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瑞醫藥高管頻繁減持,3000億市值危矣?
全球財說
A股大白馬,醫藥股中如茅臺一般的存在,恒瑞醫藥(600276. SH)股東開始大幅減持。
眾高管頻頻減持 一年三次
7月18日晚間,恒瑞醫藥發布董監高減持股份進展公告。
公告顯示,截至2019年7月18日,減持計劃實施期限時間已過半,累計減持股份211.43萬股,合計1.38億元。
此次源于3月28日的《董監高減持股份計劃公告》。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蔣新華、周云曙、蔣素梅等13人,計劃在2019年4月19日至2019年10月16日期間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合計不超過260.69萬股,占公司股份總數的0.0707%。
目前減持過半,減持價格在每股59.42元到70.40元之間。
這已不是第一次大規模減持。
恒瑞醫藥高管分別于2018年7月21日及2018年10月11日先后進行兩次減持。
2018年7月21日,恒瑞醫藥股價創出最高價之后一個月,董監高準備集體減持。
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蔣新華、周云曙、蔣素梅等11人,計劃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合計不超過2,349,100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的0.0638%。
截至2018年10月8日,蔣新華、蔣素梅、李克儉、袁開紅通過集中競價方式分別累計減持公司股份8萬股、3.12萬股、1萬股、2.47萬股,分別占公司總股本的0.0022%、0.0008%、0.0003%、0.0007%,其余人員尚未減持公司股份。
此次減持價格區間為每股55.85元-71.18元。
2018年10月11日,恒瑞醫藥公告稱,因個人資金需求,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蔣新華、周云曙、蔣素梅等10人,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公司股份合計不超過225.32萬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的0.0612%。
截至2018年12月31日,蔣新華、周云曙、蔣素梅、李克儉、孫緒根和袁開紅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分別累計減持公司股份9.99萬股、30萬股、9萬股、7萬股、3萬股和1萬股,分別占公司總股本的0.0027%、0.0081%、0.0024%、0.0019%、0.0008%和0.0003%,其余人員尚未減持公司股份。
此次減持價格區間為每股62.56元-68.06元。
一年之間,三次減持。
2018年年報顯示,蔣新華任恒瑞醫藥副董事長,周云曙任董事、總經理,蔣素梅任董事、常務副總經理,李克儉任副總經理…
號稱A股大白馬的恒瑞醫療,高管頻頻減持,董監高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可以作為公司估值是否合理的參考,那為何身為高管卻對其股價信心不足?
依靠仿制藥 創新藥任重道遠
恒瑞制藥的前身為連云港制藥廠,主要生產紅、紫藥水和片劑。1990年始,轉型專攻仿制藥,2000年,上交所掛牌,逐步向創新藥發力。
恒瑞醫藥自稱“目前國內最大的抗腫瘤藥物的研究和生產基地之一”、“抗腫瘤藥銷售額在國內藥企中排名第一,市場份額達12%以上”。
此前6月4日,財政部決定對醫藥行業會計信息質量開展檢查工作,其中就包括恒瑞醫藥。
業內人士稱,此次會計信息質量檢查,銷售費用是檢查重點之一,包括銷售費用列支是否有充足依據、是否真實發生、是否存在通過專家咨詢費、研發費、宣傳費等方式向醫務人員支付回扣等等。
2018年,恒瑞醫藥銷售費用達到了64.64億元,較2017年上漲24.58%,占營收比重為37.11%。
其中,學術推廣、創新藥專業化平臺建設等市場費用達到54.24億元,差旅費為9.01億元,股權激勵費用1.37億元,其他為120.78萬元,占銷售費用總額比例分別為83.91%、13.94%、2.13%及0.02%。
9億元的差旅費用著實令外界咋舌。
往前追溯,恒瑞醫藥的銷售費用亦居高不下,2014-2017年,恒瑞醫藥銷售費用分別為28.44億元、35.25億元、43.52億元、51.89億元,占當年營收的比例分別為38.16%、37.84%、39.23%和37.50%。
眾所周知,仿制藥一直以來都是恒瑞醫藥業績大增的主要動力。
但恒瑞醫藥仍需以創新藥企業立足市場,故其研發費用也連年增加,2018年其研發費用高達64.64億,同比增長25.58%,占營收的37.11%。
截至目前,恒瑞醫藥有5個創新藥上市,分別為艾瑞昔布、阿帕替尼、硫培非格司亭、吡咯替尼、注射用卡瑞利珠單抗。
據德勤公布的“2019全球生命科學展望”報告顯示,單一創新藥研發成本已從2010年的11.88億美元上漲至2018年的21.68億美元,平均研發周期則延長至10年。
全球醫藥企業排名第一第二的輝瑞和諾華,2018年研發費用分別為163.8億元和159.93億元,分別占營收的17.5%和17.6%。
目前,恒瑞醫藥的創新藥收入僅占10%,想依靠創新藥實現盈利依舊任重道遠。
截至7月19日收盤,恒瑞醫藥報收66.02元/股,市值達2920億元,已跌破3000億元,市盈率67.77倍。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常福強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