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新浪理財大學,聽戴京焦講《不走彎路的基金投資實踐課》, 帶你搞定基金實戰!
爆款基金是否會成為反向指標?
來源: 新時代策略
1
策略觀點:爆款基金是否會成為反向指標?
2009年以來,公募基金發行放量大多是反向指標(11次中,6次大調整,3次小調整),主要是因為之前公募基金在股票市場話語權不斷下降,導致每一次權益基金發行放量都是上漲后期。但我們認為這一次不同,可能會重演2006-2007年公募話語權的回歸。因為在2015-2018年的熊市和震蕩市中,公募基金業績相比大部分其他產品(私募、個人、游資),業績還是可圈可點的。公募基金發行量將不再是滯后指標,而是同步指標,甚至階段性還能成為領先指標,爆款基金的出現將成為我們繼續看多A股的理由。
(1)2009年以來爆款基金大多是反向指標。從數據統計來看,2009年至今,偏股型基金單月發行超過500億共有11次(分別是2009年7月、2010年2月、2012年5月、2015年2月-2015年8月、2015年11月、2016年8月、2017年3月、2018年2月、2018年11月、2019年4月、2019年10月)。其中6次隨后出現了大級別(半年以上)拐點,3次隨后出現了小級別(月度or季度)休整,2次(2015年2月、2016年8月)是市場上漲的中段。如果是只看統計數據,這里大概率需要減倉,但我們認為這一次可能是市場上漲的中段。
(2)2008-2018年偏股型權益基金的邊緣化。我們認為,基金發行成為反向指標主要是因為2008-2018年公募基金在股票市場的邊緣化。從數據來看,雖然公募基金發行量有起有落,但公募基金總的份額2008-2018年是不斷下降的,凈資產10年幾乎沒有增長,考慮到A股總市值最近十年的增長,公募基金在股票市場話語權是不斷下降的。由此導致,每一次權益基金發行放量都是上漲的后期。
最經典的案例是2014-2015年牛市。2013-2014年上半年在震蕩市中,基金份額大幅下降,基金贖回情況很嚴重。2014年下半年牛市啟動,基金發行量快速回升,但是基金總份額卻沒有增長,說明投資者大幅贖回老基金,申購新基金。直到2015年上半年,基金份額才出現增長。之所以會出現這一情況,很重要的原因是個人投資者完全不認可公募可以幫助賺錢,當2014年牛市來的時候,自己開戶買入、加杠桿、買入私募都是遠比買入公募優先級更高的選擇,由此導致,當最不被投資者認可的基金發行也開始大幅放量的時候,已經是牛市的尾聲了。
(3)權益型公募能否再次回歸舞臺中央?歷史上上一次公募話語權大幅提升是在2003-2007年,重要原因是2002-2005年的熊市和震蕩市中,公募業績很亮眼。2007年牛市后,權益基金很長時間沒能給個人投資者創造超額收益,投資體驗也很差,由此導致權益基金發行放量大多成為反向指標。但我們認為這一次可能會重演2006-2007年公募話語權的回歸,因為2015-2018年的熊市和震蕩市中,公募基金業績相比大部分其他產品(私募、個人自己投資),業績還是可圈可點的。
一旦有增量資金入市,公募基金分到的份額將會比上一次更多。當然,從影響上能否達到2006-2007年的程度,可能要打一個折扣,但是方向上我們覺得是確定的。這一確定的方向帶來的短期變化是,公募基金發行量將不再是反向指標,而是同步指標,甚至階段性還能成為領先指標。
(4)短期策略:指數中樞可能會有抬升。短期來看,這一波上漲可能只走了一半,指數在這一次上漲中將會出現中樞的抬升,而不是圍繞2019年指數中樞的震蕩。經濟預期和各行業產業預期都會出現一定的改善,年初股市資金格局會持續改善,最早的風險可能要等3月份,在此之前盈利預期和資金格局都很難變差。
行業配置建議:5月份到現在指數震蕩相對較窄,但板塊差異很大,我們認為未來一個季度板塊配置風格上需要適當偏向低估值。金融板塊(銀行、地產)可以適當加倉,這個位置是有一些年度配置資金的。第二個建議配置方向是周期,建議關注有色和航運這兩個子行業。第三個方向是可選消費,關注汽車、家電、航空和酒店,這些板塊相比較其他消費估值更便宜,受益于經濟預期回升。
2
上周市場變化
上周A股走勢繼續分化,以中小板指(1.86%)、創業板指(1.49%)和創業板50(1.42%)為代表的成長板塊領漲,上證綜指(-0.54%)、上證50(-0.48%)和滬深300(-0.20%)下跌。申萬一級行業中,計算機(3.40%)、電子(2.64%)和醫藥生物(1.56%)領漲,休閑服務(-3.31%)、交通運輸(-1.98%)和銀行(-1.81%)領跌。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免責聲明:自媒體綜合提供的內容均源自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并獲許可。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場。若內容涉及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勿作為投資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責任編輯:陳志杰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