關部門救市之心表現得非常急迫和明確,但很多市場人士也明確反對中國證監會的這種做法。理由很簡單:設立平準基金救市并不一定能夠達到其初衷,同時也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

  “冀望于‘平準基金’救出一個大牛市是不可能的。這只能是一種短期的行為。”天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林義相表示。他同時提醒:操作“平準基金”的時候,必然會產生新的利益輸送,必然會引發新的腐敗。這是決策者必須考慮的問題。

  贊同設立“平準基金”的人士,都會把香港在1998年成功阻擊國際炒家的行為作為典范加以引用。

  1998年8月,國際金融“大鱷”狂襲香港,企圖沖擊聯系匯率和香港股市。香港政府動用1180億港元的外匯基金購買香港股票,使得金融“大鱷”鎩羽而歸。隨后,香港財政司立即注冊成立了外匯基金投資有限公司,負責管理“入市”行動中購買的股票。

  到2001年為止的32個月中,香港政府當時動用的外匯基金已經盡數回籠——完璧歸趙的同時,還賺回1100多億。2002年,外匯基金通過盈富基金(行情 論壇),將手中的港股平穩地轉入香港市民的手中,順利完成了“救市”的歷史使命,功成身退。

  “劫貧濟富”?

  除了香港,世界上僅有日本和臺灣設立了類似的基金,但結果都極不理想。日本政府的“托市”政策由來已久。在最近十年間,為了對抗國際投資基金的影響,日本政府經常在股市下跌時動用郵政儲蓄基金入市購買股票,以扭轉股市的跌勢。然而,由于整個日本經濟不景氣,整體而言,始終沒有像1998年的香港外匯基金那樣起到作用。

  臺灣設立“國安基金”的最初目的也是為了護盤,從2000年3月正式進場,最多時股票投資額達到1700多億元新臺幣,賬面的虧損也曾高達800多億新臺幣。

  據了解,“國安基金”授權時間“不超過一個月”,在基金有進場需要時,“將委托專業機構代為操作”;選股方面,為了方便將來退場或海外釋股,參考香港盈富基金的做法,優先考慮買進ETF50成份股,必要時搭配其他個股,以及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股價指數期貨、選擇權。

  臺灣“財政部”在2002年曾表示,將廢除資產總值5000億臺幣的國安基金,原因是該基金違反了市場的正常運作。但是因為歷年累加的虧損嚴重,“國安基金”處于進退不得的兩難境地。

  到2004年底,按12月的月均價計算,“國安基金”去年持有股票價值為543億元新臺幣,當年虧損約138億元新臺幣,2003年度的跌價損失為223億元新臺幣。在長期投資部分,目前“國安基金”對臺糖等股票的長期股權投資資產約358億元新臺幣,但產生股權投資損失約6300萬元新臺幣。

  “臺灣‘國安基金’的錢都被炒家賺走了,根本沒有起到平抑股市的作用。這說明,就算是推行‘平準基金’,想要達到預期效果也是很難的。炒家很容易和其形成默契。即使沒有內外勾結,市場中人也很容易從中賺錢,幾千億很快就倒騰光了,錢可一夜間被提走。”一位曾經歷臺灣“國安基金”入市的對沖基金管理人如是評價,“這種開門揖盜的行為不僅是愚蠢,而且是罪惡。”

  反對設立“平準基金”的人對于用財政資金來設立平準基金也持否定意見:“劫富濟貧還可以說得過去,如果動用財政的錢救市,不就成了劫貧濟富了嗎?”

  “政策市”破滅

  綜觀中國股市十多年來成長的歷史,始終縈繞在監管層心頭的就是對于指數的重視;而對于指數,則經常被行政調控。

  從1994年7月30日中國證監會宣布三項救市措施開始,1996年12月市場大漲之時,有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要求正確認識市場;1999年市場大跌之時,也有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堅定投資者信心。之后的救市措施,還包括2001年10月的暫停國有股減持、2002年6月的停止國有股減持等。

  2004年2月,《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即國九條)出臺;2004年8月,中國證監會又以暫停新股發行作為救市策略;2005年伊始,先后推出降低證券印花稅、允許保險公司直接入市等措施,希望能夠讓證券市場由熊轉牛。然而,市場已經不再聽命于這些所謂的救市政策,行情的回暖往往僅有短短幾天。

  殘酷的現實擺在面前,但管理層仍然不愿意放棄救市努力,希望制造出一個又一個重大利好,希望證券市場還能夠如幾年前那樣,服從于管理部門的指揮。

  “這就好像一件皇帝的新衣,大家都看到了真實的情況,就是不愿意說出來。”國信證券的一位管理層人士稱,作為證券公司,本來非常希望能夠讓政府救市以求業務發展,但是,“短期內大家都有飯吃了,上市公司資產質量不好,投資者沒有投資盈利,誰還會投資?從長遠看,大家的飯碗還是空的。”

  “現在股市的問題不是指數太低,而是監管者的思路有問題。2003年中國證監會確實一度讓監管脫離指數,但最終又落入了指數的陷阱。”曾經供職于中國證監會的一位人士評價說。

  從特約評論員文章到停止國有股減持,再到股權分置補償方案和平準基金的討論,中國股市演繹已久的“救世主傳奇”必將走向終結,因為政策輸血的效力正在衰減,即使能喚起指數的短暫復蘇,也不可能持久。

  相關專題:

  《財經》雜志封面秀2005

《財經》雜志2005年3月7日刊目錄
www.caijing.com.cn

封面文章 法治·現場
中國股市:告別救世主 法治·動態
定量研究:重解中國股市 資本與金融
“平準基金”評價:一擲千億的“救命稻草” 修補詢價制
焦點爭鳴:拆開股權分置死結 商界·動態
標本兼治方是解決之道 滬深股市
國有股放棄流通權了嗎? 股市的教訓應當記取
先增量,后存量 香港股市
股權分置的真相 微觀因素開始主導H股
財經觀察 財經調查
金融證券業反腐敗兩原則 《亞洲華爾街日報》/《財經》200強(AW...
經濟學家 公司與產業
錢穎一:宏觀調控不是市場監管 “盛大新浪夢”紀實
喬納森·安德森:亞洲不會拋售美元 浪政治
文萃 紡織品輸歐將遇新門檻
時事報道 美國百貨業合并逼上梁山
朝核危機:朝美各撥什么算盤 財經速覽
觀點評述 焦點
楊之剛:稅制改革正當其時 事件
評之評:為何收稅?稅收何為? 中國周邊
經濟全局 科技風尚
李毅中履新 人物志
150億元解困縣鄉財政 讀者來信
辨析“首次農產品貿易逆差” 財經專欄
拍賣“狗不理” 隨筆
中國勞務輸出窘境 從范蠡到陶朱公
市場與法治 貴族的興衰
王益民夢斷“徐國健案” 何妨東施效顰
南海華光案真相難現 讀書
2005中國民航第一訴 本刊3月薦書
法眼 經濟主體的激勵
季衛東:城市本該飄溢平等自由的空氣 逝者
背景:“遷徙自由”vs“人口準入” 孫大光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彩 信 專 題
春意融融
綠色春天身臨其境
水藍幸福
海螺愛情精彩圖片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